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文化视阈下的陶渊明及其创作研究
-
作者:
马骏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视阈 当代意义 陶渊明 人格特质 文化意蕴
-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文学家,其人其作对后世文人以及古典诗文的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渊明学术研究也源远流长,从南北朝时期便已开始,二十世纪以来,更是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是一个热点,其研究成果丰硕厚实。然而从陶渊明的独特成就和地位来看,这些研究尚一些环节稍嫌薄弱,比如关于陶渊明的美学思
-
全文:的审美文化、隐逸文化以及饮酒文化等几个方面进行阐释。陶渊明作品中所透露出来的人格美、社会美、自然美,使其充满了深厚的审美文化内涵,也体现出了人文关怀这一普世价值。第三部分论述陶渊明及其作品对后世的影响
-
[0图]陶渊明诗
-
作者:
傅东华选注 来源:武汉:崇文书局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东晋时代 中国 古典诗歌 诗集
-
描述: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原商务印书馆由王云五策划并担任主编出版了一套名叫《万有文库》的大型丛书,在当时对于开启民智、传播文化、普及知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的社会影响和文化贡献至今没有任何一部丛书
-
全文: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原商务印书馆由王云五策划并担任主编出版了一套名叫《万有文库》的大型丛书,在当时对于开启民智、传播文化、普及知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的社会影响和文化贡献至今没有任何一部丛书
-
论陶渊明的休闲思想
-
作者:
黄配配 来源: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休闲思想 陶渊明 社会背景 内涵
-
描述:从远古社会到现今的21世纪,中国已经拥有5 000多年的历史,其思想文化内涵的深度可想而知,而在这些独具特色的思想文化中,休闲思想可谓是一块瑰宝。在休闲思想发展的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当属陶渊明
-
全文:从远古社会到现今的21世纪,中国已经拥有5 000多年的历史,其思想文化内涵的深度可想而知,而在这些独具特色的思想文化中,休闲思想可谓是一块瑰宝。在休闲思想发展的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当属陶渊明
-
陶渊明:对人爱憎分明
-
作者:
刘会然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柴桑 江西省九江市 督邮 《饮酒》 读书学习 学识渊博 字元 田园诗派 辞官 田居
-
描述: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xun)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著有《饮酒》《归园田居》等诗歌,中国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是东晋的大诗人,也是个爱憎分明的人。下面这两个故事就彰显了他的爱憎分明。公元405年秋,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
-
全文: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xun)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著有《饮酒》《归园田居》等诗歌,中国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是东晋的大诗人,也是个爱憎分明
-
《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
-
作者:
戴建业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接受史 人格理想 明之 古典文学研究 生命境界 魏晋玄学 书则 存在论 陶渊明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
-
描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此书最初出版于1998年,曾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陶学著作之一。此前的论陶者多从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角度解读陶渊明,此书则独辟蹊径,从存在论的角度深入阐释了陶渊明的生命境界,以及这一境界与其诗歌境界的内在联系。作者认为,陶渊明是魏晋人格理想的实现和完成,他以自己的
-
全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此书最初出版于1998年,曾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陶学著作之一。此前的论陶者多从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角度解读陶渊明,此书则独辟蹊径,从存在论的角度深入阐释了陶渊明
-
多声部的交响:陶渊明《九日闲居并序》的互文性建构
-
作者:
范子烨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互文性 解制 孔子闲居 陶诗 风息 义熙 幽通赋 多声部 田居 九日闲居
-
描述:,寄怀于言。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
-
全文:,寄怀于言。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罍,寒华徒
-
多声部的交响:陶渊明《九日闲居并序》的互文性建构
-
作者:
范子烨 来源: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互文性 解制 孔子闲居 陶诗 风息 义熙 幽通赋 多声部 田居 九日闲居
-
描述:,寄怀于言。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
-
全文:,寄怀于言。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
华兹华斯和陶渊明自然观的比较分析:以《丁登寺旁》和《归园田居》为例
-
作者:
李晓佳 来源:辽宁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实性 比较文学 田园诗 自然
-
描述:华兹华斯是英国19世纪初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而陶渊明则代表了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歌的最高成就,两者写作题材均已自然为主,热情的歌颂自然并在自然中获得灵感和真谛,他们的艺术成就都对本国和世界的文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巨大影响。两者无论是经历还是作品本身都呈现出了很多相同性,但是由于身处不同国家不同时代
-
全文:华兹华斯是英国19世纪初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而陶渊明则代表了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歌的最高成就,两者写作题材均已自然为主,热情的歌颂自然并在自然中获得灵感和真谛,他们的艺术成就都对本国和世界的文学产生
-
试比较陶渊明和鸭长明的隐逸
-
作者:
孙立立 来源:吉林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比较 陶渊明 鸭长明 隐逸
-
描述:隐士文化是特殊时代精神所孕育的独特文化形式。隐逸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一批名士遁迹山林,当起隐士。笔者选择了中日隐士中的代表人物进行探讨,以此来标本性地研究中日隐士在隐逸方面的异同。中国隐士的代表,选择了被称为“古今隐逸之宗”的陶渊明。日本隐士的代表选择了“日本中世隐士文学的开拓者”鸭长明。本论文试图
-
全文:隐士文化是特殊时代精神所孕育的独特文化形式。隐逸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一批名士遁迹山林,当起隐士。笔者选择了中日隐士中的代表人物进行探讨,以此来标本性地研究中日隐士在隐逸方面的异同。中国隐士的代表,选择了被称为“古今隐逸之宗”的陶渊明。日本隐士的代表选择了“日本中世隐士文学的开拓者”鸭长明。本论文试图通过对陶渊明和鸭长明文学作品以及其所处时代和人生经历的分析,标本性地阐释中日隐士隐逸的异同。分析从三方面展开。第一部分分析二人隐逸社会原因的异同。陶渊明和鸭长明隐逸的共同点是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但他们都生活于乱世。此外,二人走向隐逸的道路,都与其所处时代思想意识的变化密切相关。东晋儒学衰退,玄学盛行;日本平安末期净土宗和无常观对人们的思想影响深远。不同点在于陶渊明的隐逸是对政治的绝望,是消极遁世的老庄思想影响的产物。而鸭长明则主要受无常观的影响。第二部分对造成二人隐逸的个人原因进行分析。二人隐逸个人原因的不同之处在于,陶渊明隐逸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对政治的不满,而鸭长明的隐逸则是由于自身人生经历的不幸而深感人世无常,最终走向归隐。与陶渊明政治色彩浓厚的隐逸相比,鸭长明的隐逸的宗教色彩更浓。第三部分对二人的隐逸生活和隐逸程度进行分析。隐逸原因的不同,造成了二人隐逸程度和隐逸生活的不同。虽然在隐逸后二人都对原来的生活抱有留恋,但由于陶渊明是隐于政治,所以他总是在“仕”与“隐”之间徘徊。归隐后的诗作多赞美田园生活。而鸭长明的隐逸受无常观影响深远,所以他总是彷徨于“现实社会”和“隐”之间,归隐后的作品多感叹人世无常。笔者认为造成二人隐逸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两国文化传统的不同。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与此相对,日本文化则具有脱政治性的特点。
-
海外陶渊明研究的新视角:以一海知义《陶渊明·陆放翁·河上肇》为中心
-
作者:
朱雪花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偶像 一海知义 陶渊明 虚构 手抄本
-
描述:陶渊明的诗歌,历来深受国内外读者的喜爱,其清新自然、质朴平淡的特色更得到了从古到今广大读者的普遍认同。在国内外大多数读者心目中,陶渊明是完美的人格偶像,他质性自然,品质高洁,热爱田园生活,是高人隐士,有高尚的节操,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然而,这种长久以来形成的陶渊明形象,是经过了后世众多读者再创造的结果
-
全文:陶渊明的诗歌,历来深受国内外读者的喜爱,其清新自然、质朴平淡的特色更得到了从古到今广大读者的普遍认同。在国内外大多数读者心目中,陶渊明是完美的人格偶像,他质性自然,品质高洁,热爱田园生活,是高人隐士,有高尚的节操,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然而,这种长久以来形成的陶渊明形象,是经过了后世众多读者再创造的结果,离真实的陶渊明存在着一定的距离。笔者对陶渊明留存的全部作品作了反复的细致的研读,在此基础上,笔者拟以日本学者一海知义的陶渊明“情寓虚构”说为中心,结合冈村繁有关“世俗性”的陶渊明研究,以及田晓菲从“手抄本”研究视角得出的有关研究成果,力图寻找相对接近真实的陶渊明形象。笔者通过研究发现,陶渊明的个性里面既有清新脱俗的一面,也与过去时代大多数士子一样,他尚且不能够忘怀名利之求,对生死也一直念念不忘。“情寓虚构”一说恰如其分地把握了陶渊明形象中的的复杂之处,能够较合理地解释其中的原由。本论文首先就一海知义《陶渊明·陆放翁·河上肇》一书中的陶渊明研究的独特视角进行了具体分析,重点分析了他的“虚构说”的合理之处。笔者认为,这一视角为我们认识真实的陶渊明提供了全新的解读途径。笔者还对一海知义有关研究中的某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也进行了适当的论析。为了更好地寻找相对真实的陶渊明形象,笔者还对日本学者冈村繁以及美国学者田晓菲等学者的相关研究作了考察。相比之下,冈村繁和田晓菲虽然也通过新的途径在尽量接近真实的陶渊明形象,但他们的论点和论据均存在着某种不足,前者甚至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塑造”了一个完全世俗的鄙陋的陶渊明形象。在对以上多位海外学者的有关陶渊明研究的独特视角做了深入分析之后,笔者认为,长久以来人们心目中偶像式的陶渊明,实际是一种误读。事实上,陶渊明一直纠结于生前身后名,表面静穆,内心却十分纠结痛苦。陶渊明把自己复杂的情感隐藏于诗文之中,他传承创新了《楚辞》的虚构,善于“幻设”为文,而其孤傲的性格以及从小接受的儒家“三不朽”思想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他所有的痛苦、纠结。国外汉学家们能从多维度的视角切入,观点新颖,论证方法上多以文本为依托,注重考据,有助于读者更加全面、完整地认识相对真实的陶渊明。虽然他们或多或少在论证过程中也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确实可以给我们的陶渊明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