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诗意的栖居者:梭罗与陶渊明的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作者: 林雪花  来源:广东商学院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梭罗  陶渊明  生态思想  生态批评 
描述:生态批评是在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语境下、在风起云涌的环保运动的感召下,文学界掀起的一股“绿色”批评浪潮。它是研究文学和自然之关系的批评,旨在揭露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揭示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生态思想,从而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虽然梭罗和陶渊明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与国度,有着不同的
全文:生态批评是在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语境下、在风起云涌的环保运动的感召下,文学界掀起的一股“绿色”批评浪潮。它是研究文学和自然之关系的批评,旨在揭露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揭示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生态思想,从而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虽然梭罗和陶渊明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与国度,有着不同的写作风格,但是他们的生态思想如同一座桥梁沟通了东西方文学的交流。本文以生态批评为切入点,主要采用比较和分析的策略并借助传记批评和心理学批评,挖掘他们作品中体现的生态意蕴。本文认为梭罗和陶渊明在自然生态、精神生态、以及社会生态三个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他们的相通之处在于:充分欣赏自然的价值,高度尊重自然的法则,和平融洽地回归自然,物质简单而精神丰富的自然生活,坚持不懈地培养人性的自然。他们的相异之处是他们的生态思想的来源以及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归纳概括起来,他们是两个诗意的栖居者。本文不仅要探寻梭罗和陶渊明的生态思想的异同以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揭示他们的生态思想的意义,从而为构建生态文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启示。本文为梭罗和陶渊明的对比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希望有助于在生态危机时代进行东西方文学以及文化的深入交流。
陈与义对陶渊明的接受及其清远平淡诗风的形成
作者: 左福生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渊明  接受  陈与义  清远平淡 
描述:陈与义是北、南宋之交一位举足轻重的诗人,也是诗史上一位杂取而博学的诗人。学杜甫而得“杜肉”,诗歌显得沉郁雄浑。他也欣赏陶渊明、柳宗元等一派疏淡清新的诗风,尤其倾情于陶渊明,爱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操守和人格精神,以及遗世独立、躬耕田园的生活方式。在一吟一咏中,时以陶渊明自比,在精神上追求陶渊明式
全文:陈与义是北、南宋之交一位举足轻重的诗人,也是诗史上一位杂取而博学的诗人。学杜甫而得“杜肉”,诗歌显得沉郁雄浑。他也欣赏陶渊明、柳宗元等一派疏淡清新的诗风,尤其倾情于陶渊明,爱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操守和人格精神,以及遗世独立、躬耕田园的生活方式。在一吟一咏中,时以陶渊明自比,在精神上追求陶渊明式的生存方式与处世态度。反映在他的诗歌上便是摆脱了江西诗派的雕绘刻镂、用典使事。语言接近陶柳诗的淡朴萧散;诗意醇厚,富有恬淡自适的人生趣味;诗风呈现清远平淡的倾向。 本文以陈与义学陶为个案,立足陈与义所处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在深一层里揭示陈与义接受陶渊明的客观依据。从政治层面看,陈所处的时代正是王朝崩溃、社会动荡的时期;从文化角度看,陈与义生活在学陶氛围极盛的时期,陶渊明其人受到士人前所未有的推崇,人们深爱其诗而纷纷模仿唱和。本文认为:正因为有了如此坚实的现实基础,加之他较为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淡泊清旷的思想气质。他学陶而能神会其理,从语言格律到思想意境诸方面都比较接近陶诗的格调。同时,本文还把研究的视角转向学陶诗而风格颇近的韦应物和柳宗元二诗人,把陈与义学韦、柳的现象也纳入其接受陶渊明的研究范畴。在...
论陶渊明、华兹华斯作品中的自然观念
作者: 许辉  来源:云南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审美  比较文学  浪漫主义  田园诗歌 
描述:自然,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对人类而言是同一的;但作为一种折射在不同文化中的概念,则是千差万别。中国在约公元5世纪左右便出现了田园诗的“开山之祖”陶渊明,而西方直到公元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才出现像华兹华斯这样的“湖畔之魂”。他们都崇尚自然,返回到了自然之中。他们都以自然的山水田园景象作为
全文:自然,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对人类而言是同一的;但作为一种折射在不同文化中的概念,则是千差万别。中国在约公元5世纪左右便出现了田园诗的“开山之祖”陶渊明,而西方直到公元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才出现像华兹华斯这样的“湖畔之魂”。他们都崇尚自然,返回到了自然之中。他们都以自然的山水田园景象作为主要的诗歌素材;他们的审美观注集中在这些景物上,在其中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可以说,自然是两位诗人共同的主题。但两位诗人的自然观及诗中的“自然”却呈现出不同的风采。本文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从陶渊明与华兹华斯对“自然”的态度及生命与自然的关系两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对两位诗人的文本欣赏为切入点,注重心灵的感悟,从观物方式与语言风格两个角度来探讨,进而探寻出陶渊明的自然诗呈现出与天地同一的审美境界——妙,华兹华斯的自然诗却呈现出在人神之间的宗教情怀——美,从而构成了中西方自然诗的二重协奏曲——美妙。这也是中西方审美理想的不同之所在。总之,陶渊明和华兹华斯自然观及表现的差异并不仅仅在单纯的艺术技巧,它们所赖以发展的文化渊源及审美理想才是形成不同的关键。
文化视阈下的陶渊明及其创作研究
作者: 马骏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视阈  当代意义  陶渊明  人格特质  文化意蕴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文学家,其人其作对后世文人以及古典诗文的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渊明学术研究也源远流长,从南北朝时期便已开始,二十世纪以来,更是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是一个热点,其研究成果丰硕厚实。然而从陶渊明的独特成就和地位来看,这些研究尚一些环节稍嫌薄弱,比如关于陶渊明的美学思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文学家,其人其作对后世文人以及古典诗文的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渊明学术研究也源远流长,从南北朝时期便已开始,二十世纪以来,更是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是一个热点,其研究成果丰硕厚实。然而从陶渊明的独特成就和地位来看,这些研究尚一些环节稍嫌薄弱,比如关于陶渊明的美学思想、陶渊明形象的现代文化意义、各历史时期陶渊明研究的发展规律等等方面的研究,以及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上,都还有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的空间。基于已有的陶渊明研究大多侧重于从社会学、伦理学以及文献学的角度进行,笔者尝试着从文化视阈中去观照陶渊明及其创作,以陶渊明的人格精神及其创作的诗、文、赋为研究对象,力求更全面更深入地分析和把握陶渊明这一兼具传统价值和现代意义的文化形象。本文正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分析陶渊明的人格特质及其成因。陶渊明的艺术成就是与他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密不可分的,在论述陶渊明人生经历时,为求全文严谨,本文采用了逯钦立校注本的《陶渊明集》里对陶渊明人生经历的考证。从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中可见他刚直、真率、耿介、洒脱的性格和精神,而这些人格精神的形成不能不说有其特别的原因。与此前的研究不同,我们在分析陶渊明人格精神形成原因时,从文化视角切入,以法国著名批评家丹纳的“种族、时代、环境”三要素理论为支撑,认为个人家庭因素、社会政治因素、哲学宗教因素等等都对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格特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二部分具体分析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由于陶渊明的思想是复杂的,因此其作品的主题内容也是很丰富的,主要涉及有民生、农耕、生死、爱情等等方面。分析陶渊明作品的艺术特色,主要以他的诗歌为研究对象,陶渊明诗歌在风格上有自然平淡的一面,也有刚健豪放的一面;语言上是明白之上有天趣,平淡之中现精奇。此外,在分析作品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基础之上,深入挖掘陶渊明作品的文化意蕴,对其中包含的审美文化、隐逸文化以及饮酒文化等几个方面进行阐释。陶渊明作品中所透露出来的人格美、社会美、自然美,使其充满了深厚的审美文化内涵,也体现出了人文关怀这一普世价值。第三部分论述陶渊明及其作品对后世的影响,重点讨论陶渊明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后世的传播和接受。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人们关注陶渊明更多的是他作为一个隐逸者形象的存在,直到宋代开始,他的文学艺术成就才被全面认识和肯定,然而无论在哪个时代,陶渊明高尚傲岸的品格都是倍受文人们推崇的。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陶渊明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在现代生活中仍能从陶渊明身上得到启发,陶渊明崇尚自然的美学理想能普遍应用于现代消费社会,他追求诗意地栖居的生活方式也能在这个拥挤喧嚣的社会中找到共鸣,并直击我们的心灵深处。
陶渊明饮酒诗及其生命意涵之研究
作者: 游显惠  来源:台湾师范大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饮酒诗  生命意涵  陶渊明 
描述:古人云:「唯有飲者留其名」。自古以來的大詩人、大文學家皆愛喝酒,有些人因離鄉在外,思鄉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因而藉酒澆愁;或者因宦途失意、科舉落第而獨自感傷喝悶酒;抑或是「有朋自遠方來」把酒暢談,縱論古今,痛痛快快地喝他三百杯‥‥‥。但有一人,平時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喜歡田園農村生活且愛菊嗜酒,尤其在醉
全文:詩,無景無情,枯燥乏味。而由漢代延續下來的詩賦傳統,又過於鋪陳華麗,粉飾雕鏤。但是陶淵明卻以清新素雅的語言,寫出意蘊雋永的篇章,不隨波逐流,有一套自我中心的清新調。筆者喜歡陶淵明那超塵拔俗,像孤峰
《赠羊长史·并序》评论赏析
作者: 佚名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这诗是陶集赠答诗中的名篇。诗中念古伤今,流露着作者对时局的观感和政治态度,也体现了“君子赠人以言”的古训,对友人进行讽示、忠告,大有别于一般伤离惜别、应酬敷衍之作。羊长史,名松龄,是和作者周旋日久的友人,当时任江州刺史、左将军檀韶的长史。这次是奉使去关中,向新近北伐取胜的刘裕称贺。
全文:。‍‍  ‍‍次节四句,转入赠诗。现在九域(九州,指天下)已经初步统一起来了,诗人下了决心,要整治船只车辆,北上一。听说羊长史要先走一步,自己因身有疾病,难以联袂同行,只有赠诗相送。作者早衰多病,五十以后
论译者主体性在陶渊明田园诗英译中的适度发挥:以陶诗两英译本为例
作者: 叶春露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渊明田园诗歌  亚瑟·韦利  许渊冲  适度发挥  译者主体性 
描述:古典诗歌翻译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的最集中体现,译者在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他既是原诗歌的读者,又是目标文本的作者。因此,他的主体性发挥适度与否将直接关系到诗歌翻译的长远发展。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随着“文化转向”的出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可、地位也得到极大提升,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层出不穷。陶渊明
全文:古典诗歌翻译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的最集中体现,译者在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他既是原诗歌的读者,又是目标文本的作者。因此,他的主体性发挥适度与否将直接关系到诗歌翻译的长远发展。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随着“文化转向”的出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可、地位也得到极大提升,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层出不穷。陶渊明田园诗歌素以语言质朴、风格清新、情景交融著称,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长期以来受到国内外众多译者和学者的重视。每一首的英译本都有十余种。其中,著名英国汉学家亚瑟·韦利最早开始从事陶诗英译,他选了陶渊明的十二首诗歌译作散体,影响深远。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代表人物许渊冲先生的译本则尽力保留了陶诗原有的优美韵律和深刻内涵,广为流传。作为生活时代相隔七十二年的不同主体,他们的译本都有着明显的代表性,充分体现了他们在不同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影响下的不同的主体性。因此,本文以译者主体性为理论依据,首先厘定了译者主体性的含义,分析了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及个性等因素对主体性发挥的影响。其次,通过分析两位译者在英译陶渊明四首田园诗中的主体性差异,总结出了发挥译者主体性在英译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优势与不足,并试图为译者主体性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适度性发挥寻求一定的解决办法,以期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和主体性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陶渊明对白居易闲适诗的影响
作者: 孙星华  来源:东南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闲适诗  白居易  陶渊明  诗歌艺术 
描述:陶渊明生前是寂寞的。而其死后,他的人格精神、生存方式、价值观念、处世态度、审美情趣和诗艺创作,则受到历代士人们持久不衰的关注,得到不断深入的理解和阐释,对中国士人的精神世界与文学创作产生了长久而极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两句诗也可以作为陶渊明生前与身后的概括和写照。王国维《
全文:陶渊明生前是寂寞的。而其死后,他的人格精神、生存方式、价值观念、处世态度、审美情趣和诗艺创作,则受到历代士人们持久不衰的关注,得到不断深入的理解和阐释,对中国士人的精神世界与文学创作产生了长久而极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两句诗也可以作为陶渊明生前与身后的概括和写照。王国维《文学小言》说“屈子之后,文学上之雄者,渊明其尤也”。作为“文学上之雄者”,陶渊明的意义与影响,具有不同于屈原的独特思想与文学价值。五柳先生陶渊明和三阊大夫屈原各自的人生模式与诗学精神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分别以儒、道精神为主要旨归的两条明晰的接受线索。比较而言,在某些历史时期,中国士人对陶渊明的接受远比对屈原的接受复杂的多。 唐人对陶渊明的阐释和接受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中国诗歌的繁盛出现在唐代,不仅是唐代文化高度发展的成就,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唐代诗人对前代诗歌艺术传统的全面接受、继承和创新、超越的实绩。陶渊明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唐伟大诗人白居易,一生深受陶渊明的影响。是对陶渊明接受的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白居易对陶渊明的接受主要体现在他的闲适诗方面。闲适诗作为白居易诗歌创作的最大组成部分,颇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诗人的人生和创作志趣,对后世文坛影响也很大。 本文从宏阔视野与整体关照出发,运用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的理论与方法,首先通过描述白居易对陶渊明的追慕历程及诗人人生观和性格的研究,来说明白居易受陶渊明影响的内在原因;其次,通过阐述自居易闲适诗中受陶渊明影响的具体体现来进一步佐证本篇论文的观点。白居易对陶渊明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他对陶渊明的学习和推崇也直接影响到陶渊明在唐朝及唐以后文坛上的地位。
自然的沉思者—罗伯特·弗罗斯特和陶渊明生态思想之比较研究
作者: 来欣  来源:西北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异同  陶渊明  生态思想  生态批评  罗伯特·弗罗斯特 
描述: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在风起云涌的环保运动的感召下,文学界掀起了一股“绿色”批评浪潮—生态批评。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生态批评是继女性批评和后殖民批评之后的又一批评派别。其理论内涵是重新阐释文学作品,挖掘生态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期望铸就一种生态文
全文: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在风起云涌的环保运动的感召下,文学界掀起了一股“绿色”批评浪潮—生态批评。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生态批评是继女性批评和后殖民批评之后的又一批评派别。其理论内涵是重新阐释文学作品,挖掘生态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期望铸就一种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态人文精神,从而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罗伯特·弗罗斯特和陶渊明是两位民族诗人。他们都是本民族的骄傲,生前死后,都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他们的诗歌艺术不仅独具民族性,而且超越了国界,具有了世界性。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空和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写作风格,但是这两位诗人的生态思想如同一座桥梁沟通了东西方文学的交流。本文以生态批评为切入点,主要采用比较和分析的策略并借助传记批评和心理学批评,挖掘他们作品中体现的生态思想。笔者分析了罗伯特·弗罗斯特和陶渊明在自然生态、精神生态以及社会生态三个方面丰富的生态思想。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充分欣赏自然的价值,高度尊重自然的法则,和平融洽地回归自然,物质简单而精神丰富的自然生活。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自然观以及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本文还分析了两位诗人的生态思想的来源,揭示了生态思想异同的深层原因。本论文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探寻弗罗斯特和陶渊明的生态思想的异同以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并呼吁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本文为弗罗斯特和陶渊明的对比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期望在生态危机时代能为增进中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做出一些贡献。
陶渊明自然主义美学思想
作者: 黄谦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人园林  美学  陶渊明  意境  自然主义 
描述: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以它特有的文化内涵,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在这一文化内涵中,中国古典园林特有的哲学底蕴和山水审美情调,都与魏晋时期(公元220-589年)的隐逸文学和自然美学有着巨大的关联。 在晋代的审美思潮中,对文人园林影响最大的非东晋诗人陶渊明莫属。诗人那自然、朴素、淡泊、真实的园林意境,超
全文: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以它特有的文化内涵,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在这一文化内涵中,中国古典园林特有的哲学底蕴和山水审美情调,都与魏晋时期(公元220-589年)的隐逸文学和自然美学有着巨大的关联。 在晋代的审美思潮中,对文人园林影响最大的非东晋诗人陶渊明莫属。诗人那自然、朴素、淡泊、真实的园林意境,超脱出以往帝王园林的境界。陶诗中以《归田园居》为代表的民间造园艺术、所蕴涵的隐逸情调、表现的田园风光真正走出了帝王园林的豪华风格,不仅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对园林的向往与热爱,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自然主义美学思想。这种思想直接促成了文人园林的诞生,而且在造园意境、造园模式等方面深刻影响着后世文人园林的创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阐释了形成陶渊明自然主义美学思想的时代特点,并从陶渊明的诗集入手,分析了陶诗中有关园林创作和意境的描写,挖掘出陶渊明“自然美”的内涵与“淡泊”、“旷达”等美学特点。对于陶渊明美学思想的研究,则通过其对造园创作、手法、植物造景等方面的影响,阐明其美学思想在文人园林艺术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同时,通过分析文人园林从魏晋南北朝到明清时期这一千七百年的发展史,揭示了由陶渊明美学思想作开端,文人园林审美意境不断深入发展的历史规律,从中可见陶渊明自然主义美学思想对文人园林艺术的贡献。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