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乾嘉时期陶渊明接受研究
-
作者:
李婷 来源:湖北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诗 陶渊明 乾嘉时期 接受
-
描述:陶渊明是开创了中国田园诗,丰富了中国诗歌的主题内容。陶渊明作品平淡、自然的艺术特征,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竖立了一个审美标准。他崇高的人格亦是中国文人的典范,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和精神财富。清代乾嘉时期是学术研究大放异彩的时期,此时的学术研究从整体上来说,是对前人学术研究成果的归纳和总结,这个时
-
全文:陶渊明是开创了中国田园诗,丰富了中国诗歌的主题内容。陶渊明作品平淡、自然的艺术特征,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竖立了一个审美标准。他崇高的人格亦是中国文人的典范,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和精神财富。清代乾嘉时期是学术研究大放异彩的时期,此时的学术研究从整体上来说,是对前人学术研究成果的归纳和总结,这个时期的陶渊明研究的特点,概括起来,可谓是全、专、深。全,体现在乾嘉时期的陶渊明研究涵盖了宋代陶渊明研究的诸多方面,并且运用新的方法,拓展了陶诗的研究领域。专,体现在乾嘉时期的陶渊明研究,在选择研究对象上更加细化,有对陶诗某一篇章或是某一类作品的专门研究。深,则体现在乾嘉学者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入挖掘。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来进行探讨:首先是简单地梳理回顾乾嘉之前陶渊明及其诗文的接受状况,并根据不同时期陶渊明及其诗文的接受状况,概括出各个时期的总体特征。陶渊明及其诗文经历了一个由晦而显的漫长过程,从南北朝时期的门庭清冷,唐代的表面热闹,宋代繁荣,元明的低迷,清代的再次繁荣,中间虽然有起有落,但从整个陶学研究史看,一直都是不断地累积和渐进,在材料和理论上为清代陶学研究的归纳和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是乾嘉文人对陶渊明其人接受的论述。乾嘉时期对陶渊明其人的接受,焦点主要投射在对陶渊明生平的探讨、陶公仕与隐的评议、陶公哲学思想归属的争论、人格性情的论说等方面,以求再现乾嘉时期对陶渊明形象的完整展示以及精神世界的解读。乾嘉文人对陶渊明人格的儒化程度远超前朝历代,大有将陶渊明列于孔门圣人之势,这虽然存在有失理智的地方,但也是乾嘉文人评陶特点之-第三部分是乾嘉文人对陶渊明诗文接受及美学特征的具体阐释。作为本文的重心部分,将从陶集版本和陶诗内容的考校、陶诗的艺术魅力的深层透析、陶诗的文学地位以及对后世诗人创作的影响三方面展开,并以陶渊明的诗文为依据,结合乾嘉文人对其诗文的鉴赏和评价,概括出乾嘉时期陶渊明诗文接受的特征,且联系当时学界的诗学态度,探析当时的诗学观念。乾嘉文人对陶渊明诗文的接受虽然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纵深,但持着理性公正的态度,敢于对先贤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而不是一味附合。
-
陶渊明对白居易闲适诗的影响
-
作者:
孙星华 来源:东南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闲适诗 白居易 陶渊明 诗歌艺术
-
描述:陶渊明生前是寂寞的。而其死后,他的人格精神、生存方式、价值观念、处世态度、审美情趣和诗艺创作,则受到历代士人们持久不衰的关注,得到不断深入的理解和阐释,对中国士人的精神世界与文学创作产生了长久而极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两句诗也可以作为陶渊明生前与身后的概括和写照。王国维《
-
全文:陶渊明生前是寂寞的。而其死后,他的人格精神、生存方式、价值观念、处世态度、审美情趣和诗艺创作,则受到历代士人们持久不衰的关注,得到不断深入的理解和阐释,对中国士人的精神世界与文学创作产生了长久而极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两句诗也可以作为陶渊明生前与身后的概括和写照。王国维《文学小言》说“屈子之后,文学上之雄者,渊明其尤也”。作为“文学上之雄者”,陶渊明的意义与影响,具有不同于屈原的独特思想与文学价值。五柳先生陶渊明和三阊大夫屈原各自的人生模式与诗学精神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分别以儒、道精神为主要旨归的两条明晰的接受线索。比较而言,在某些历史时期,中国士人对陶渊明的接受远比对屈原的接受复杂的多。 唐人对陶渊明的阐释和接受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中国诗歌的繁盛出现在唐代,不仅是唐代文化高度发展的成就,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唐代诗人对前代诗歌艺术传统的全面接受、继承和创新、超越的实绩。陶渊明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唐伟大诗人白居易,一生深受陶渊明的影响。是对陶渊明接受的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白居易对陶渊明的接受主要体现在他的闲适诗方面。闲适诗作为白居易诗歌创作的最大组成部分,颇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诗人的人生和创作志趣,对后世文坛影响也很大。 本文从宏阔视野与整体关照出发,运用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的理论与方法,首先通过描述白居易对陶渊明的追慕历程及诗人人生观和性格的研究,来说明白居易受陶渊明影响的内在原因;其次,通过阐述自居易闲适诗中受陶渊明影响的具体体现来进一步佐证本篇论文的观点。白居易对陶渊明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他对陶渊明的学习和推崇也直接影响到陶渊明在唐朝及唐以后文坛上的地位。
-
论陶渊明矛盾人生的诗意超越
-
作者:
吴启翠 来源:延边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意超越 陶渊明 矛盾
-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文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个创造自然和谐之美的艺术家,陶渊明在中国文化史上,在很多方面达到了世文人难以逾越的高峰。清新自然的田园诗情,冲淡平和的艺术境界,高旷清远的理想人格,和超然物外的审美心境,构成了独具魅力的陶学文化。然而,透过其诗文和谐的
-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文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个创造自然和谐之美的艺术家,陶渊明在中国文化史上,在很多方面达到了世文人难以逾越的高峰。清新自然的田园诗情,冲淡平和的艺术境界,高旷清远的理想人格,和超然物外的审美心境,构成了独具魅力的陶学文化。然而,透过其诗文和谐的表面,我们会发现陶渊明也经历过动荡孤独、矛盾冲突的苦闷人生,也有过对人生矛盾的深刻思考,但陶渊明在咀嚼人生痛苦时,对矛盾、冲突进行了化解,他对人生的矛盾进行了多方面超越,把矛盾人生拉入审美之途,把现实人生通过诗文进行升华与超越,最终寻求到了人生与诗意的归宿。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以及文艺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陶渊明的人生矛盾以及他所作出的诗意超越进行了探讨。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说明了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相关研究现状,所用研究方法。第二章阐述了陶渊明的人生矛盾。分为三方面探讨:一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分析了陶渊明在出仕与归隐中所表现的政治理想与个人性情、才能的矛盾,分析了陶渊明的理想田园与现实农村的矛盾。二是身名与遭遇的矛盾。分析了陶渊明追求高名与生存遭遇、固守穷节与贫疾生活的矛盾。三是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分析了陶渊明的人生志向与心灵皈依之间的矛盾和立善求名与顺应自然的矛盾。第三章阐述了陶渊明对人生矛盾作出的诗意超越。在深刻体验、咀嚼现实人生的矛盾、痛苦中,陶渊明通过咏古之贤以固己志、饮酒为迹以舒己怀、融情田园以觅己归三种方式化解人生的压抑、苦闷,实现了诗意的宣泄与超越。第四章阐述了陶渊明的诗意归宿。一是真实,陶渊明的可贵之处是作家能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中,始终真实地再现真实的自我,不作掩饰地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坦诚地呈现出来。二是冲淡,在强烈、激烈的人生矛盾中,陶渊明能让心灵归于和谐安静的状态,这种真实与冲淡的归宿显示出了他的伟大与高尚。第五章结语部分,论述了陶渊明持道以善身、化矛盾为审美的方式对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深远影响。
-
陶渊明对白居易闲适的影响
-
作者:
孙星华 来源:东南大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白居易 影响 陶渊明
-
描述:陶渊明生前是寂寞的。而其死后,他的人格精神、生存方式、价值观念、处世态度、审美情趣和诗艺创作,则受到历代士人们持久不衰的关注,得到不断深入的理解和阐释,对中国士人的精神世界与文学创作产生了长久而极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两句诗也可以作为陶渊明生前与身后的概括和写照。王国维《
-
全文:陶渊明生前是寂寞的。而其死后,他的人格精神、生存方式、价值观念、处世态度、审美情趣和诗艺创作,则受到历代士人们持久不衰的关注,得到不断深入的理解和阐释,对中国士人的精神世界与文学创作产生了长久而极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两句诗也可以作为陶渊明生前与身后的概括和写照。王国维《文学小言》说“屈子之后,文学上之雄者,渊明其尤也”。作为“文学上之雄者”,陶渊明的意义与影响,具有不同于屈原的独特思想与文学价值。五柳先生陶渊明和三闾大夫屈原各自的人生模式与诗学精神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分别以儒、道精神为主要旨归的两条明晰的接受线索。比较而言,在某些历史时期,中国士人对陶渊明的接受远比对屈原的接受复杂的多。 唐人对陶渊明的阐释和接受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中国诗歌的繁盛出现在唐代,不仅是唐代文化高度发展的成就,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唐代诗人对前代诗歌艺术传统的全面接受、继承和创新、超越的实绩。陶渊明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唐伟大诗人白居易,一生深受陶渊明的影响。是对陶渊明接受的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白居易对陶渊明的接受主要体现在他的闲适诗方面。闲适诗作为白居易诗歌创作的最大组成部分,颇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诗人的人生和创作志趣,对后世文坛影响也很大。 本文从宏阔视野与整体关照出发,运用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的理论与方法,首先通过描述白居易对陶渊明的追慕历程及诗人人生观和性格的研究,来说明白居易受陶渊明影响的内在原因;其次,通过阐述白居易闲适诗中受陶渊明影响的具体体现来进一步佐证本篇论文的观点。白居易对陶渊明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他对陶渊明的学习和推崇也直接影响到陶渊明在唐朝及唐以后文坛上的地位。
-
论陶渊明的内心世界
-
作者:
潘多灵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创作 陶渊明 内心世界 晋宋时期 田园诗歌
-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但是经过接受史的重重堆叠,“经典化”之后的陶渊明呈现出了单一化的形象特征。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是毋庸置疑的,而单一化的诗人如何能产生伟大的文学作品,这便很可怀疑。 因此本文以大量陶渊明的诗文为佐证,用最直观的方式来亲近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经过细致地分析与归类,发掘陶渊明内心
-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但是经过接受史的重重堆叠,“经典化”之后的陶渊明呈现出了单一化的形象特征。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是毋庸置疑的,而单一化的诗人如何能产生伟大的文学作品,这便很可怀疑。 因此本文以大量陶渊明的诗文为佐证,用最直观的方式来亲近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经过细致地分析与归类,发掘陶渊明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具体而言其内心世界包括以下三组矛盾关系: 一、孤独与自足。孤独是诗人人生旅途中挥之不去的生命情绪,在孤独中诗人完成了人生智慧的增长与丰富。诗人一面为孤独所苦,另一方面又主动迎接这种普遍情绪的考验,且坚定的以此种方式实践自己对“道”的维护。因此诗人在忍受孤独的同时又努力构建了一个自足的内心世界,反映出了强烈的自我体认意识,又于此种努力中体现了儒家严肃的自励自省精神。 二、悲凄与放达。陶渊明生于乱世,饱受战乱之苦,穷困、贫病、亲人的先后离世,都使陶渊明在生死问题面前难以释怀。当此时,陶渊明在诗文中直接抒写了自己在死亡面前的忧惧与悲痛,诚实地表现自己的困惑与无奈。另一方面,诗人又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寻找精神的力量以实现放达与快乐。在直面死亡之时,陶渊明时而表现出难以排遣的悲凄,时而又放达如老庄,坚强如孔夫子。 三、痛苦与超脱。一直以知识分子自居的陶渊明始终没有办法忘记自己身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但是在现实世界中他又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因此陶渊明常常在自省中忍受精神的苦痛。但陶渊明并没有放弃知识分子所要承担的责任感,而是在对痛苦的审视中完成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痛苦的超越。诗人从自然界获得源源不断的精神养料,不断的超越生存与个体精神的苦痛,积极地找寻快乐与希望。 通过对陶渊明诗文的分析和梳理,本文得出了陶渊明内心世界的以上三组矛盾,笔者认为,只有在肯定陶渊明本身的复杂性的前提下,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才能得到最充分的证明。接下来本文便在第二部分着重论述陶渊明是如何在文学活动中将他矛盾的内心世界外化到诗文中去的。 首先,陶渊明重新发扬了诗歌的抒情传统。陶渊明通过塑造一个矛盾复杂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来体现其对中国诗歌抒情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在东晋玄言诗大行天下的文学背景下,这显示了陶渊明的独立性与勇气。诗人与这个抒情主人公若即若离,用真诚将读者带入到一个高尚深沉的内心世界中去。 其次,陶渊明运用象征的手法,构建了“飞鸟”、“游云”、“孤松”等几个意象,他们与“抒情主人公”相辅相成,展示了诗人独特的生命之旅。在陶渊明的个性精神的影响下,这些意象表现出生动的内在统一性。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塑造,诗人展示了自己的高尚节操。 最后,在极具抒情性的形象与意象之外,陶渊明又用神来之笔构建了一个独特的“自然”世界,这可以说是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所在。陶渊明达观的接受躬耕生活的贫苦,在朴素的自然观的指引下平等的同大自然进行对话,并通过对大自然内在精神的深刻体会与超越式的审美活动构建了一个属于诗人自己的自然世界。诗人用清新自然的语言,欢快适意的情感,将自己的情思意志都表现在他的田园诗歌中,营造了一个自足和谐的精神家园。本文着重从“审美活动中主客体的相互独立”和“对主客体关系的共同超越”两个方面来分析陶渊明精神世界的和谐统一是如何产生的。 经过对陶渊明内心世界复杂性的分析和对陶渊明文学创作活动的总结与归纳,本文完成对陶渊明的文学成就的展示。在本文的最后一章,笔者将陶渊明放置到其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在与同时代人的简单比较中显现陶渊明的共性与个性,肯定陶渊明在文学风格上的开创性地位。而后再将陶渊明放置于中国儒道互补的文化传统中,分析陶渊明其人其文的特殊性与必然性,以此肯定陶渊明思想的价值与地位。由此完成对陶渊明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的系统而有力的证明。 笔者借鉴西方文化的视角,结合陶渊明的写作背景细读其诗作,对陶渊明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挖掘,在诗人文学创作的心理动因上得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在对陶渊明的文学成就的肯定中也提出了一些强有力的证明。
-
陶渊明种菜
-
作者:暂无 来源:新智慧(故事)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文/王清铭 陶渊明好不容易当上了公务员,他是干部,不搞腐败,没有灰色收入,彭泽又是贫困县,五斗米的俸禄还抵不上农夫的收入。县城里的房价一涨再涨,他不愿当“房奴”,再加上整天文山会海的,生性疏懒的他很想挂印归田,过一种“农妇、山泉、有点田”的生活。 亲朋好友纷纷来劝说他。他们说:“
-
全文:文/王清铭 陶渊明好不容易当上了公务员,他是干部,不搞腐败,没有灰色收入,彭泽又是贫困县,五斗米的俸禄还抵不上农夫的收入。县城里的房价一涨再涨,他不愿当“房奴”,再加上整天文山会海的,生性疏懒的他很想挂印归田,过一种“农妇、山泉、有点田”的生活。 亲朋好友纷纷来劝说他。他们说:“现在是‘公务员热’,大学生的见面语都换成了‘今天你考公务员了吗’,人家很多博士、博士后考一个普通的公务员都难,谁会放下这金饭碗,去归园田居端泥饭碗?” 一天,他无意中听到衙役相互打招呼:“今天你种菜了吗?”还有几个衙役竟然在站班的时候睡着了,陶渊明本来想扣发他们的绩效工资,但一问方知,他们夜里都上网去QQ农场种菜去了,为了增加金币和经验值,他们守候在别人的农场田地偷菜,夜里起来很多回。更有甚者,一次,他的几个下属竟然在议论,任用干部应该从农场选拔,还发什么谬论:“种菜种得好,说明有头脑;种菜种得精,说明思路清;半夜偷菜忙,定是工作狂;种菜算得细,说明懂经济……” 衙门清闲,每天喝茶看报,再加上他本来就喜欢种菜,他在“全民种菜”的狂潮中能不湿鞋?他的诗人朋友在诗歌沙龙上也对他说:“老陶,开荒南野际,你也不用守拙归园田了,你写诗的间隙也到农场种点菜吧,好让我偷。” 陶渊明想:雅就是俗,俗就是雅,俗的最高境界就是雅。田园都可以入诗,为什么诗歌不能进入农场的田间菜畦呢? 于是他用“五柳先生”的网名进入了农场,开始了种菜生涯。不过,他把农场称作南野,农场后面的山叫做南山。“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农场里找不到豆苗,他就先种胡萝卜、白萝卜,然后等待收成。他想,如果能够升到四级,他就可以种土豆了,土豆也是豆。写“狗吠深巷中”的诗句时,他就想,如果有一千金币就好了,可以在农场养条狗了。 下次诗人沙龙的时候,大家“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不,是说种菜、偷菜。陶渊明这才明白:种菜也可以用来偷的。于是他加了很多好友,认识和不认识的都加,他整夜守在农场前,觊觎的日光一直放在那些将要成熟的菜上。为了增加经验值,尽快升级,他什么草都除,什么虫子都捉。白天的案牍劳形、苦闷压抑在这种菜、偷菜的愉悦中一扫而光,他不由得感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工作例会上,他总结发言,揉揉黑眼圈,灵光乍现,吟咏诗歌的嘴巴突然蹦出一句话:“工作如偷菜。”他不顾下属惊讶的表情,继续说:“偷菜是一种摸爬滚打、起早贪黑,不怕苦、不怕累,感动得让人落泪的精神;偷菜是一种顽强与恶狗作斗争,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的大无畏精神;偷菜是一种制定行动方案,做好时间安排,分秒不差,严格落实,让人肃然起敬的敬业精神……” 于是大家都知道陶县令喜欢种菜,更加明目张胆了,利用工作时间纷纷上网种菜、偷菜,他们调换了陶县令的话说:“偷菜如工作。”他们都忙着到农场除草,都忘了县衙已经长满荒草,他们忙着偷别人的菜,走门串户的小偷竟然偷到县衙里来了。偷菜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网上延伸到社会上,偷鸡摸狗,很多人都想不劳而获,于是县境内“偷窃成风”,弄得百姓怨声载道。 消息传到陶渊明耳中的时候,他愣了很久,感慨地说:“人们说玩物丧志,还真的如此。种菜是娱乐,不小心就成了‘愚乐’了。很多时候,人的堕落不是有意识的,往往从无意中开始,等发觉时,已经陷得很深了……” 幡然悔悟的他写下《归去来兮辞》,踏上归家的路程,耕地、种菜、写诗,过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全新生活。
-
海外陶渊明研究的新视角:以一海知义《陶渊明·陆放翁·河上肇》为中心
-
作者:
朱雪花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偶像 一海知义 陶渊明 虚构 手抄本
-
描述:陶渊明的诗歌,历来深受国内外读者的喜爱,其清新自然、质朴平淡的特色更得到了从古到今广大读者的普遍认同。在国内外大多数读者心目中,陶渊明是完美的人格偶像,他质性自然,品质高洁,热爱田园生活,是高人隐士,有高尚的节操,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然而,这种长久以来形成的陶渊明形象,是经过了后世众多读者再创造的结果
-
全文:陶渊明的诗歌,历来深受国内外读者的喜爱,其清新自然、质朴平淡的特色更得到了从古到今广大读者的普遍认同。在国内外大多数读者心目中,陶渊明是完美的人格偶像,他质性自然,品质高洁,热爱田园生活,是高人隐士,有高尚的节操,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然而,这种长久以来形成的陶渊明形象,是经过了后世众多读者再创造的结果,离真实的陶渊明存在着一定的距离。笔者对陶渊明留存的全部作品作了反复的细致的研读,在此基础上,笔者拟以日本学者一海知义的陶渊明“情寓虚构”说为中心,结合冈村繁有关“世俗性”的陶渊明研究,以及田晓菲从“手抄本”研究视角得出的有关研究成果,力图寻找相对接近真实的陶渊明形象。笔者通过研究发现,陶渊明的个性里面既有清新脱俗的一面,也与过去时代大多数士子一样,他尚且不能够忘怀名利之求,对生死也一直念念不忘。“情寓虚构”一说恰如其分地把握了陶渊明形象中的的复杂之处,能够较合理地解释其中的原由。本论文首先就一海知义《陶渊明·陆放翁·河上肇》一书中的陶渊明研究的独特视角进行了具体分析,重点分析了他的“虚构说”的合理之处。笔者认为,这一视角为我们认识真实的陶渊明提供了全新的解读途径。笔者还对一海知义有关研究中的某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也进行了适当的论析。为了更好地寻找相对真实的陶渊明形象,笔者还对日本学者冈村繁以及美国学者田晓菲等学者的相关研究作了考察。相比之下,冈村繁和田晓菲虽然也通过新的途径在尽量接近真实的陶渊明形象,但他们的论点和论据均存在着某种不足,前者甚至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塑造”了一个完全世俗的鄙陋的陶渊明形象。在对以上多位海外学者的有关陶渊明研究的独特视角做了深入分析之后,笔者认为,长久以来人们心目中偶像式的陶渊明,实际是一种误读。事实上,陶渊明一直纠结于生前身后名,表面静穆,内心却十分纠结痛苦。陶渊明把自己复杂的情感隐藏于诗文之中,他传承创新了《楚辞》的虚构,善于“幻设”为文,而其孤傲的性格以及从小接受的儒家“三不朽”思想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他所有的痛苦、纠结。国外汉学家们能从多维度的视角切入,观点新颖,论证方法上多以文本为依托,注重考据,有助于读者更加全面、完整地认识相对真实的陶渊明。虽然他们或多或少在论证过程中也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确实可以给我们的陶渊明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与启发。
-
陶渊明的家庭情结
-
作者:
朱艳云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家庭情结 陶渊明 文化意蕴
-
描述:明亮的天空中有一颗奇亮无比的星,他就是在中西方上空闪烁的陶渊明。作为一代杰出文人,他不光有着大济苍生的治世理想,还有着每个平常人都有的儿女情长,也就是所谓的家庭情结。浓厚的家庭情结时刻环绕着陶渊明,母子连心的相互依靠,夫妻的和谐共建爱巢。到了孩子的心里,是敬畏和害怕共存,但他默默地在心里疼爱那些给他
-
全文:明亮的天空中有一颗奇亮无比的星,他就是在中西方上空闪烁的陶渊明。作为一代杰出文人,他不光有着大济苍生的治世理想,还有着每个平常人都有的儿女情长,也就是所谓的家庭情结。浓厚的家庭情结时刻环绕着陶渊明,母子连心的相互依靠,夫妻的和谐共建爱巢。到了孩子的心里,是敬畏和害怕共存,但他默默地在心里疼爱那些给他慰藉的小天使。这些情感被人巧妙地织在一张牢不可破的家庭网里,将会产生威力无穷的效用,在陶渊明的那些亲情诗歌中就是很好的体现。他是我们见过超级洒脱和自由的幽灵,可到了家的这张爱网里,他是逃脱不了的,更别提撇开一切,撒手就跑,那是根本不可能发生在陶渊明身上的。我们将在陶渊明的诗歌中见证他爱的责任和那种抽象的家庭固有的因素,从而让他的诗歌情操散发出来,让他在文章中演绎自己高尚的不被俗人理解的品质。从而来展示他在家庭情结方面的魅力。绪论部分我先展开讨论选题对这篇论文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接着对论文中关键的词语进行解释和说明,之后开始整理人们对这方面研究的成果和现象,最后交代这篇论文所运用的研究理论和所选择的阐释方法。正文从三方面入手展开。第一章讲述孕育陶渊明家庭情结的过程,重点分为四节来论述和探究。第一节概括介绍陶渊明的家世影响,祖辈的丰功伟绩奠定了陶渊明深厚的家族观念。外祖父孟嘉的影响和熏陶形成了陶渊明独特的个性和修养,先辈们的影响,尤其是陶侃和孟嘉的影响,已经孕育了陶渊明的家族情结。第二节主要指出了陶渊明生活的时代环境,当时动荡的环境对诗人家庭情结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三节主要写了儒道玄对陶渊明家庭情结的影响,儒家观念中的仁爱思想,道家的自然观,魏晋玄学的兴起都对陶渊明的家庭情结注入了新鲜活力。第四节那个重情的社会风气对陶渊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那多情的人性对陶渊明的家庭情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二章着重分析了陶渊明的家庭情结,一共四节。第一节谈了对祖辈的追述和怀念,主要通过《命子》和《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两首诗来论述。第二节主要写了对父母的热爱和孝敬,通过与母亲孟氏的感情来描叙。第三节讲了对妻子儿女真挚的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妻子翟氏的夫妻之情,二是与儿子之间的拳拳父子之情。第四节写了兄妹之间的亲密无间,主要通过祭文来表现与程氏妹,从弟仲德,从弟敬远之间的深厚情谊。第三章主要论述了陶渊明家庭情结的文化意蕴,一方面写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诗经》对陶渊明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那些早于陶渊明表现强烈情感的作品,让作者从中品出了自己的感情。
-
陶渊明图像研究
-
作者:
罗洁 来源:上海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渊明图像 主题传统 归去来 文人画
-
描述:本文以历代陶渊明及其相关题材的美术创作(绘画、书法)为研究对象,以大量相关文字记载和现存作品为实证,采用资料考据、图像分析与接受美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实和虚的两个方面,试图寻找陶渊明题材的作品中反映出的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创作者在图像中表现出来的审美趣味、价值取向,及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精神的嬗变。第一部分
-
全文:本文以历代陶渊明及其相关题材的美术创作(绘画、书法)为研究对象,以大量相关文字记载和现存作品为实证,采用资料考据、图像分析与接受美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实和虚的两个方面,试图寻找陶渊明题材的作品中反映出的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创作者在图像中表现出来的审美趣味、价值取向,及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精神的嬗变。第一部分把陶渊明图像与中国画的“主题传统”相联系,通过陶渊明图像来加强对主题传统的认识,又通过主题传统来加强对陶渊明图像的认识。强调了陶渊明图像是中国美术史上具有核心价值的主题传统,并指出“归去来”是陶渊明图像的主题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核心精神。第二部分阐述了陶渊明图像的历史发展。从唐及以前开始,历经宋、元、明、清五个时间段。从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图像的特点和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及代表画家几个方面来阐述。唐代陶渊明的精神刚刚开始为人们所认识,到了宋代才“始遇知音”。宋代“桃花源图”和“归去来图”是画家喜爱表现的题材,陶渊明图像的各个母本也在此时初步形成并出现了里程碑式的大家李公麟。元代以后陶渊明图像有一种趋同的现象,正式走向定型化,赵孟頫和钱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明代陶渊明图像开始多元化,创作上更带上了画家的个性色彩,手法也更趋丰富。同时,人物题材开始衰退,山水题材依旧繁盛,花卉题材兴起。清代陶渊明图像创作可以说是“琳琅满目”、数量倍增,随着商品经济和市民文化的发展,陶渊明图像也越来越世俗化。第三部分分析了陶渊明主题中的各个子题。从作为绣像的陶渊明像开始,按照题材把陶渊明主题分为:陶渊明肖象绘画;“归去来”题材绘画;“桃花源”题材绘画;陶渊明诗意图;菊花题材及“虎溪三笑”题材绘画。通过对社会文化背景的回顾,对画家身份的认知及代表作品的分析,来阐述各子题在历史中的发展演化及特点,深化了第二部分的研究。陶渊明人物形象绘画展现的是文人理想的自我;“归去来”题材展现了文人心中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桃花源”题材表现了文人理想中的社会图景;陶渊明诗意图折射了文人们诗意的人生;菊花图作为诗意图的特写是文人精神的象征符号;“虎溪三笑”题材则反映了传统文人“儒、道、禅”三者结合的哲学思想基础。本文的研究在前人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表现为三大创新:一、将陶渊明图像与主题传统结合起来,认识这些图像并不仅仅作为数量庞大的作品而存在于绘画史,更在中国绘画史上体认了一种核心价值的精神,推动着中国绘画史的发展演变。二、在对陶渊明图像的传世作品作更全面整理的基础上:①对每一时代陶渊明图像的不同侧重点和艺术特色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它们的文化背景,相互关系,并揭示其精神内涵;②对陶渊明图像中不同子题作更科学的分类并分析它们在不同时代的不同文化背景及艺术特色,揭示其精神内涵。三、文章最终得出结论:“传统千古不移”,同时又“传统与时俱进”。绘画中的陶渊明,形象的提供了中国文化对于个人的心理和谐,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的最佳表达。同时,这一传统也在持续传承之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地演绎着新的诠释。
-
《自祭文》评论赏析
-
作者:
佚名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祭文起笔,展现的是一个凄清的虚境:深秋的夜晚,萧瑟的寒风刮得正紧;草木相约着一起枯黄萎去;夜色里还传来几声鸿雁南飞的哀唳。诗人终于感觉到生命的大限已到,该是辞别人世、永归“本宅”的时候了。恍惚间“嘉蔬”、“清酌”已供满祭案,“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挽歌辞》)的景象,依稀都飘浮眼前。诗人
-
全文: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少年意气,到“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壮年怀抱,从对“荆轲”抗暴精神的讴歌,到对“桃花源”无压迫社会的向往。在诗人的一生中,除了“性本爱丘山”的率真外,原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