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陶渊明的田园诗特色
-
作者:
陈美吉 来源: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特色 陶渊明 田园诗
-
描述:诗如其人,人生境遇不同,精神追求不同,面对同样的山水美景就必然引发不同的感慨。陶渊明的诗歌以风格自然、语言质朴、意境隽永而为人所称道,他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之中,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
全文:诗如其人,人生境遇不同,精神追求不同,面对同样的山水美景就必然引发不同的感慨。陶渊明的诗歌以风格自然、语言质朴、意境隽永而为人所称道,他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之中,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
诗意陶渊明
-
作者:暂无 来源:佛山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文/图佛山日报记者黎红玲“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陶渊明在其《饮酒》一诗中,以其冲淡清远之笔,写田园生活、墟里风光,其浑厚拙朴的意境,至今令人遐想。陶艺家李品康的陶塑作品《采菊东篱下》正是以陶渊明为创作题材,在传统石湾陶艺的基础上,融入中国水墨画超
-
全文:文/图佛山日报记者黎红玲“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陶渊明在其《饮酒》一诗中,以其冲淡清远之笔,写田园生活、墟里风光,其浑厚拙朴的意境,至今令人遐想。陶艺家李品康的陶塑作品《采菊东篱下》正是以陶渊明为创作题材,在传统石湾陶艺的基础上,融入中国水墨画超
-
论方重先生在《陶渊明诗文选译》中的翻译特点:借鉴许渊冲“三美论”进行的分析研究
-
作者:
孙红梅 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渊明诗文选译》 “三美”论 方重 翻译特点
-
描述:本文主要研究方重先生在《陶渊明诗文选译》中的翻译特点。方重先生曾是著名的英美文学专家、中英文翻译家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受人尊重的教授,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乔叟和陶渊明。从他开始翻译陶渊明诗文,到《陶渊明诗文选译》的发表,用了近四十年的时间,此译作也因此被称为其一生努力之成果。但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此几乎
-
全文:者起到启发作用。同时,文章将借鉴许渊冲先生针对诗歌翻译的“三美”论,对所总结的翻译特点进行一定的评析,研究各项特点在表达原文“意美”、“音美”和“形美” 上的长处和不足,并对方重先生为表现“意美”而对“音美”和“形美”的表达方式上所作的调整做出客观评价和提出相应建议。
-
“以情释儒”:从《陶渊明》看朱光潜抗战时期情感论美学的构建
-
作者:
金浪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情感 美学 陶渊明 朱光潜 儒家
-
描述:《陶渊明》作为朱光潜作品中少有的一篇作家论,极受朱光潜本人的重视。历来论者往往关注《陶渊明》一文中直接提到的朱光潜与陈寅恪的"儒道之辨",却忽略了另外两位没有直接提及的人物:梁启超和鲁迅。前者作为朱光潜跨越时空的盟友,旁证了朱光潜对"情"的解释并非是从个性与时代之关系入手,而是与其文艺心理学思路有着
-
全文:《陶渊明》作为朱光潜作品中少有的一篇作家论,极受朱光潜本人的重视。历来论者往往关注《陶渊明》一文中直接提到的朱光潜与陈寅恪的"儒道之辨",却忽略了另外两位没有直接提及的人物:梁启超和鲁迅。前者作为朱光潜跨越时空的盟友,旁证了朱光潜对"情"的解释并非是从个性与时代之关系入手,而是与其文艺心理学思路有着莫大关联;后者作为朱光潜刻意回避的对象,其对朱光潜"静穆"说的批判提供了朱光潜后来以儒家调和思想重新阐述陶渊明的重要起点。二者均证明朱光潜的陶渊明论绝非人格投射说所能解释,而是其抗战时期情感论美学构建的产物。
-
论陶渊明和鸟
-
作者:
周洁琼 来源: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思想变化 诗歌 象征含义
-
描述:陶渊明的作品中有很多关于“鸟”的作品.鸟这一意象在陶渊明的全部作品中出现过40多次.陶渊明所描写的鸟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以及用意.本文主要探讨了作者运用鸟这一意象使他的作品达到更深一层次的意境,从而达到托物言志的目的和生动地描画出诗人思想变化的过程.
-
全文:陶渊明的作品中有很多关于“鸟”的作品.鸟这一意象在陶渊明的全部作品中出现过40多次.陶渊明所描写的鸟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以及用意.本文主要探讨了作者运用鸟这一意象使他的作品达到更深一层次的意境,从而达到托物言志的目的和生动地描画出诗人思想变化的过程.
-
试析陶渊明田园诗之“趣”
-
作者:
孙士雪 来源:作家(下半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趣 陶渊明 田园诗
-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极有影响的诗人,他的田园诗融情、景、理为一炉,饱含着诗人对现实生活和人生理想的深入思考,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在冲淡自然之外还处处流露着天然奇妙之趣,在玄言诗盛行、文风浮糜的东晋诗坛独树一帜,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新境界。
-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极有影响的诗人,他的田园诗融情、景、理为一炉,饱含着诗人对现实生活和人生理想的深入思考,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在冲淡自然之外还处处流露着天然奇妙之趣,在玄言诗盛行、文风浮糜的东晋诗坛独树一帜,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新境界。
-
试析陶渊明田园诗之“趣”
-
作者:
孙士雪 来源:作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趣 陶渊明 田园诗
-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极有影响的诗人,他的田园诗融情、景、理为一炉,饱含着诗人对现实生活和人生理想的深入思考,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在冲淡自然之外还处处流露着天然奇妙之趣,在玄言诗盛行、文风浮糜的东晋诗坛独树一帜,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新境界。
-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极有影响的诗人,他的田园诗融情、景、理为一炉,饱含着诗人对现实生活和人生理想的深入思考,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在冲淡自然之外还处处流露着天然奇妙之趣,在玄言诗盛行、文风浮糜的东晋诗坛独树一帜,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新境界。
-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陶渊明诗歌中的意象翻译
-
作者:
张洁 来源:苏州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渊明 翻译策略 接受美学 意象
-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意象。众所周知,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因此,诗歌翻译中对于意象的翻译就显得尤其重要,也充满了困难。那么如何能够恰当地将这些意象翻译成英语就成了一大问题。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文化、读者接受等,我们不能一直采用直译的方法来翻译意象,而需要采用
-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意象。众所周知,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因此,诗歌翻译中对于意象的翻译就显得尤其重要,也充满了困难。那么如何能够恰当地将这些意象翻译成英语就成了一大问题。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文化、读者接受等,我们不能一直采用直译的方法来翻译意象,而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让目标语读者能像本语读者一样明白意象所传达的意义。这篇论文主要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讨论了陶渊明诗歌中意象的翻译。接受美学首次将重心由文本转向了文本与读者的关系上,并提出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才构成了一部作品的意义。这个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接受美学的主要概念包括读者期待、文本的不确定性以及读者的角色和地位。译者应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意象及其传达的意义。因此,本文推荐了几种翻译策略。除了简介与参考文献,这篇论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首先对这篇论文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其次介绍了陶渊明的生活和他的诗歌以及译者对于这些诗歌的翻译情况,还介绍了意象的定义。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主要介绍了接受美学的理论来源和发展。另外,还介绍了与意象翻译相关的研究。第三章阐述了该理论的三个主要概念,即“读者期待”、“文本的不确定性”和“读者的角色和地位”。之后还讨论了接受美学在翻译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第四章首先介绍了陶渊明诗歌中的意象,以及意象与文化的关系。接着给出了四种翻译策略,来翻译陶渊明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它们分别是直译、直译加词、改译及省略译法。第五章是结论部分,概括了本篇论文,指出了该篇论文得出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指出了局限性,并给出了适用于未来研究的建议。
-
对比陶渊明和梭罗隐居生活的深层内涵
-
作者:
刘石钰 来源: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丘山 自然景物 中国古代文人 登山者 梭罗 文学创作 隐居生活 田居 人生理想 深层内涵
-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而梭罗则是美国著名的散文家,两者都有着相似的"隐居"经历,因而两者在文学创作中存在相似的生态观。通过陶渊明《归园田居》这首诗,我们感受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现实功利的厌恶,高远的意境、朴实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自然状态下的真实"桃源"。散文集《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
-
全文:的厌恶,高远的意境、朴实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自然状态下的真实"桃源"。散文集《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的代表作,作品记
-
“悠然望南山”与“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诗歌经典化中的“苏轼效应”
-
作者:
周晓琳 来源: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苏轼效应 陶渊明 经典化
-
描述:,以“悠然见南山”意境命名的建筑景观相继出现.更为重要的是,经苏轼阐释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为
-
全文:,以“悠然见南山”意境命名的建筑景观相继出现.更为重要的是,经苏轼阐释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为陶渊明形象的独特标志而演示着一种潇洒、自由的生活状态,继而表征一种独立、高洁的人格范式,得到后世文人的普遍认可与积极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