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隐逸诗人陶渊明的成就及对唐宋诗坛的影响
作者: 聂鸿飞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田园  诗歌  影响  隐逸 
描述:隐逸诗人陶渊明的成就及对唐宋诗坛的影响
全文:
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从诗文看陶渊明和王绩的隐逸之别
作者: 江艺萌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陶渊明和王绩作为隐逸诗人的代表,有着类似的人生态度和诗歌追求。从他们诗文的对比中归结出二者在隐逸的目的和隐逸后生活方式的不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讨,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与黑暗现实的决裂,而王绩的归隐则是对现实的逃避。
全文:陶渊明和王绩作为隐逸诗人的代表,有着类似的人生态度和诗歌追求。从他们诗文的对比中归结出二者在隐逸的目的和隐逸后生活方式的不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讨,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与黑暗现实的决裂,而王绩的归隐则是对现实的逃避。
[0图]丛书集成续编 163 目录 文学类 陶渊明一卷
作者:   陶潜撰  来源:新文丰出版公司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丛书集成续编 163 目录 文学类 陶渊明一卷
陶渊明诗文韵部的归纳与分析
作者: 冯志白  来源:语言研究论丛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陶渊明诗文韵部的归纳与分析
[1图]陶渊明和他的田园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图片
描述:陶渊明和他的田园
他乡的流变:陶渊明诗歌英译与陶渊明形象变迁研究
作者: 段漫  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歌英译  形象  陶渊明  演变  补偿 
描述: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其诗文生动质朴,其人格高洁不屈,历来备受国内学者推崇。在此基础发展起来的陶学研究呈现出陶渊明兼具诗人、隐士、政客以及哲人的多重形象特点。本文试以韦利、阿克、海陶伟、戴维斯的译文为素材,通过逐步分析英译陶渊明的过程来展现翻译的历史演变,以及在此过程中陶渊明个人形象的转变
全文: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其诗文生动质朴,其人格高洁不屈,历来备受国内学者推崇。在此基础发展起来的陶学研究呈现出陶渊明兼具诗人、隐士、政客以及哲人的多重形象特点。本文试以韦利、阿克、海陶伟、戴维斯的译文为素材,通过逐步分析英译陶渊明的过程来展现翻译的历史演变,以及在此过程中陶渊明个人形象的转变。事实上,陶渊明英译由散译发展到系统性译介,由原文被恣意改动发展到原文得到充分尊重,由误解、误译发展到正确解读,由单一诗歌翻译发展到注释详尽的厚翻译,这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历史连续性的演变。西方译者的翻译展现了后译者不断补偿前译者的努力,在补偿的过程中,陶渊明的个人形象也逐渐丰满起来。尽管如此,由于意识形态、语言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西方译者复制出的陶渊明出现了偏差。陶渊明作为诗人的特性逐渐被掩盖,其真率的个性也遭遇了解构的危机。还原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陶渊明归根结底还需从陶渊明的作品入手。本土译者追求气韵、神似的翻译倾向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西方译者准确有余、而气韵不足的翻译缺点。最终,本文认为,还原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陶渊明诗文,需要中外译者共同努力,相互补偿。
《挽歌》赏析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陶一大特点,便是他怎么想就怎么说,基本上是直陈其事的“赋”笔,运用比兴手法的地方是不多的。故造语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看似不讲
全文:‍‍‍‍‍‍‍‍‍‍‍‍‍‍‍‍       陶一大特点,便是他怎么想就怎么说,基本上是直陈其事的“赋”笔,运用比兴手法的地方是不多的。故造语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看似不讲
《拟挽歌辞三首》评论赏析
作者: 佚名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陶一大特点,便是他怎么想就怎么说,基本上是直陈其事的“赋”笔,运用比兴手法的地方是不多的。故造语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看似不讲求写作技巧而更得自然之趣
全文:‍‍‍‍‍‍       陶一大特点,便是他怎么想就怎么说,基本上是直陈其事的“赋”笔,运用比兴手法的地方是不多的。故造语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看似不讲求写作技巧而更得自然之趣
[0图]苏文忠公文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渊明四卷乐语一卷奏议十五卷
作者: 宋苏轼撰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苏文忠公文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渊明四卷乐语一卷奏议十五卷
挽歌
作者: 陶渊明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诗文作品
描述:其一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其二‍‍‍‍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
全文: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同山阿。‍‍‍‍‍‍‍‍‍‍‍‍‍‍‍‍‍‍‍‍‍‍‍‍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