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论陶渊明与陶诗的隐逸真淳
-
作者:
王馨 高春燕 王景哲 来源:职业技术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魏晋时期 陶诗 田园生活 桃花源 欧阳修 精神威胁 陶渊明 真淳 隐逸文化 隐逸文学
-
描述: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抉绝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魏晋时期的政治纷争使得无数士人无谓丧命,对士人阶层产生了严重的精神威胁,他们对现实不满,却又无力反抗,只
-
全文: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抉绝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魏晋时期的政治纷争使得无数士人无谓丧命,对士人阶层产生了严重的精神威胁,他们对现实不满,却又无力反抗,只
-
无依的孤云:陶渊明与晋宋政局
-
作者:
范子烨 来源:青海社会科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门阀政治 归隐 晋宋政局 陶渊明 仕宦
-
描述:本文从《归去来兮辞》出发,结合《命子》诗以及丰富的晋宋史料,对陶渊明的仕隐问题进行了全新的还原性阐释。陶渊明的出仕和归隐,都有现实的政治原因,尤其是投身于桓玄幕府,主要是在门阀政治理念的支配下所作出的选择。在以刘裕为代表的北府军事集团和以桓玄为代表的荆楚政治集团对峙、拼杀的过程中,他始终站在桓玄一边
-
全文:本文从《归去来兮辞》出发,结合《命子》诗以及丰富的晋宋史料,对陶渊明的仕隐问题进行了全新的还原性阐释。陶渊明的出仕和归隐,都有现实的政治原因,尤其是投身于桓玄幕府,主要是在门阀政治理念的支配下所作出的选择。在以刘裕为代表的北府军事集团和以桓玄为代表的荆楚政治集团对峙、拼杀的过程中,他始终站在桓玄一边。陶诗中的自我形象与历史生活中的陶渊明本人肯定是有差异的。同时,陶渊明的一生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而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与他的政治阅历也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一个不懂政治的人永远不会超越政治,一个没有政治情怀的人也永远不会有回归田园的梦想,陶渊明能够成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能够创写不朽的田园诗,也是由其政治阅历和政治素养所决定的。浔阳陶氏家族在门阀政治领域的失败在客观上促成了陶渊明诗国巨子的不朽地位。
-
无食的春蚕:陶渊明《拟古》其九对曹植人生命运的叙写
-
作者:
范子烨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互文性 《拟古》其九 鱼山 曹植 陶渊明 春蚕
-
描述:陶渊明《拟古》其九是以著明诗人曹植为主人公的代拟体,是以曹植作品为底文的模拟之作。这首诗的独特叙述视角所呈现出的不仅仅是主人公眼中的外部世界,而且是主人公内在的心灵世界。《拟古》其九是诗人对诗人的解读,是诗人对诗人的发现,是诗人对诗人的刻画,是诗人对诗人的揭示,是遥想中的遥想,是追忆中的追忆。这首诗
-
全文:陶渊明《拟古》其九是以著明诗人曹植为主人公的代拟体,是以曹植作品为底文的模拟之作。这首诗的独特叙述视角所呈现出的不仅仅是主人公眼中的外部世界,而且是主人公内在的心灵世界。《拟古》其九是诗人对诗人的解读,是诗人对诗人的发现,是诗人对诗人的刻画,是诗人对诗人的揭示,是遥想中的遥想,是追忆中的追忆。这首诗充分表现了曹植的生存漂泊与心灵漂泊。这是一代诗神的精神诉求,是寻求真理的痛苦呻吟;这是屈原内审式的人生独语,是他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深度开掘和庄严自问。这首诗具有拟古和咏史的双重诗学属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
-
淳朴自然无雕饰:析汪榕培译陶渊明田园诗之风格
-
作者:
郁邓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英译 典籍翻译 陶诗 教授 译文 陶渊明 田园诗 中西文化交流 风格 中国古典文学
-
描述:一、引言汪榕培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典籍翻译家,为中国古典文学英译及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先后完成了《英译老子》、《英译诗经》、《英译庄子》、《英译汉魏六朝诗》、《英译陶诗》、《牡丹亭》、《邯郸记》、《吴歌精华》、《陶渊明集》、《评弹精华:弹词开篇选》、《墨子》、《昆曲精华》
-
全文:一、引言汪榕培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典籍翻译家,为中国古典文学英译及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先后完成了《英译老子》、《英译诗经》、《英译庄子》、《英译汉魏六朝诗》、《英译陶诗》、《牡丹亭》、《邯郸记》、《吴歌精华》、《陶渊明集》、《评弹精华:弹词开篇选》、《墨子》、《昆曲精华》
-
深刻的人生总结:谈谈陶渊明的“少无适俗韵”一诗
-
作者:
丁桂琴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创作风格 艺术手法 平淡自然 田园生活 中国文学史 官场生活 陶渊明 田园诗 人生 十三年
-
描述:陶渊明以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卓然高标,独树一帜,在诗歌、散文、辞赋的写作上,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其新颖别致的田园诗和平淡自然的艺术手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全文:陶渊明以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卓然高标,独树一帜,在诗歌、散文、辞赋的写作上,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其新颖别致的田园诗和平淡自然的艺术手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陶渊明享年无七十六岁辨:与袁行霈先生商榷
-
作者:
邓安生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享年 笺注 史传 陶渊明 记载 袁行霈
-
描述:陶渊明的年纪,史传记载为六十三岁,然与本集中自述年纪的语句多不相合,故至南宋张绩首献其疑。其说见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总论》云:
-
全文:陶渊明的年纪,史传记载为六十三岁,然与本集中自述年纪的语句多不相合,故至南宋张绩首献其疑。其说见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总论》云:
-
“无地”如何“自容”:嵇康、陶渊明比较研究
-
作者:
刘燕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我书写 自然世界 陶渊明 嵇康 玄学
-
描述:魏晋士人的思想状态总与魏晋玄学和隐逸思潮息息相关。在追求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嵇康处于魏晋玄学由老学向庄学转变的过渡阶段。嵇康内心深藏“宁如老聃”“将如庄周”二者选择取舍的困惑。其人格理想是老子式凝静审慎、平淡冲和的人格,通微达变、清虚自守的人生状态,但是他又吸收了庄子激烈的批判精神,敢于与现实社
-
全文:魏晋士人的思想状态总与魏晋玄学和隐逸思潮息息相关。在追求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嵇康处于魏晋玄学由老学向庄学转变的过渡阶段。嵇康内心深藏“宁如老聃”“将如庄周”二者选择取舍的困惑。其人格理想是老子式凝静审慎、平淡冲和的人格,通微达变、清虚自守的人生状态,但是他又吸收了庄子激烈的批判精神,敢于与现实社会相对抗,并最终走向追求庄子式齐物逍遥的精神境界。陶渊明则处于玄学与佛学合流之时,受周易理性精神和庄子委运承化的思想影响,以其退禄归耕的隐逸行为与亦儒亦玄的隐逸精神,最终实践了玄学人生观。敢于“越名教任自然”的“叛逆者”嵇康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逸者陶渊明,一定层面上已经成为后代士人的精神偶像。这种偶像形象的形成除了其自身魅力的因素外,与关于他们的史传记载有着一定的关联。史传塑造的形象突出但单一,这与嵇康、陶渊明的自我文学书写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较于史传的记载,嵇康“我是我”的书写,毫无保留地呈现一个更为真实、复杂而又单纯的自我;而陶渊明也书写了一个矛盾立体的“我”,并似乎有意识地在书写着向世人说明“我是谁”,突出了自己的隐者形象,显示了以诗文立言传世的意图。嵇康、陶渊明对作为个体的自我与群体的关系有着深刻思考。面对亲情友情的变故、社会的动荡、时间的流逝,他们有了强烈的孤独感。而安全感的丧失、孤独感的侵袭,也促使他们去寻找自己的精神依靠。嵇康选择了含道独往,在琴的陪伴中体“道”;陶渊明则力求在农耕中寻找本原的安全感,用文学来转移内心的孤寂。他们都期望在自然的世界中找寻人生的归止以安顿自己的心灵。嵇康在任性的自然世界中“日夕忘归”,陶渊明最终选择了复返自然,从而为后世士人开拓了一条“往而知返”的心路。
-
萧统编《陶渊明集》的时间及其诗文“无丝毫胎息渊明处”
-
作者:
胡耀震 来源:江汉论坛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时间 钱钟书 萧统 《陶渊明集序》
-
描述:今本《陶渊明集》的篇次,大抵都是承萧统所编《陶渊明集》而来。萧统编成该集,为之作序,是在中大通三年(531)四月他病死前,并且不早于前一年的正月。萧统《陶渊明集序》推崇陶渊明,而他的创作并未显现陶渊明的影响,正说明萧统爱嗜陶渊明文风,是在他去世前不久,萧统没有足够的时间融化陶渊明的文风,创作出相似风
-
全文:今本《陶渊明集》的篇次,大抵都是承萧统所编《陶渊明集》而来。萧统编成该集,为之作序,是在中大通三年(531)四月他病死前,并且不早于前一年的正月。萧统《陶渊明集序》推崇陶渊明,而他的创作并未显现陶渊明的影响,正说明萧统爱嗜陶渊明文风,是在他去世前不久,萧统没有足够的时间融化陶渊明的文风,创作出相似风格的作品。萧统编《陶渊明集》时正惭慨埋蜡鹅事的闯祸失足,失爱于父亲梁武帝,忧虑自己太子的地位被夺去,在极度矛盾苦闷中努力寻求解脱。古直和日本学者桥川时雄关于萧统《陶渊明集序》写作时间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
忆我少壮时 无乐自欣豫──试论陶渊明的少年形象
-
作者:
陈怡良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诗文创作 少年形象
-
描述:长期以往,对陶渊明其诗其文其人其性,历史研究者众。然而,深层考察发现,对奠定陶渊明人格成长的关键及建树其诗文和思想基石之少年时期,却鲜见探讨。笔者在此着重试析少年陶渊明的形象。
-
全文:长期以往,对陶渊明其诗其文其人其性,历史研究者众。然而,深层考察发现,对奠定陶渊明人格成长的关键及建树其诗文和思想基石之少年时期,却鲜见探讨。笔者在此着重试析少年陶渊明的形象。
-
漉酒有巾无黍酿,负他黄菊满东篱——司空图对陶渊明的接受
-
作者:
刘小兵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司空图 陶渊明 诗文创作 接受
-
描述:晚唐诗人司空图的诗文创作是考察其接受陶渊明影响的生动材料,结合司空图的人生轨迹、思想倾向,更可以验证他对陶渊明的接受。考察司空图与陶渊明的历史性关联,既可透视陶渊明在晚唐士人中的接受情形,亦可见中国士人思想、文学传统之传承与流变。
-
全文:晚唐诗人司空图的诗文创作是考察其接受陶渊明影响的生动材料,结合司空图的人生轨迹、思想倾向,更可以验证他对陶渊明的接受。考察司空图与陶渊明的历史性关联,既可透视陶渊明在晚唐士人中的接受情形,亦可见中国士人思想、文学传统之传承与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