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新考
作者: 张亚龙  来源:读写月报:初中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学  词语  阅读材料  “不为五斗米折腰”  课外阅读 
描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典出《宋书》卷九十三《隐逸传》,时陶渊明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唐以来诗人多用“五斗米”之典,取俸禄微薄之意,并无歧义。如:“欲徇五斗禄,其如七不堪”(孟浩然《京还赠王维》);“看君五斗米,不谢万户
全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典出《宋书》卷九十三《隐逸传》,时陶渊明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唐以来诗人多用“五斗米”之典,取俸禄微薄之意,并无歧义。如:“欲徇五斗禄,其如七不堪”(孟浩然《京还赠王维》);“看君五斗米,不谢万户侯”(岑参《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
“发乎情,止乎礼义”:先秦儒家“食色”观述略以及陶渊明的形象表达
作者: 丁永忠  来源: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食色观  《闲情赋》  陶渊明 
描述:"饮食男女"是当今社会普遍喜谈的话题,也是我国古代儒家十分重视的问题。先秦儒学从来没有否定过男女之间性爱需求的合理存在性,只不过他们把人的这一需求定位于生物学层次而已。与此同时,先秦儒学还提倡用德行礼教来规范、节制"食色",使其不至于放任自流。《毛诗序》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就是传统儒家"食色"观
全文:"饮食男女"是当今社会普遍喜谈的话题,也是我国古代儒家十分重视的问题。先秦儒学从来没有否定过男女之间性爱需求的合理存在性,只不过他们把人的这一需求定位于生物学层次而已。与此同时,先秦儒学还提倡用德行礼教来规范、节制"食色",使其不至于放任自流。《毛诗序》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就是传统儒家"食色"观的精炼表述。陶渊明《闲情赋》则是传统儒家"食色"观的形象体现。
超世不绝俗的积极人生选择:论陶渊明的用世一面
作者: 洪蕾  来源: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用世  载道文化  陶渊明 
描述:陶渊明的诗歌在其生活的时代少有人赏识,但在唐代独特的隐逸文化和宋代特定的文化氛围、文人心态以及审美趣味的显扬下,使得陶渊明成为中国士大夫的典型,并成为“闲情文化”①的代表。然而,陶渊明亦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即其具有“载道文化”①的表征。作为“载道文化”接受者的陶渊明,毫无例外地走上了这条“学而优则仕”
全文:陶渊明的诗歌在其生活的时代少有人赏识,但在唐代独特的隐逸文化和宋代特定的文化氛围、文人心态以及审美趣味的显扬下,使得陶渊明成为中国士大夫的典型,并成为“闲情文化”①的代表。然而,陶渊明亦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即其具有“载道文化”①的表征。作为“载道文化”接受者的陶渊明,毫无例外地走上了这条“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并成为其积极用世的一个显例。
王维对陶渊明的理解与接受:兼论《桃花源记》的文学密码与艺术建构
作者: 范子烨  来源:中国王维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陶渊明(365?—427)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精神存在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代:第一,生前被晋宋文坛所忽视,而未能进入同时代的主流作家的行列,他仅仅是跻身浔阳三隐的著名隐士而已;第二,身后不久即被人所发现,被主流作家所看重,这基本上是以鲍照在元嘉时代创作的《学陶彭泽体·奉和
全文: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陶渊明(365?—427)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精神存在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代:第一,生前被晋宋文坛所忽视,而未能进入同时代的主流作家的行列,他仅仅是跻身浔阳三隐的著名隐士而已;第二,身后不久即被人所发现,被主流作家所看重,这基本上是以鲍照在元嘉时代创作的《学陶彭泽体·奉和王义兴》为标志的,而至萧梁大通元年(公元527年),上距元嘉四年(427)陶渊明去世正好是
陶渊明故里考
作者: 陶蕾颖  来源:文学与人生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宋书》  陶渊明故里  中国文学史  《晋书》  中国历史  田园诗  《南史》  影响力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流的人物,是田园的鼻袓。《晋书》、《宋书》、《南史》三部国史都为陶渊明立传,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除此之外,陶渊明的影响力已经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日本、法国、前苏联、韩国等国都出版了陶渊明的作品和关于他的论著。不仅如此,日本、韩国、前苏联还多次组团到九江陶渊明纪念馆拜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流的人物,是田园的鼻袓。《晋书》、《宋书》、《南史》三部国史都为陶渊明立传,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除此之外,陶渊明的影响力已经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日本、法国、前苏联
陶渊明留下的遗产
作者: 陈百川  来源:东西南北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遗产  九江市  五斗米  桃花源记  江州祭酒  饮酒  陶渊明  彭泽县  田园诗人  十三年 
描述:国人不知陶渊明者大概极少,真知陶渊明者却也不多。知者,知其名声极大;不知者,他为何有这么大的名声。说起陶渊明其人其事,实在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功,而尽是些琐碎的小事,诸如“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好读书不求甚解”,赋《归去来兮辞》、著《桃花源记》,喜饮酒、其酒味浓郁,爱菊花、或被尊为菊花之神……然而
全文:书不求甚解”,赋《归去来兮辞》、著《桃花源记》,喜饮酒、其酒味浓郁,爱菊花、或被尊为菊花之神……然而也正是缘于这些琐事,陶渊明获得了极高的赞誉,被称作六朝名士最后一抹灿烂的晚霞,被推作与屈原、杜甫
陶渊明授学
作者: 晨林  来源:七彩语文·低年级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陶táo渊yuān明mínɡ是shì一yí位wèi很hěn有yǒu学xué问wen的de人rén,他tā生shēnɡ活huó在zài大dà约yuē1600年nián前qián,写xiě的deshī和hé文wén章zhānɡ传chuán诵sònɡ至zhì今jīn。 一yì天tiān,邻lín居jū家
全文:陶táo渊yuān明mínɡ是shì一yí位wèi很hěn有yǒu学xué问wen的de人rén,他tā生shēnɡ活huó在zài大dà约yuē1600年nián前qián,写xiě的desh
浅谈陶渊明
作者: 张振年  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一、官场的黑暗(客观条件影响) 东晋政权是衰败腐朽的政权。陶渊明有为证: “蔼蔼停云,蒙蒙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依阻。”①《停云》 “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②《庚子岁五月中从读还阻风于规林》其二。 其①中以“停云”“雨”作为象征来暗示当时政治气候恶劣,时运混浊。其②中初看似为船停江畔目睹狂风恶浪
全文:一、官场的黑暗(客观条件影响) 东晋政权是衰败腐朽的政权。陶渊明有为证: “蔼蔼停云,蒙蒙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依阻。”①《停云》 “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②《庚子岁五月中从读还阻风于规林》其二
绘画中的“陶渊明意象”研究
作者: 张利利  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情结  陶渊明意象  绘画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他所产生的影响早已超越了文学领域。历史上关于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哲学思想的研究层出不穷。他已经成为文人士大夫心目中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历代的文人骚客,但凡对笔墨稍有兴趣者都会情不自禁将其俊朗、冷逸的形象倾注于画面之上,或自为标榜或推崇追怀。“陶渊明意象”在绘画题材中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他所产生的影响早已超越了文学领域。历史上关于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哲学思想的研究层出不穷。他已经成为文人士大夫心目中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历代的文人骚客,但凡对笔墨稍有兴趣者都会情不自禁将其俊朗、冷逸的形象倾注于画面之上,或自为标榜或推崇追怀。“陶渊明意象”在绘画题材中反复出现,经久不衰,似“情结”般牢固的附着在历代文人画创作中,经历代文人画家的着重描绘、强调,最终演变成为人们内在心灵追求的一个永恒话题。本文正是以陶渊明为中心点,针对中国传统绘画中反复出现的“陶渊明意象”展开研究。从美术史的角度,结合文学史采用图像学和心理学“情结”的研究方法,分析在历朝历代画面中反复显现的以陶渊明本人及其文学作品内容、趣闻轶事三种不同的题材入画的作品,并进一步发掘绘画内容背后的深层原因。通过研究这类绘画不但可以看清陶渊明在画家心目中的形象,更能认识到传统文人画家的心理追求、审美倾向以及陶渊明在绘画领域所产生的广泛影响。
戏说陶渊明
作者: 郭仲江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司马迁  陶渊明  戏说  隐士  阶级合作  历史传说  田园诗人  太史公 
描述:一提到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首先想到的是一位不慕荣利、不与世同流合污、不与统治阶级合作的志趣高洁的大隐士.而历史传说中也有两位隐士曾被太史公司马迁大书特书、仰慕之至,那就是义不食周粟,宁可饿死也不失节的伯夷、叔齐.谁能说陶渊明的避世隐居没有受到伯夷、叔齐的影响吗?我私下常暗自惊诧历史怎么总是有那么
全文:一提到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首先想到的是一位不慕荣利、不与世同流合污、不与统治阶级合作的志趣高洁的大隐士.而历史传说中也有两位隐士曾被太史公司马迁大书特书、仰慕之至,那就是义不食周粟,宁可饿死也不失节的伯夷、叔齐.谁能说陶渊明的避世隐居没有受到伯夷、叔齐的影响吗?我私下常暗自惊诧历史怎么总是有那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你看,当年武王伐纣,分明是为天下除残去暴的正义之举,可伯夷、叔齐却冒天下之大不韪,竟然拦住周武王的马头坚决不让讨伐无道昏君.想想倒也是,以暴易暴何时了,以下反上逆天常!最后竟耻为周朝臣民双双饿死首阳山.何等壮烈,何等节操!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