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
作者: 刘心真  来源:文学与人生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陶渊明诗歌中所表现的光明高洁的人格和坚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教育了后人不屈服于权贵,不与庸俗之流为伍.唐代大诗人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不屈的性格,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诗人高适在做封丘尉时,对“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的现实无法容忍,也“转忆陶潜
全文:”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诗人高适在做封丘尉时,对“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的现实无法容忍,也“转忆陶潜归去来”,要陶渊明那样与污浊的现实一刀两断.
由《河岳英灵集》看殷璠对陶渊明的接受
作者: 卢燕新  来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殷璠  陶渊明  选评诗人诗什  接受  《河岳英灵集》 
描述:唐人选唐诗自刘孝孙《古今类序诗苑》始、至殷璠《河岳英灵集》,选评内容及于陶渊明者,唯《续诗苑英华》等一二种而已.虽然,《河岳英灵集》品评诗人未及陶渊明,但是,该集选录田园诗、评品田园诗句、选王维《偶然作》其四与崔颢《结定襄狱效陶体》,据此等可见殷璠对陶渊明的接受,亦可管窥陶渊明对唐人的影响.研究此等
全文:唐人选唐诗自刘孝孙《古今类序诗苑》始、至殷璠《河岳英灵集》,选评内容及于陶渊明者,唯《续诗苑英华》等一二种而已.虽然,《河岳英灵集》品评诗人未及陶渊明,但是,该集选录田园诗、评品田园诗句、选王维《偶然作》其四与崔颢《结定襄狱效陶体》,据此等可见殷璠对陶渊明的接受,亦可管窥陶渊明对唐人的影响.研究此等,不仅可探究殷璠的诗学主张,厘清陶渊明对唐代文士与唐代文学的影响,亦可管窥唐文士与唐选诗理论家接受陶渊明的历程、探赜其发展变化规律.
陶渊明田园诗的叙事与翻译:以海陶玮英译《归田园居》(其三)为例
作者: 吴琪  来源:西江月(下旬)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陶渊明的田园诗除了传统的抒情之外,“叙事性”也很值得关注,不管是从叙事题材、叙事主题、叙事手法和叙事语言等方面来看都可谓别有天地。具体分析其田园诗所具有的叙事视角、叙事焦点、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等不仅为我们赏析和解读诗歌提供了有益的途径,也为我们审视诗歌翻译和实践诗歌翻译打开了一扇可以深度透视文本世界
全文:为我们赏析和解读诗歌提供了有益的途径,也为我们审视诗歌翻译和实践诗歌翻译打开了一扇可以深度透视文本世界的窗户,本文即是从叙事角度对美国汉学家海陶玮(James R. Hightower)先生英译陶渊明田园诗《归田园居》(其三)的具体分析。
陶渊明田园诗的叙事与翻译:以海陶玮英译《归田园居》(其三)为例
作者: 吴琪  来源:西江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海陶玮  翻译  陶渊明田园诗  叙事  《归田园居》(其三) 
描述:陶渊明的田园诗除了传统的抒情之外,“叙事性”也很值得关注,不管是从叙事题材、叙事主题、叙事手法和叙事语言等方面来看都可谓别有天地.具体分析其田园诗所具有的叙事视角、叙事焦点、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等不仅为我们赏析和解读诗歌提供了有益的途径,也为我们审视诗歌翻译和实践诗歌翻译打开了一扇可以深度透视文本世界
全文:为我们赏析和解读诗歌提供了有益的途径,也为我们审视诗歌翻译和实践诗歌翻译打开了一扇可以深度透视文本世界的窗户,本文即是从叙事角度对美国汉学家海陶玮(James R.Hightower)先生英译陶渊明田园诗《归田园居》(其三)的具体分析.
陶渊明文化符号的当代意义
作者: 王韶华  来源:文学教育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隐  陶渊明  文化人格  自然  文化符号 
描述: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优秀的诗人,其不仅创立了田园诗,开拓了一种朴实、淳厚的艺术风格,还摆脱了社会世俗名利的羁绊烦忧,走出了由官场到乡村的“归隐”之路,在精神上真正达到了委运任化、与自然泯一的境界,千百年来,陶渊明已成为有特定意向的文化符号。陶渊明是个性自由与文化自觉的行为者,崇尚自然、热爱自然是其
全文: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优秀的诗人,其不仅创立了田园诗,开拓了一种朴实、淳厚的艺术风格,还摆脱了社会世俗名利的羁绊烦忧,走出了由官场到乡村的“归隐”之路,在精神上真正达到了委运任化、与自然泯一的境界,千百年来,陶渊明已成为有特定意向的文化符号。陶渊明是个性自由与文化自觉的行为者,崇尚自然、热爱自然是其作为文化符号的美学核心,此外,陶渊明的诗歌高扬着一种“诗意”文化人格与人生理想,田园生活是陶渊明文化符号意义的立足点。
陶渊明文化符号的当代意义
作者: 王韶华  来源:文学教育(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隐  陶渊明  文化人格  自然  文化符号 
描述: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优秀的诗人,其不仅创立了田园诗,开拓了一种朴实、淳厚的艺术风格,还摆脱了社会世俗名利的羁绊烦忧,走出了由官场到乡村的归隐之路,在精神上真正达到了委运任化、与自然泯一的境界,千百年来,陶渊明已成为有特定意向的文化符号。陶渊明是个性自由与文化自觉的行为者,崇尚自然、热爱自然是其作为
全文: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优秀的诗人,其不仅创立了田园诗,开拓了一种朴实、淳厚的艺术风格,还摆脱了社会世俗名利的羁绊烦忧,走出了由官场到乡村的归隐之路,在精神上真正达到了委运任化、与自然泯一的境界,千百年来,陶渊明已成为有特定意向的文化符号。陶渊明是个性自由与文化自觉的行为者,崇尚自然、热爱自然是其作为文化符号的美学核心,此外,陶渊明的诗歌高扬着一种诗意文化人格与人生理想,田园生活是陶渊明文化符号意义的立足点。
玄学与陶渊明的田园诗——陶渊明诗歌风格探源
作者: 李开明  来源: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歌风格  陶渊明  田园诗  玄学 
描述:陶渊明,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田园诗影响深远。为世人耳熟能详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表现了诗人平静悠闲、自由自在的目标追求和生活情趣,同时也道出了诗人返朴守真、任性自然的哲理,陶渊明在平淡中饱含着炽热思想感情和浓郁生活气息的诗歌风格,应该说和老、庄哲学是一脉相承的,陶渊明的
全文:陶渊明,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田园诗影响深远。为世人耳熟能详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表现了诗人平静悠闲、自由自在的目标追求和生活情趣,同时也道出了诗人返朴守真、任性自然的哲理,陶渊明在平淡中饱含着炽热思想感情和浓郁生活气息的诗歌风格,应该说和老、庄哲学是一脉相承的,陶渊明的田园诗深深烙下了东汉“玄学”的印记,形成了朴素自然的特点,创造出一种“静穆”的美学境界。
元代文人“后陶渊明情结”的文化审视
作者: 高文  来源:社会科学辑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后陶渊明情结”  元代文人  嬗变  文化审视 
描述:历代无数文人与陶渊明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形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陶渊明情结"。中国文学发展到元代演变为雅俗文化合流、俗文化占据主流地位的局面,这种格局的形成与元代文人的"后陶渊明情结"密切相关。在特殊的社会氛围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元代文人产生了较之唐宋更为普遍的隐逸风尚及"后陶渊明情结"。这一情结在
全文:历代无数文人与陶渊明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形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陶渊明情结"。中国文学发展到元代演变为雅俗文化合流、俗文化占据主流地位的局面,这种格局的形成与元代文人的"后陶渊明情结"密切相关。在特殊的社会氛围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元代文人产生了较之唐宋更为普遍的隐逸风尚及"后陶渊明情结"。这一情结在元代文人那里发生了嬗变,蕴涵着特殊的文学意义和美学意义,反映了元代社会文化的多面性。
陶渊明诗歌意境的美学风貌
作者: 陈长荣  来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谢灵运  美学特征  境界  胡应麟  美学风貌  理趣  田园生活  陶渊明诗歌  田园诗  真趣 
描述:陶渊明诗具有意境。但为什么不少具有意境的诗没有象陶诗那样打动人们的心灵呢?陶诗的意境有些什么特点,使它表现出如此的魅力呢? 明人胡应麟指出:“元亮得步兵之淡,而以趣为宗。”是否得阮籍之“淡”,姑置不论,但“以趣为宗”却点出了关键所在。清人温汝能也说:“陶诗多有真趣。”“趣”——这就是陶诗给予人们的丰
全文:陶渊明诗具有意境。但为什么不少具有意境的诗没有象陶诗那样打动人们的心灵呢?陶诗的意境有些什么特点,使它表现出如此的魅力呢? 明人胡应麟指出:“元亮得步兵之淡,而以趣为宗。”是否得阮籍之“淡”,姑置不论,但“以趣为宗”却点出了关键所在。清人温汝能也说:“陶诗多有真趣。”“趣”——这就是陶诗给予人们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它标志着陶诗意境的重要美学特征。
一个自然 两种文化--陶渊明与华滋华斯自然观比较
作者: 李增  来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自然山水诗  美学特征  《归园田居·其一》  两种文化  自然观  陶渊明  文化背景  理想人格  社会客体  自然客体 
描述:陶渊明与华滋华斯作为东西方自然诗人的宗师几乎走了同一条人生之路:社会──自然,以摆脱社会生活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解脱。尽管两人都走进同一自然,怀着同一目的,但由于各自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从而表现出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一个想把主体融入自然客体之中,消灭主客体界限,以缓和内心的痛苦;一个想把主体置入自然之
全文:陶渊明与华滋华斯作为东西方自然诗人的宗师几乎走了同一条人生之路:社会──自然,以摆脱社会生活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解脱。尽管两人都走进同一自然,怀着同一目的,但由于各自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从而表现出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一个想把主体融入自然客体之中,消灭主客体界限,以缓和内心的痛苦;一个想把主体置入自然之中,去确认,去张扬,以渲泄内心的痛苦。这种不同的态度既取决于不同的文化,也决定了他们各自的美学特征。
上页 1 2 3 ... 48 49 50 ... 52 53 54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