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重阳节与陶渊明
作者: 俞益萍  来源:唐山晚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陶渊明和重阳节,一如屈原和端午,是一个人物与一个节日紧密融合的典范。陶氏之所以成为重阳的节日偶像,取决于他的诗文和其他的史料、笔记。他有专写重阳的《九日闲居》诗,其序:“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底下诗云:“世短意恒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酒
全文:陶渊明和重阳节,一如屈原和端午,是一个人物与一个节日紧密融合的典范。陶氏之所以成为重阳的节日偶像,取决于他的诗文和其他的史料、笔记。他有专写重阳的《九日闲居》诗,其序:“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底下诗云:“世短意恒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酒
陶渊明:幸福生活就是一切简单
作者: 刘黎平  来源:广州日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文/刘黎平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桑麻长。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东晋陶潜《归园田居》其二对于陶渊明的田园诗,不要想多了,其实就是追求简单省心。选个郊外住下来,少和人打交道,小巷子里,一天到晚没什么车辆来往,虽然
全文:文/刘黎平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桑麻长。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东晋陶潜《归园田居》其二对于陶渊明的田园诗,不要想多了,其实就是追求简单省心。选个郊外住下来,少和人打交道,小巷子里,一天到晚没什么车辆来往,虽然
陶渊明诗歌的人生美学思考
作者: 张翀  来源:山海经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安贫守道  无弦琴  中国文学史  陶渊明诗歌  九歌  任真自得  魏晋风度  人生理想  中说  冯友兰先生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伟大不止因为他优秀的文学作品,更在于他独具魅力的个性特征。他由仕而隐、安贫守的人生抉择一直为后世的文人所倾慕。冯友兰先生在《论风流》中说“在东晋名士中渊明的境界最高”。李泽厚更是认为把陶渊明看作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优秀代表。陶渊明的诗文在他生活的东晋及南北朝时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伟大不止因为他优秀的文学作品,更在于他独具魅力的个性特征。他由仕而隐、安贫守的人生抉择一直为后世的文人所倾慕。冯友兰先生在《论风流》中说“在东晋名士中渊明
自然之法:袁行霈《陶渊明研究》
作者: 孙楠  来源:中外企业家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自由  陶渊明  自然 
描述:自然在中国哲学里是出自老子《道德经》中,对世间万物规律的一个阐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法自然。”在老子看来自然的规律是永恒的,是可以作为其他事物准则。在袁行霈先生的研究中,陶渊明的个人哲学中也充分融入了自然的哲学理念,并且袁先生认为“陶渊明所谓的自然不是近代所谓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一个
全文:自然在中国哲学里是出自老子《道德经》中,对世间万物规律的一个阐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法自然。”在老子看来自然的规律是永恒的,是可以作为其他事物准则。在袁行霈先生的研究中,陶渊明的个人哲学中
陶渊明比周敦颐差在哪?
作者: 十年砍柴  来源:南都周刊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诗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组诗《归园田居》中的一首。看得出陶渊明干农活确实不太在行,“草盛豆苗稀
全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诗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组诗《归园田居》中的一首。看得出陶渊明干农活确实不太在行,“草盛豆苗稀
提壺撫寒柯,遠望復何爲:論陶淵明的《飲酒二十首並序》
作者: 陳岸峰  来源:古典文献研究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詩人  温汝能  九首  到溉  清潭  提壺  卒年  任放  昭明太子  游國恩 
描述:淵明集序》中説:……是以聖人韜光,賢人遁世。其何故也?含德之至,莫逾於……宜乎與大塊而枯榮,隨中和而
全文:淵明集序》中説:……是以聖人韜光,賢人遁世。其何故也?含德之至,莫逾於……宜乎與大塊而枯榮,隨中和而任放,豈能戚戚勞於憂畏,汲汲役於人間。……達士,因以晦迹,或懷玉而謁帝,或披裘而負薪,鼓楫清潭,棄
琴之妙趣,心明足矣 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音乐美学思想探究
作者: 王笑微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魏晋贤士陶渊明的诗文随世而传。在他提出“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观点后,随之而来的是对其观点产生、形成、正确与否的猜测和认知。本文以陶渊明所处的魏晋时期为历史背景,以陶渊明不被世俗所困、规避于尘世的性格情操,及其他所作“清琴横床、浊酒半壶”、“荣叟老带索,欣然方弹琴;原生纳决履,清歌畅商音”等诗文
全文:魏晋贤士陶渊明的诗文随世而传。在他提出“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观点后,随之而来的是对其观点产生、形成、正确与否的猜测和认知。本文以陶渊明所处的魏晋时期为历史背景,以陶渊明不被世俗所困、规避于尘世的性格情操,及其他所作“清琴横床、浊酒半壶”、“荣叟老带索,欣然方弹琴;原生纳决履,清歌畅商音”等诗文为依据,推断出陶氏“解音”,且他不否定音声,而追求超脱于“弦上声”的心境。受佛教、道教思想的影响,“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音乐美学思想的提出,体现出佛教禅学中的“无所得故为得”“色即是空”、道家中的“大音希声”等思想。也体现出陶渊明视琴如知己的心境,以及他同魏晋时期其他贤士“得意而忘形”的共性。
论陶渊明《自祭文》生死观的崇高美
作者: 吴颖芳  来源: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死观  《自祭文》  陶渊明  崇高美 
描述:生的偶然和死的必然是人类共同的命运,人们无从选择生,亦无处逃避死。茫然未知的生,令世人不知所措,却贪生;扑面而来的死令世人惶惶不安,却怕死。如何面生?如何向死?这是作为人必须面对的一个斗争。对这一斗争,陶渊明的《自祭文》则呈现出如此一副生死风貌,那就是:面生——不卑不亢;向死——不悲不哀;传达着这样
全文:斗争,陶渊明的《自祭文》则呈现出如此一副生死风貌,那就是:面生——不卑不亢;向死——不悲不哀;传达着这样一种生死观:生也不屈,死亦不屈。这种不屈的生死观折射出一耀眼的光芒——崇高美,高得令人高山仰止、美得令人心向往之;从而浸染梦幻的精神,塑造不屈的生死。这就是《自祭文》思想的永恒之光——崇高美。
关于刘勰《文心雕龙》不提陶渊明的再思考
作者: 李剑锋  来源:中国文论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刘勰  《文心雕龙》  陶渊明  文学观 
描述:"《文心雕龙》为什么没有提及陶渊明"是一个从《隐秀》补文真伪争论中引申和独立出来,在陶渊明和刘勰接受史特定发展阶段上必然产生的问题。学术考察不能满足于从多角度来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应以此为契机从刘勰《文心雕龙》的局限,从它思考停止的地方起步,去思考和探索它没有来得及思考或者思考有待深入之处。陶渊明的
全文:了陶渊明深有体会的文学超功利倾向的特点;对于陶渊明深有体会的具有"化物"特点的物我关系,刘勰的思考略差一步;在肯定和重视语言可以尽意,在对"言不尽意"的体会、运用和思考上有相合之处,但陶渊明还经常感受到言意之间的复杂错位和矛盾现象。刘勰因追求隐秀、复意、不尽之意,而相对忽视语言与、生活的根本联系。
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论庄子、屈原和陶渊明的死亡观
作者: 李石  来源: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死亡观  庄子  死亡哲学  陶渊明  屈原  死亡美学 
描述:本文将庄子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哲学,将屈原、陶渊明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美学,力图说明,哲学与美学的本质区别在于理性与情感的区别。因此,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死亡态度是否纠结于个体的生命情感。庄子从天地自然的生生变化来审视死亡,对于妻子和自身的死也依然超脱,他的死亡哲学是一种理性的召唤与劝导
全文:、表现,从先秦诸子到魏晋南北朝,从庄子、屈原到陶渊明,可说是从哲学到诗,再到哲学与诗结合的过渡,体现了“——儒道——儒道佛”的渐变融合过程。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