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诗文的美学意蕴及当代意义
作者: 杨小旭  来源:西北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美学意蕴  审美风格  陶渊明  田园诗 
描述:对陶渊明的研究和接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且至今仍有许多人对他充满兴趣。对陶渊明诗文的审美意蕴的探究,为本文的目标。 审美意蕴也较含混,经过翻阅大量资料,最终将框架定为人格(人性)审美、田园审美和社会审美。这三个方面基本可概括他诗文中所蕴涵的审美观。由于他的至情至性和绝俗超越皆十分感人,
全文:对陶渊明的研究和接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且至今仍有许多人对他充满兴趣。对陶渊明诗文的审美意蕴的探究,为本文的目标。 审美意蕴也较含混,经过翻阅大量资料,最终将框架定为人格(人性)审美、田园审美和社会审美。这三个方面基本可概括他诗文中所蕴涵的审美观。由于他的至情至性和绝俗超越皆十分感人,涉及方面较多,所以人格(人性)审美的论述篇幅较长,这也是理解陶氏审美风格的基础;应该说重点在田园审美的探究,从自然审美的起源、发展到陶氏对田园审美的发现,从田园诗的审美特点、形态特征到创造方式皆有论及;至于社会审美,历来争议不多,故只做简略陈述。 陶渊明是一个用全部生命热情写作的人,一个真诚的人。那些浸透着他灵魂影子的诗文,蕴涵着独特的审美价值。人格结构的剖析是构建其审美大厦的基石,历来颇有争议,主要还是其宗儒宗道之辩。这方面历史上一直争论不休,近代亦有名人多有阐述:如陈寅恪认为他“外儒而内道”,而朱光潜则称他“儒家的倾向大”。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结构中,大概儒道都有一些,只是偏重各异,如李白,道家成分多;而杜甫,儒家倾向大。但陶渊明则不然,争论双方各执一词,很难说服对方。儒道表面看来相左,实际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正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道互补在陶渊明身上表现尤其明显:不为物累,逍遥田园,确有仙风道骨;尊亲重友,刚正不阿,彰显的却是儒者之韵。建立在其儒道互补基础上的人格审美,亦表现出同样的特点。他既有对带有道家审美色彩的羲皇上人的欣赏,也对儒家审美色彩很浓的颜回、荣启期的赞美。 再说陶氏自然审美观中的田园审美。他的自然审美观固然有传统的“比德”成分,但他对中国古典诗歌自然审美观最大的贡献,则在对田园审美的发现,这不但扩大了自然审美的视野,丰富了诗歌的题材,而且创造出美学领域新的审美品类:冲淡美。诗歌中表现农村题材的作品古已有之,如《豳风七月》,但那是民歌,诗中对农村生活并未进行审美观照。文人以审美的眼光写田园风光,当始于渊明。他对虚静的审美,对和悦润畅景色的偏爱,无不体现着思想中儒道互补: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崇尚虚无,反对雕饰;而儒家的“吾与点也”的理想,对润畅优美景色的偏爱,也使渊明吟出了“我爱其静”的诗句,“静”,是他观照自然时又一审美发现。正因为虚静的心态,才使渊明能发现田园所蕴涵的独特之美,而田园诗的典型意象“采菊东篱”式的闲适飘逸,亦成为东方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在对田园进行审美观照的过程中,陶渊明以“直寻"的方式(即文中所谓创作的随机性),使他的诗佳句天成,叮咚成韵,成为难以模拟的“这一个”;其田园诗的审美形态则属于“优美”,那和谐的人格、和谐的情志,使他能以心灵去捕捉对象精神之优美,使自己的创造臻于物我泯一的境界。总之,其田园审美的独特创造性,使陶渊明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独步千古的人物。 至于他的社会审美观,应以《桃花源诗并记》为最典型的体现。这里所展现的淳朴和谐的社会审美,没有压迫和战乱,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桃源仙境,深受道家美学的影响,有浓郁的小国寡民色彩,折射出乱世之中普通百姓的痛苦及他们适彼乐土的愿望。当然,儒家社会审美的影子在桃花源里也未完全隐去,那长幼有序、和谐安详的人际关系,厚道淳朴的民风,不也是儒家的理想吗?其社会审美的和谐淳朴集中显现的桃花源,在丧真的晋末社会里虽只是一种空想,但仍有其积极意义,桃花源也以其美的意境而沉淀到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深层。 对陶渊明诗文审美从人格(人性)审美、田园审美和社会审美三方面的简析,试图构建一个较完整的框架,为未来陶氏美学体系的建立,添一砖半瓦。对当代意义的分析,则出于学以致用的目的,乃有感于当代急速变幻的世界罩一些人精神家园的缺失而提出的,意在帮助他们建立和谐完善的人格结构,学会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能够享受生活、,热爱生命,进而建构一个自在而洒脱的心灵世界。
陶渊明文学作品的虚与实
作者: 周春宏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美学思想  虚实相生  儒道互补  陶渊明 
描述:“虚实”作为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重要范畴,源于我国道家哲学的“有、无”“虚、实”理论,对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和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从哲学、美学和文学层面较为全面地考察和揭示陶渊明思想和文学作品中的虚实,重点以传统诗学中的“虚实”理论来阐释陶渊明诗文的美学思想和虚实相生美学原则。 本文共分
全文:学作品中的虚实,重点以传统诗学中的“虚实”理论来阐释陶渊明诗文的美学思想和虚实相生美学原则。 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讨论虚实文论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演进过程,并对本文讨论之虚实理论范畴作一界定;第二部
略论唐宋词中的陶渊明意象
作者: 殷春华  来源:苏州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辛弃疾  唐宋词  陶渊明意象  苏轼  陶渊明之风 
描述:陶渊明意象在唐宋词中从开始引入到成熟运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本文旨在从纵向角度对唐宋词中的陶渊明意象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析,从而考察陶渊明意象在唐宋词中的演进历程及其对词体意境所产生的拓宽与提升作用。全文共分八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是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概括总结,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本文的写作目的
全文:情韵、寄身山林的隐逸情志和坚持真我的高洁人格。下文紧扣这三大主要思想内涵在词中的展现状况来论述陶渊明意象在唐宋词中的运用情况。 第二章概括分析陶渊明意象在唐五代词中的萌芽状态,并从词体自身
陶渊明思想研究
作者: 刘明辉  来源:南开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嵇康思想  隐士形象  生命意识  陶渊明  田园诗  玄学   
描述:流派甚众而又交相影响。在此历史背景下,陶渊明诗文所体现出的思想,绝无囿于一家思想而对他家流派闭目塞听之
全文:流派甚众而又交相影响。在此历史背景下,陶渊明诗文所体现出的思想,绝无囿于一家思想而对他家流派闭目塞听之嫌,也无不加拣择囫囵吞枣之陋,陶渊明根据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奉行“兼收并蓄”的原则,最终形成独具特色
像陶渊明那样生活
作者: 何敏  来源: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活  田园  陶渊明  鸟语 
描述:编辑导语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为什么活得如此潇洒、悠闲自在?一位近两千年前的小吏为什么能彪炳千秋,至今让人们津津乐道?读读何敏同学的文章,也许你能找到我们该惬意生活的理由。 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你视而不见;觥筹交错,案牍累累,你而生厌;巍巍泰山,绵绵长城,你望
全文:生活的理由。 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你视而不见;觥筹交错,案牍累累,你而生厌;巍巍泰山,绵绵长城,你望而却步;独寻那阡陌交通,田园之乐…… 透过宦海的沉浮,人间的俗恶,我从你——陶渊明的身上,读出
高丽中期苏东坡热与陶渊明文学的接受:以李仁老、陈华、李奎报为中心
作者: 李红燕  来源:延边大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仁老  陈华  高丽中期  形象接受  苏东坡热潮  李奎报  陶渊明形象 
描述:迎合腐败势力的刚直性格、洒脱的人生、天人合一的思想、把困难化为忧患的意识和在文学方面卓越的表现力,通过
全文:迎合腐败势力的刚直性格、洒脱的人生、天人合一的思想、把困难化为忧患的意识和在文学方面卓越的表现力,通过创作诗歌传承自己的“苏东坡文化精神”。 “苏东坡热潮”是在学者们探索其与陶渊明形象的密切联系中形成
从“质性自然”到“一语天然”—陶渊明自然思想及诗风析论
作者: 吴莹  来源:青海师范大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然思想  陶诗  陶渊明 
描述:徐复先生曾言:“在世界古代各文化系统中,没有任何系统的文化、人与自然,曾发生过像中国古代那样的亲和关系。”(《中国艺术精神》)表现于魏晋时期尤盛,其缘于此时期以老庄为中心的“玄学”对“自然”之开启。这无疑给生于浊世的陶渊明提供了一种思想资源,开启了他反抗现实,回归自然的思路,在此思想之影响下,陶渊
全文:徐复先生曾言:“在世界古代各文化系统中,没有任何系统的文化、人与自然,曾发生过像中国古代那样的亲和关系。”(《中国艺术精神》)表现于魏晋时期尤盛,其缘于此时期以老庄为中心的“玄学”对“自然”之开启
陶渊明与弗罗斯特的田园诗
作者: 罗选民  来源: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言志  无我之境  现代诗人  现代派诗人  玄言诗  中国古代诗人  创作宗旨  艺术表现手法  田园诗人  弗罗斯特 
描述:,陶渊明和弗罗斯特的诗更多地表现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在自然上,前者把自然和社会看作相对的两极,是美和丑的
全文:,陶渊明和弗罗斯特的诗更多地表现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在自然上,前者把自然和社会看作相对的两极,是美和丑的缩影,而后者把自然和社会看作善与恶的混合体;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前者多用赋、比、兴,后者则多用
陶渊明、谢灵运与道教关系之再审视
作者: 姚素华  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谢灵运  道教  陶渊明  天命 
描述:陶渊明、谢灵运其人其文深受道教的影响。以往的研究者常常只强调陶、谢对于道教的虔诚皈依,事实上皈依之路,艰难而执着。陶渊明和谢灵运作为道教徒在艰难的求仙之途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使其在异常昏暗的政治环境中仍能保持超然、自由的心灵境界。另外,道教教义对于天命的敬畏与对于自然的亲近也深刻地影响到了陶、谢的世
全文:中仍能保持超然、自由的心灵境界。另外,道教教义对于天命的敬畏与对于自然的亲近也深刻地影响到了陶、谢的世界,使之形成了一种对于自然与天命双向认同的态度。这一点对于准确理解陶渊明的"委运任化"和谢灵运"守道顺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海德格尔与陶渊明:死亡与栖居之研究
作者: 邱丹丹  来源:兰州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渊明  诗意栖居  比较诗学  海德格尔  向死存在 
描述:海德格尔是德意志浪漫哲学的集大成者,陶渊明是我国魏晋风度的最高代表,他们都是浪漫精神的卓越代表表。本文试图从死亡与栖居这两个人类永恒的话题揭示海德格尔与陶渊明思想的异同,进而反观海德格尔存在论诗学的特点和陶渊明诗歌的特征。海德格尔一生致力于存在的追问,他关于死亡与诗意栖居的论述影响深远,陶渊明一生都
全文:及思想的影响。第二章:详细论述两者的死亡,总结两者死亡的异同,揭示两者死亡对现实人生的启发意义。第三章:详细论述诗意栖居与诗人之居,总结两者栖居的异同,揭示两者栖居对现实人生的启发意义。结语部分揭示两者死亡和栖居的文化差异性和诗学独特性。
上页 1 2 3 ... 47 48 49 ... 54 55 56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