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论日本汉学家冈村繁对陶渊明的研究
作者: 孙建辉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出仕  冈村繁  陶渊明  隐逸  研究特点 
描述:冈村繁先生是日本著名汉学家,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成果颇丰,所撰陶学论著《陶渊明新论》以几近颠覆性的观点曾在日本读者中和国际汉学界产生很大影响。本文以《陶渊明新论》为研究对象,辨析其观点,探究其研究特点及其成因,旨在通过辨析和探究,深化对陶渊明及其创作成果的再认识,揭示陶渊明及其作品如何在不同文化语
全文:冈村繁先生是日本著名汉学家,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成果颇丰,所撰陶学论著《陶渊明新论》以几近颠覆性的观点曾在日本读者中和国际汉学界产生很大影响。本文以《陶渊明新论》为研究对象,辨析其观点,探究其研究特点及其成因,旨在通过辨析和探究,深化对陶渊明及其创作成果的再认识,揭示陶渊明及其作品如何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被接受和被创造性解读或误读,通过对话拓展视野,在碰撞与交流中加深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简要介绍陶渊明作品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冈村繁《陶渊明新论》的基本论点以及本文的分析策略。第一章概述二十世纪日本学界陶渊明研究概况和成果,介绍冈村繁先生的学术道路和主要学术成果,兼及日本陶学研究的特点和发展走向,意在梳理冈村繁陶学研究的个人学术背景和日本汉学研究的宏观背景。第二章在研读相关史料、陶渊明诗文和冈村繁论著的基础上,就冈村繁先生对陶渊明诗文的误读和曲解、陶渊明评价中存在的局限和错误作深入辨析,对其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进行系统评述和富于思辨性的批判。第三章从先立后证的预设评价、个人的主观性在论证中的放大、过于注重细节而忽略整体等三个方面,总结了冈村繁先生陶渊明研究...
陶渊明的家庭情结
作者: 朱艳云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家庭情结  陶渊明  文化意蕴 
描述:明亮的天空中有一颗奇亮无比的星,他就是在中西方上空闪烁的陶渊明。作为一代杰出文人,他不光有着大济苍生的治世理想,还有着每个平常人都有的儿女情长,也就是所谓的家庭情结。浓厚的家庭情结时刻环绕着陶渊明,母子连心的相互依靠,夫妻的和谐共建爱巢。到了孩子的心里,是敬畏和害怕共存,但他默默地在心里疼爱那些给他
全文:》和《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两首来论述。第二节主要写了对父母的热爱和孝敬,通过与母亲孟氏的感情来描叙。第三节讲了对妻子儿女真挚的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妻子翟氏的夫妻之情,二是与儿子之间
《挽歌》赏析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陶一大特点,便是他怎么想就怎么说,基本上是直陈其事的“赋”笔,运用比兴手法的地方是不多的。故造语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看似不讲
全文:‍‍‍‍‍‍‍‍‍‍‍‍‍‍‍‍       陶一大特点,便是他怎么想就怎么说,基本上是直陈其事的“赋”笔,运用比兴手法的地方是不多的。故造语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看似不讲
《拟挽歌辞三首》评论赏析
作者: 佚名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陶一大特点,便是他怎么想就怎么说,基本上是直陈其事的“赋”笔,运用比兴手法的地方是不多的。故造语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看似不讲求写作技巧而更得自然之趣
全文:‍‍‍‍‍‍       陶一大特点,便是他怎么想就怎么说,基本上是直陈其事的“赋”笔,运用比兴手法的地方是不多的。故造语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看似不讲求写作技巧而更得自然之趣
陶渊明及其辞赋思想主题研究
作者: 豆红桥  来源: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仕隐  《感士不遇赋》  思想主题  《闲情赋》  陶渊明  悲剧意识 
描述:本文以陶渊明《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归去来兮辞》三篇赋作为专题观照,在吸收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着重研读探讨其各自思想主题意蕴,探讨各自文学文化渊源,并试图揭示三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此四个方面的论述来把握审视陶渊明三赋。陶渊明出身寒族,虽然曾祖显赫一时,但到他时,家道早已衰落,远不复从前。
全文:本文以陶渊明《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归去来兮辞》三篇赋作为专题观照,在吸收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着重研读探讨其各自思想主题意蕴,探讨各自文学文化渊源,并试图揭示三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此四个方面的论述来把握审视陶渊明三赋。陶渊明出身寒族,虽然曾祖显赫一时,但到他时,家道早已衰落,远不复从前。身处极端重视门阀的东晋朝,寒微的出身,混乱黑暗的世道,注定了陶渊明怀才不遇有志不伸的悲剧命运。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他内心极度痛苦,虽经五仕,而终竟莫遇。出仕失败后,转志从文,归田乃是其不得已之选择,其诗文仍然难掩深重的悲剧意识。这是本文探讨陶渊明三赋主题思想及出处行节的切入点。《感士不遇赋》抒发了作者不遇的悲慨。与此前同题之作相比,其超乎同类之处主要在于作者情志及其消解方式上的标新。士不遇历史现象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国度的必然产物,也有士自身的具体原因。《闲情赋》主题在学界歧说纷纭。此赋通过叠合传统的比兴手法,以君子求美悲剧的文学隐喻模式喻指美的不久长和人生不遇的历史宿命,从而获得了永恒的哲学品格。它虽属奕代继作,但自出机杼,匠心独运,确立了在同题赋中的典范地位。《归去来兮辞》乃陶渊明标志性赋作。此赋通过陶渊明归田地图的诗意描绘,宣告了陶渊明五官三休之后的终极人生定调。该赋祖述张衡《归田赋》,而有变创与发展。它是陶渊明心灵地图的诗意呈现,确立了田园生活范式。三赋依次构成陶渊明从立志入仕到仕路不通归念滋长终竟弃仕归田转志从文心路历程之文本依据的三维层次,呈现为经纬交织互文见义的心灵图景和文化注脚,形成彼此互为表里、互为呼应、相辅相成的田园论述结构。
从翻译的历史性角度分析汪榕培的陶渊明作品英译
作者: 蒋罗琼  来源:华南理工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翻译的历史性  陶渊明  汪榕培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其作品的英译推动了中国古典文化在西方的传播。汪榕培先生是一位热衷于中国古籍翻译的学者,对陶渊明的作品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翻译的《陶渊明集》是迄今为止最新的版本,且被收录于大中华文库中。本文从翻译的历史性角度出发,通过英汉对比以及陶渊明作品不同译本间对比的方法,来对汪
全文:分析发现:在词汇层面,汪译本在词汇的选择与词汇的翻译策略上显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在句法层面,汪译本以两行为一个句子单位并对句子结构做出调整。在诗歌整体韵律与结构层面,汪译本以韵促译,并尽量模仿英结构以适应
《归园田居·其一》古诗赏析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第一首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
全文:‍‍      第一首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
陶渊明\苏轼人格特征异同浅析
作者: 蒋泽洪  来源:课外阅读·中旬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异同  人格结构  独善其身  人格特征  陶渊明  兼济天下  苏轼  士人阶层 
描述:陶渊明、苏轼都是我国古代士人阶层有着代表性格的人物,他们的人格结构都是由心灵自救与社会拯救两种倾向构成,可以说“退”与“进”,“仕”与“隐”,自救与救世在他们身上交织在一起,都有着成为道家与成为儒家两种可能性的人格基础,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准确地反映了陶渊明、苏轼这种二重人格。这
全文:中的美感,是以牺牲救世意识为代价的,苏轼则在一切生活领域中寻找美感。 陶渊明是在魏晋玄学气氛中出现的大诗人,他的清新自然,以平淡无华的语言描写平淡无奇的田园生活,他真正达到了老庄返璞归真的至上境界
一部有见解的论著——读《陶渊明论略》
作者: 曹础基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诗  见解  新形势  梁启超  现实主义  诗品  晋宋之际  陶渊明研究  形影神三首  陶渊明论 
描述:陶渊明是一个普遍得人喜爱而又被人热心研究的作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学术界着眼于对其进行阶级分析,判定其为进步还是落后、甚至是否反动的性质上。从文学本身,也曾围绕着现实主义还是反现实主义的问题展开过论争。这虽并非毫无仰益,但对陶渊明研究中存在的实质性问题的解决,作用不大。近十年来研究的深入与扩展,
全文:陶渊明是一个普遍得人喜爱而又被人热心研究的作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学术界着眼于对其进行阶级分析,判定其为进步还是落后、甚至是否反动的性质上。从文学本身,也曾围绕着现实主义还是反现实主义的问题展开过论争。这虽并非毫无仰益,但对陶渊明研究中存在的实质性问题的解决,作用不大。近十年来研究的深入与扩展,局面已经改变。李文初同志的《陶渊明论略》一书,是新形势下的可喜成果。它是作者十多年来在教学、科研上所花心血的结晶。细读全书,我感到作者的用意显然不在全面地、系统地去评述陶渊明及其创作,而贯注于研究中的症结,不避枝经肯萦,进行条分缕析。因而它是言之有物的,是一本有见解的评陶之作,不仅对于一般读者,而且对于专业工作者来说,都是很有价值的。作者之有见解,首先表现在不泥古。如《诗品》关于陶渊明评述的最后一句话:“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历来人们只在其评价是否公允上产生过异议,而没有人怀疑过它是否真的是钟嵘说的。李氏却以独到的眼光揭示了其中的破绽,指出从钟嵘仁推至陶渊明还不到九十年,何以谓之“古”了又从有关古籍记载中归纳出齐梁人称汉以前为“古“,而并不称魏晋为“古”的结论。进而又具体地分析了这/\九十年间被《晋书》、《...
中国艺术的主题母题研究——以陶渊明“归隐”主题为例
作者: 杨洋  来源:东南大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艺术  母题  主题  陶渊明归隐 
描述:在中国艺术史的发展过程中,一些题材是艺术家屡次选择的,表现为不断地围绕这一题材再创造出艺术作品以表现特定的指向,题材因而具有了主题的意义。为了保证主题的表现力和识别度,往往会选取相同的关键母题进行再创作,但不同背景、时代艺术家的作品多会在继承的基础上呈现出不同,这些不同便体现在作品的母题选取和结构构
全文:在中国艺术史的发展过程中,一些题材是艺术家屡次选择的,表现为不断地围绕这一题材再创造出艺术作品以表现特定的指向,题材因而具有了主题的意义。为了保证主题的表现力和识别度,往往会选取相同的关键母题进行再创作,但不同背景、时代艺术家的作品多会在继承的基础上呈现出不同,这些不同便体现在作品的母题选取和结构构成等方面。由文学文本题材转化而来的陶渊明“归隐”主题,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主题母题特点,为文人士大夫所喜爱,并不断围绕这一主题创作出艺术作品,无一不是借渊明之志,发胸中逸气。从陶渊明归隐主题的题材构成来看,同属于诗词意象的“归去来”和“桃花源”题材却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主题来源模式:一是单一题材来源的“归去来”,由单一的陶渊明诗词发展而来,艺术主题固定,仅表现为时间范畴内的承继性上,体现为范式的形成、构成结构的变更和文本控制力的减弱;二是复合题材来源的“桃花源”,由多元的题材文本构成,从产生之初便有仙境和人境两种取向,在发展的过程中,两种取向由分裂到融合互释,再到母题泛化,表现为空间范畴内的多元性。通过两者的分析,明晰隐性文本、显性文本、艺术结构母题等在主题表现中的作用,单一题材与复合题材、情节叙事与非情节叙述等的相互关系,并通过陶渊明轶事题材检验母题与主题表达的开放性,对研究内容加以深化和推衍。通过艺术主题母题的分析,以探讨艺术史研究范围内的一个变迁曲径和叙述分析模式。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