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前隐逸」与「後仕宦」的视野递换:陶渊明官游主题中出处记忆的造现
作者: 叶常泓  来源:中央大学人文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出处  记忆  陶渊明  宦游  商隐逸  後仕宦 
描述:陶渊明(365?-427)於壮年十余载间尝经「三出四处」之跌宕,而其以宦游为主题或明确涉及宦游的诗赋,今存十一。此诸作品,再现了陶渊明透过若干诡谲多层的修饰技巧、传播策略及意义建构,而重新编辑、变造的出处记忆。在标示撰於宦游途中的作品里,陶渊明立足於「前隐逸」的视野而描述宦避、追念归田,以经过正面化
全文:陶渊明(365?-427)於壮年十余载间尝经「三出四处」之跌宕,而其以宦游为主题或明确涉及宦游的诗赋,今存十一。此诸作品,再现了陶渊明透过若干诡谲多层的修饰技巧、传播策略及意义建构,而重新编辑、变造的出处记忆。在标示撰於宦游途中的作品里,陶渊明立足於「前隐逸」的视野而描述宦避、追念归田,以经过正面化变造程序的退处记忆,去评估当下的仕宦经验。在标示撰於归田期间的作品里,则递换为立足於「後仕宦」的视野而记叙归田、回忆宦游,以经过负面化变造程序的宦游记忆,去检定现有的退处经验。至於在非出非处的间歇中所撰者,「前隐逸」与「後仕宦」的视野则摺叠共存,且有所调停及消解。考诸历来陶渊明研究,「记忆如何被书写」是一个未获充份厘析的问题。然而,藉由揭示作者化合了原始生动的经验、记忆,以及状似原始生动的「经验」口吻和「记忆」语态,从而形成的「记忆书写」我们将得以察见陶渊明如何一再辩解、修饰、平衡其「三出四处」的游移和不一致,声明个人向百代隐逸谱系归位的趋同性,并引导史家与读者肯认其归田意志;其次,亦将得以至显其较少被後世精读的宦游诗和最为人称颂的田园诗之间,实存在着意蕴上的重合与理路上的链接;最後,则得以修正传统史家及评论者视陶渊明毫无出处矛盾的「经典化」认知。
「前隐逸」与「後仕宦」的视野递换-陶渊明宦游主题中出处记忆的造现
作者: 葉常泓  来源:中央大学人文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出处  前隐逸  记忆  陶渊明  宦游  後仕宦 
描述:陶渊明(365?-427)於壮年十余载间尝经「三出四处」之跌宕,而其以宦游为主题或明确涉及宦游的诗赋,今存十一。此诸作品,再现了陶渊明透过若干诡谲多层的修饰技巧、传播策略及意义建构,而重新编辑、变造的出处记忆。在标示撰於宦游途中的作品裡,陶渊明立足於「前隐逸」的视野而描述宦游、追念归田,以经过正面化
全文:陶渊明(365?-427)於壮年十余载间尝经「三出四处」之跌宕,而其以宦游为主题或明确涉及宦游的诗赋,今存十一。此诸作品,再现了陶渊明透过若干诡谲多层的修饰技巧、传播策略及意义建构,而重新编辑、变造的出处记忆。在标示撰於宦游途中的作品裡,陶渊明立足於「前隐逸」的视野而描述宦游、追念归田,以经过正面化变造程序的退处记忆,去评估当下的仕宦经验。在标示撰於归田期间的作品裡,则递换为立足於「後仕宦」的视野而记叙归田、回忆宦游,以经过负面化变造程序的宦游记忆,去检定现有的退处经验。至於在非出非处的间歇中所撰者,「前隐逸」与「後仕宦」的视野则摺叠共存,且有所调停及消解。考诸歷來陶渊明研究,「记忆如何被书写」是一个未获充份厘析的问题。然而,藉由揭示作者化合了原始生动的经验、记忆,以及狀似原始生动的「经验」口吻和「记忆」语态,从而形成的「记忆书写」,我们将得以察見陶渊明如何一再辩解、修饰、平衡其「三出四处」的游移和不一致,声明个人向百代隐逸谱系归位的趋同性,并引导史家与讀者肯认其归田意志;其次,亦将得以呈显其较少被後世精讀的宦游诗和最为人称颂的田园诗之间,实存在着意蕴上的重合与理路上的链接;最後,则得以修正传统史家及评論者视陶渊明毫无出处矛盾的「经典化」认知。
中外现代陶渊明接受之研究
作者: 田晋芳  来源:复旦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代接受模式  接受类型  陶渊明接受  西方汉学  文化意识 
描述:陶渊明(公元365~427)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文学家,他的影响力穿越了时代和地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采感动着一代代读者,直至现代世界。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看,则正是中外读者的持续的接受,构成了陶渊明至今不灭的艺术生命力。聚焦于这一现象,以比较文学的接受研究为途径,探讨其中不同的历史文化因子和中外文
全文:陶渊明(公元365~427)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文学家,他的影响力穿越了时代和地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采感动着一代代读者,直至现代世界。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看,则正是中外读者的持续的接受,构成了陶渊明至今不灭的艺术生命力。聚焦于这一现象,以比较文学的接受研究为途径,探讨其中不同的历史文化因子和中外文化的异同,将陶渊明的文学效应视为动态的作用与反作用,即是本学位论文的主题和宗旨。这也是坚持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运用新的观念和方法,来探讨一位古典诗人在现代全球化语境下得到接受的图景的尝试。 论文主体由序论与四章内容构成。序论包括:第一,关于中西文化交汇下的陶渊明及其研究的课题史。第二,接受研究的理论来源与论文的学理支撑。第三,接受的主体——“读者”的独特界定。第四,论文的理论意义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现代思潮催生的接受模式”,评述现代思潮中对陶渊明接受的新模式。一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批评新标准。他的关注点转向了诗人的个性,这种以诗人人格为核心的做法,体现了将陶渊明的精神境界引向艺术审美领域的努力。二是以陈寅恪为代表的文史兼通与中西合璧的独特研究视角。他在现代历史意识觉醒的大背景下形...
南北朝陶渊明接受史研究
作者: 李娜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接受史  陶渊明  接受美学  南北朝 
描述:陶渊明接受研究历来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镇,同时也是中国美学研究的重镇。纵观陶渊明接受史研究,每个朝代都有各自的接受特点,历史上曾出现唐—宋—清三个高潮,80年代后,接受理论的传播和运用,给陶学研究带来新的契机,陶诗的价值和意义还在不断地被发掘和评定。然而,作为陶渊明接受开端的南北朝时期,受到的关注
全文:的基础上,主要从接受美学角度对南北朝时期陶渊明接受情况做进一步的考察。第一章,主要对刘宋时期的颜延之《陶徵士诔并》和鲍照《学陶彭泽体诗——奉和王义兴》进行研究,分析各自接受的特点及原因,并整合归纳出刘宋
陶渊明饮酒诗的文化意蕴
作者: 左晓玲  来源:新一代(上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归隐田园后写出了大量歌颂自然,抒发个性,赞美劳动的诗歌,在中国田园诗派中占有重要一席地位。同时,陶渊明也是善于以酒入诗的一位诗人。桃源明现存诗歌一百二十四首,其中饮酒诗就有二十首,占他诗歌总量的六分之一。其饮酒诗包容的社会生活面很广,思想性深刻,艺术造诣也很高,
全文:首,其中饮酒诗就有二十首,占他诗歌总量的六分之一。其饮酒诗包容的社会生活面很广,思想性深刻,艺术造诣也很高,尤其是饮酒诗所包含的文化意蕴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梁昭明太子萧统曾说:“有疑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陶渊明)。
陶渊明名字考辨
作者: 刘禹昌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颜延年  编撰者  齐梁  鱼潜  孟府君传  笺注陶渊明集  《文选》  郑笺  文学史家  晋宋 
描述:陶渊明(365—427),生活在东晋后期和刘宋的初年。他是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时期最为杰出的大诗人。他对唐宋以还文学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在他生前和南朝这两百年间并不著名。我们都知道齐梁之际伟大的文学史家兼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并没有提到他。同时,沈约在著《宋书》时为他立传,对他的名字也弄不清楚
全文:特别重视,搜集他的诗文,编著成集,并写了一篇《陶渊明集》,还写了一篇《陶渊明传》,传的一开头是这样写的:“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可见萧统也弄不清楚,也只是根据两种传闻著录而已。沈、萧二人笔之于书,虽各有侧重,但都是根据那两种传闻,当不失为史家所应有的“多闻阙疑”的可贵精神。
陶渊明种秫酿酒
作者: 孙自诚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官僚地主  酿酒  部下  江州  参军  陶渊明  文学史  彭泽县  农民生活  刘敬 
描述:“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这是我国文学史上大诗人陶渊明用秫酿酒自饮的诗句。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出身子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二十九岁开始在江州刺使王凝之部下任祭酒,不久便解职种田;三十九岁在江州刺使桓玄部下作参军;四十岁在刘裕镇军部下作参军;四十一岁在江州刺使刘敬宣部下作建威参军;同年八月为
全文:江州刺使桓玄部下作参军;四十岁在刘裕镇军部下作参军;四十一岁在江州刺使刘敬宣部下作建威参军;同年八月为彭泽县令,同年十一月在“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之后,作《归去来辞》,辞去彭泽县令;第二年春返回
陶渊明名字考辨
作者: 刘禹昌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名字  考辨  年谱  字元  陶渊明  种传  《陶渊明集序》  弄不清楚  史家  叶梦得 
描述:陶渊明(365—427),生活在东晋后期和刘宋的初年。他是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时期最为杰出的大诗人。他对唐宋以还文学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在他生前和南朝这两百年间并不著名。我们都知道齐梁之际伟大的文学史家兼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并没有提到他。同时,沈约在著《宋书》时为他立传,对他的名字也弄不清楚
全文:特别重视,搜集他的诗文,编著成集,并写了一篇《陶渊明集》,还写了一篇《陶渊明传》,传的一开头是这样写的:“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可见萧统也弄不清楚,也只是根据两种传闻著录而已。沈、萧二人笔之于书,虽各有侧重,但都是根据那两种传闻,当不失为史家所应有的“多闻阙疑”的可贵精神。
陶渊明的身后名
作者: 大地武雄 林敏浩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人  东晋  陶渊明  陶渊明研究  文学研究 
描述:东晋诗人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而后人则因其未入晋宋两朝的仕途而称其为“靖节先生”.《晋书》等史书说陶渊明是隐逸诗人,把其描绘成一位不拘世名、超凡脱俗的诗人.这一评价果真恰当吗?纵览陶渊明的诗篇,其中涉及到身后名的诗句屡见不鲜.如:“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饮酒》其十一)“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
全文:,其中涉及到身后名的诗句屡见不鲜.如:“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饮酒》其十一)“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读山海经》其九)“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形影神并》等.在此欲将“陶渊明的身后名”解析一下,看其究为何物.
静穆:陶渊明诗歌的主导风格
作者: 戴建业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风格  古代诗歌  静穆 
描述:1黄庭坚曾说他年青时读陶诗味同嚼蜡,我想这绝非他有意危言耸听。陶诗中既少使人昂奋的刚烈豪气,更没有叫人心醉的蜜意柔情,人们多少有点迟钝的感觉,只能感受有强烈刺激的东西,而对陶渊明那种恬淡的情感却近于麻木。的确,无论是穷是达,是成是败,陶渊明都没有表露出相应的大喜与大悲,见不到他剧烈的心灵骚动。从应世
全文:1黄庭坚曾说他年青时读陶诗味同嚼蜡,我想这绝非他有意危言耸听。陶诗中既少使人昂奋的刚烈豪气,更没有叫人心醉的蜜意柔情,人们多少有点迟钝的感觉,只能感受有强烈刺激的东西,而对陶渊明那种恬淡的情感却近于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