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4546)
报纸(375)
学位论文(209)
图书(123)
会议论文(50)
新闻(19)
诗文作品(14)
图片(1)
按栏目分组
学术研究 (4928)
人物生平 (375)
作品著述 (25)
缅怀纪念 (8)
珍贵图片 (1)
按年份分组
2016(301)
2015(365)
2014(340)
2013(402)
2012(373)
2011(387)
2010(416)
2009(345)
2008(281)
2007(242)
2006(181)
2005(133)
2004(141)
2003(118)
2002(118)
2001(82)
2000(81)
1999(66)
1998(63)
1997(58)
1995(53)
1993(44)
1992(44)
1990(32)
1988(45)
1987(34)
1986(33)
1985(59)
1983(39)
1977(2)
按来源分组
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5)
青年文学家(50)
文学教育(32)
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6)
鞍山社会科学(24)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1)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13)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2)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2)
长城(8)
牡丹江大学学报(7)
名作欣赏(文学研究版)(6)
文学教育(中)(5)
文学教育(中旬版)(4)
华南师范大学(4)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
语文学刊(下半月基教版)(3)
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小品文选刊(2)
文学教育(中旬刊)(2)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教学月刊(中学版 教学参考)(1)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1)
蒲峪学刊(1)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1)
辅大中研所学刊(1)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1)
北京:文津出版社(1)
弘光人文社会学报(1)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诗歌翻译的美学重构:《归园田居(一)》
作者: 李柯 周盛  来源:长城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翻译过程  田园派诗人  重构  中国封建社会  园田居  陶渊明  文学翻译  创作过程  美学感受  诗歌翻译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封建社会中,著名的田园派诗人,在陶渊明的一生创作过程中,他堪称一位高产诗人。本文选取《归园田居》中具有代表和示范意义的第一首,它描写的主要是诗人辞官归隐、重返自然以后的悠然心态。文章选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封建社会中,著名的田园派诗人,在陶渊明的一生创作过程中,他堪称一位高产诗人。本文选取《归园田居》中具有代表和示范意义的第一首,它描写的主要是诗人辞官归隐、重返自然以后的悠然心态。文章选
巴顿·华兹生与陶渊明诗歌:《归田园居》(其一)的隐喻翻译为例
作者: 吴琪  来源:海外英语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巴顿·华兹生  翻译  陶渊明  隐喻  《归田园居》 
描述:巴顿·华兹生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和翻译家,他译介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其中包括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一)等诗篇。该文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合成理论框架下探讨华兹生对该的英译(隐喻翻译),旨在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西方的接受习惯,从而促进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全文:巴顿·华兹生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和翻译家,他译介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其中包括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一)等诗篇。该文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合成理论框架下探讨华兹生对该的英译(隐喻翻译),旨在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西方的接受习惯,从而促进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巴顿·华兹生与陶渊明诗歌:《归田园居》(其一)的隐喻翻译为例
作者: 吴琪  来源:海外英语(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巴顿·华兹生  翻译  陶渊明  隐喻  《归田园居》 
描述:巴顿·华兹生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和翻译家,他译介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其中包括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一)等诗篇.该文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合成理论框架下探讨华兹生对该的英译(隐喻翻译),旨在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西方的接受习惯,从而促进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全文:巴顿·华兹生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和翻译家,他译介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其中包括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一)等诗篇.该文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合成理论框架下探讨华兹生对该的英译(隐喻翻译),旨在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西方的接受习惯,从而促进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阅读与写作课程教学中要注重文本细读:陶渊明诗歌
作者: 杨金戈  来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本细读  课程教学  陶渊明诗歌  阅读与写作 
描述:"阅读与写作"课程目标就是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并融入读者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一课程目标直接决定了阅读与写作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世界,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从而建构学生个体的心灵空间。而在目前的阅读与写作课程教学中,文本却常常处在被"遗忘"的角落。
全文:的心灵世界,从而建构学生个体的心灵空间。而在目前的阅读与写作课程教学中,文本却常常处在被"遗忘"的角落。真正提高阅读与写作课程教学效率,文本的主体性必须得到强化,文本细读必须加强。而提倡细读文本也不失弥补当前高校阅读与写作教学的严重缺失的一种方法。
唐代类书对陶渊明的认知与接受:《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事类集》
作者: 韩建立  来源: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类书  陶渊明  《艺文类聚》  《白氏六帖事类集》  《初学记》 
描述:类书对一时代普通人的知识结构、文化趣味以及思维方式均有影响,所以通过唐代三部类书对陶渊明事典与诗文的辑录情况,考察类书与陶学的关系,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唐代对陶渊明的认知与接受。唐代类书接受了钟嵘关于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论述;对陶渊明诗文的辑录方式,使其具有选本批评与摘句批评意义。唐代类书对
全文: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论述;对陶渊明诗文的辑录方式,使其具有选本批评与摘句批评意义。唐代类书对陶渊明事典与诗文的辑录,读书界提供了相当的知识与思想资源。从比较中可以看出,唐代类书的编者见识高,选录全面,评价公允。
正冈子规的汉诗与陶渊明的关系探究
作者: 何美娜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十七年  直接引用  汉诗  陶诗  隐逸诗人  中国诗  陶渊明  唐宋诗文  隐逸生活  十三年 
描述:正冈子规从小就被唐宋诗文中心的多种汉文书籍熏陶,因此可以断言,子规的汉诗多多少少会受到中国诗人的影响。其中,对子规汉诗给予了最大影响的莫过于东晋诗人陶渊明了。陶渊明在中国有着"隐逸诗人之宗"的敬称。其
全文:正冈子规从小就被唐宋诗文中心的多种汉文书籍熏陶,因此可以断言,子规的汉诗多多少少会受到中国诗人的影响。其中,对子规汉诗给予了最大影响的莫过于东晋诗人陶渊明了。陶渊明在中国有着"隐逸诗人之宗"的敬称。其
国内陶渊明诗文英译研究:回顾与展望
作者: 文军 邓春  来源:民族翻译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诗文  英译研究  建议  综述 
描述: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和作家,他的诗文在国内外已有多种英译本问世,深受海外读者的喜爱。本文将搜集到的国内研究陶渊明诗文英译本的58篇文章分成7类进行综述,介绍重点文章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陶渊明诗文的英译研究提出建议,以期促进陶渊明诗文的海外传播和国内典籍英译事业的发展。
全文: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和作家,他的诗文在国内外已有多种英译本问世,深受海外读者的喜爱。本文将搜集到的国内研究陶渊明诗文英译本的58篇文章分成7类进行综述,介绍重点文章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陶渊明诗文的英译研究提出建议,以期促进陶渊明诗文的海外传播和国内典籍英译事业的发展。
聆听陶渊明生命体验的诗文自述之自然坚守篇
作者: 冷淑敏  来源: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命体验  诗文自述  陶渊明  自然坚守 
描述:陶渊明是诗人,也是哲人,他的诗文创作真切朴实,是其生命体验的结晶。用第一人称绾联其文本,"自然坚守"为主题,再现陶渊明对自然的追求与坚守,展示他丰富深邃的心灵世界。并引用"文学是一种生命体验"和"文学三重世界"的学术观点,提出陶渊明的人品与作品是这种新识的个案典型,具有启人睿智和常读常新的独特"元
全文:陶渊明是诗人,也是哲人,他的诗文创作真切朴实,是其生命体验的结晶。用第一人称绾联其文本,"自然坚守"为主题,再现陶渊明对自然的追求与坚守,展示他丰富深邃的心灵世界。并引用"文学是一种生命体
拆碎七宝楼台:解构陶渊明——田晓菲《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
作者: 龚斌  来源:名作欣赏(鉴赏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拆碎七宝楼台:解构陶渊明——田晓菲《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
陶渊明及其诗文误读辨正:中学经典选文误读案例研究
作者: 张天明  来源:天中学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文  陶渊明  误读 
描述:陶渊明及其诗文之所以会出现误读,是因不入而曲解、不知人而妄谈、不论世而谬说、不察己而乱议所致。陶渊明归隐田园、自食其力的行为及其诗文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值得借鉴与学习。
全文:陶渊明及其诗文之所以会出现误读,是因不入而曲解、不知人而妄谈、不论世而谬说、不察己而乱议所致。陶渊明归隐田园、自食其力的行为及其诗文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值得借鉴与学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