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试论困扰陶渊明一生的两对矛盾
作者: 杨兴龙  来源:黑龙江史志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出仕  归隐  陶渊明  矛盾 
描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三次出仕归隐,困扰他一生的矛盾,一是出仕和归隐的矛盾,二是躬耕与生活实际的矛盾。他因家贫和政治理想的实现而出仕,但他"质性自然"、不善逢迎,动乱的现实和残酷的斗争使他厌倦了官场生活,最终毅然选择归隐,即使饱受饥寒之苦也义无反顾,这也正体现了陶渊明高尚的人格和节操。他的这种做法,对后
全文: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三次出仕归隐,困扰他一生的矛盾,一是出仕和归隐的矛盾,二是躬耕与生活实际的矛盾。他因家贫和政治理想的实现而出仕,但他"质性自然"、不善逢迎,动乱的现实和残酷的斗争使他厌倦了官场生活
"力拔山兮气盖世":浅析陶渊明暮年诗歌中的"猛志"气节
作者: 宋鹏鹏  来源:大众文艺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猛志气节  陶渊明  暮年诗歌 
描述:陶渊明生活在东晋崩溃时期,社会动荡纷扰,阶级矛盾激化,"仕进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1](P34)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犹如偶像的文人形象,陶渊明退离官场隐居乡野后,其隐居生活刚开始时倒也是美好和谐、其乐融融。但是渐渐便感觉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深切的"不舒服",不如意的事渐渐突现出
全文:陶渊明生活在东晋崩溃时期,社会动荡纷扰,阶级矛盾激化,"仕进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1](P34)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犹如偶像的文人形象,陶渊明退离官场隐居乡野后,其隐居生活
论陶渊明式人格模式的建构
作者: 刁文慧  来源: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忧道又忧贫  躬耕实践  生计  委运任化  人格模式 
描述:晋宋之际,陶渊明为生计而几度出仕,又因遭逢乱世、不遇于时和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的个性而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建构了一种远离庙堂、身居田园而能晏然自处的理想人格模式。这种人格模式包含了三个层面:他以田园为最终的心灵归宿,乐天知命,诗意地栖居;他安享田园之乐又能农耕自食,且自农耕实践出发,超越了传统儒家谋
全文:为最终的心灵归宿,乐天知命,诗意地栖居;他安享田园之乐又能农耕自食,且自农耕实践出发,超越了传统儒家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观念,将谋食作为人生之基本,忧道又忧贫,在亲自躬耕依然有生计之忧的现实
由陶渊明与范成大农事诗比较引出的问题
作者: 李源清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农事诗  现实主义  农事劳动体验  治国理民 
描述:由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经过有唐一代和北宋的继承与发展,南宋的范成大成了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两者都在描绘静谧、安逸的田园风光的同时,留下了不少反映农民生活状况的农事诗,使后人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事劳动者投以更多的关注。两者在农事诗的写作视角上有很大的不同,陶渊明以亲身参与农事劳动体验为基础,抒发了自己治国
全文:以更多的关注。两者在农事诗的写作视角上有很大的不同,陶渊明以亲身参与农事劳动体验为基础,抒发了自己治国理民之志,而范成大则在个人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自觉借鉴中唐诗人王建的现实主义诗风,表达了自己悯农爱农的情怀。
陶渊明作茧自缚以“息交”的货币思想
作者: 沈端民  来源: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作茧自缚  货币思想  陶渊明  息交绝游 
描述:陶渊明主张人们过着"息交以绝游"生活。所谓"息交",最本质、最具体、最核心的含义就是不搞货币交换。只要不搞任何形式的货币交换,人们就可以完全闭关在蚕茧式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就可以断绝"交"换、停止交"游"了。陶渊明主张取消货币交换的原因有三:他长期在农村,习惯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害怕货币交换打
全文:",就"腐败"不起来了;只要没有货币交换,人们就可以通达"秋熟靡王税"的理想"神界"。陶渊明所谓理想是一种脱离现实、违反规律的幻想,今日应予以批判。
由陶渊明与范成大农事诗比较引出的问题
作者: 李源清  来源: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农事诗  现实主义  农事劳动体验  治国理民 
描述:由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经过有唐一代和北宋的继承与发展,南宋的范成大成了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两者都在描绘静谧、安逸的田园风光的同时,留下了不少反映农民生活状况的农事诗,使后人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事劳动者投以更多的关注。两者在农事诗的写作视角上有很大的不同,陶渊明以亲身参与农事劳动体验为基础,抒发了自己治国
全文:以更多的关注。两者在农事诗的写作视角上有很大的不同,陶渊明以亲身参与农事劳动体验为基础,抒发了自己治国理民之志,而范成大则在个人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自觉借鉴中唐诗人王建的现实主义诗风,表达了自己悯农爱农的情怀。
陶渊明隐逸发微
作者: 沙素芳  来源:山西师范大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真实  热情  陶渊明  隐逸 
描述:钟嵘首次提出陶渊明是千古隐逸诗人之宗,此后陶渊明便被后世人们看作是世外高人,然事实并非如此。在陶渊明被当作隐士被人们接受的同时,就有许多人指出他并非真正的隐士。本文试图将陶渊明与之几乎同时的七十三位隐士作比较,揭示其并非真隐士的真实面孔。 本文主体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隐士概论。主要探讨
全文:过问人间的是是非非,尤其是对于政事的关心;其次是拒绝征辟,追逐高名。对于当官,隐士们的态度一般都很鲜明,那就是严词拒绝。他们都是高洁傲岸之人,黑暗的官场只能束缚他们的身心;再次隐士们都是有才之士,无论是在文化传承
[0图]陶渊明集
作者: 陶渊明 吕晓滨注释  来源: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符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作过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和彭泽令,四十一岁由彭泽令上辞官归隐,直至去世。卒后友人私谧“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少怀济世之志,但他生活的年代正是东晋与刘宋政权交特之际,政治昏暗、政局动荡、社会关争复杂、民族矛盾激化,他
全文:济世之志,但他生活的年代正是东晋与刘宋政权交特之际,政治昏暗、政局动荡、社会关争复杂、民族矛盾激化,他的理想舆现实发生了极大的冲突,他逐渐视仕途如棘途,向往平淡自然的生活。同时,魏晋以来玄学勃兴、玄言
陶渊明诗意人生的实现及其美学意义
作者: 姜春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精神生命  诗意  痛感  美学意义  边缘化  地缘特征 
描述:诗意,源于海德格尔的阐释,涉及个体生命的心理,渗透精神生命主体的行为各个方面。本文所说的诗意,是审美主体心理机能的痛感呈现,他是与个体生命的心灵和人生境界息息相关的,因而,只有对诗人陶渊明的文化心灵与诗性彰显进行更为全面的剖析,才能更好的理解与把握诗人精神生命中所散发出来的特有诗意韵味。 魏晋以来的
全文:后的蜕变,诗人也曾经于官场与自我之间有所迷失,但的悲哀惆怅源于斯,他的快乐超脱源于斯,但是现实并没能左右诗人,在进退出处的困顿中,诗人洞见了内心的渴望,诗意在这样的窘迫中滋生、蔓延、最终达成,这是诗人
元曲中的陶渊明形象
作者: 马丽  来源:山西大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道家情怀  元曲  陶渊明 
描述:本文主要立足于元曲中有关陶渊明的作品,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讨陶渊明形象的题材来源,并且结合元代诗歌的相关作品来审视元代文人眼中的陶渊明形象,进一步探究元代文人避世的深层历史原因及意义。具体内容如下: 1、通过分析元杂剧《陶渊明东篱赏菊》来探析作品内容题材的来源。这一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
全文:1、通过分析元杂剧《陶渊明东篱赏菊》来探析作品内容题材的来源。这一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方面是从正史部分来考究题材的来源,主要参考的史书是唐代房玄龄的《晋书.隐逸传》和梁朝沈约的《宋书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