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983)
报纸(164)
学位论文(125)
图书(51)
会议论文(23)
新闻(14)
诗文作品(10)
按栏目分组
学术研究 (2182)
人物生平 (164)
作品著述 (20)
缅怀纪念 (4)
按年份分组
2017(42)
2016(141)
2015(152)
2014(168)
2013(163)
2012(153)
2011(199)
2010(178)
2009(164)
2008(128)
2007(117)
2005(65)
2004(70)
2003(40)
2002(54)
2001(41)
2000(41)
1999(30)
1998(35)
1997(26)
1995(23)
1993(23)
1992(18)
1991(24)
1987(12)
1986(8)
1985(19)
1982(3)
1960(2)
按来源分组
九江师专学报(28)
青年文学家(22)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1)
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1)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3)
作家(12)
北方文学(8)
陕西师范大学(8)
宜春学院学报(7)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7)
固原师专学报(5)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5)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5)
文学界(理论版)(5)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4)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3)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鸭绿江(下半月版)(3)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3)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
亚太经济时报(1)
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1)
传奇故事(百家讲坛版)(1)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1)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
清华中文学报(1)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相关搜索词
[0图]好诗共欣赏 陶渊明、杜甫、李商隐三家诗讲录
作者: 叶嘉莹  来源:北京:中华书局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本书共分四讲,第一讲概述了传统诗学的兴发感动的美学特质,即“赋比兴”之说,接下来三讲分别对陶渊明、杜甫、李商隐三家的一些诗例,进行了实践的评析。在评析中作者强调的是这三位诗人在诗歌的写作过程中,对物象选择与掌握,以及其心意投注与运行的几种不同的方……
全文:本书共分四讲,第一讲概述了传统诗学的兴发感动的美学特质,即“赋比兴”之说,接下来三讲分别对陶渊明、杜甫、李商隐三家的一些诗例,进行了实践的评析。在评析中作者强调的是这三位诗人在诗歌的写作过程中,对物象选择与掌握,以及其心意投注与运行的几种不同的方……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非“自传”
作者: 邵明珍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自传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描述:《五柳先生传》在中国文学史上大多被人们看成为陶渊明的自传,并影响了后人对陶渊明的认识,但实际上,《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况文”,是其综合历代贤人而创造出来的一个理想人物。认清这一问题有助于更真实地把握陶渊明的形象特性。
全文:《五柳先生传》在中国文学史上大多被人们看成为陶渊明的自传,并影响了后人对陶渊明的认识,但实际上,《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况文”,是其综合历代贤人而创造出来的一个理想人物。认清这一问题有助于更真实地把握陶渊明的形象特性。
超越与重构——陶渊明文化精神的儒道互补
作者: 肖辉  来源:铜陵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超越  重构  儒道互补  陶渊明 
描述:陶渊明的生命境界和文化精神显示了与儒、道传统的深厚关系,但又超越传统,并重构为一种儒道互补的文化精神。因而体现了他的个人风采,从而使东方文化的一种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在陶渊明的文化精神中得到了最质朴最完美的表现,成为众多文人仰慕与效法的对象,成为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为文人士大夫建构了一座精神家园,进而
全文:完美的表现,成为众多文人仰慕与效法的对象,成为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为文人士大夫建构了一座精神家园,进而衍化为陶渊明情节。
忘我的解脱与自我的超越——陶渊明《饮酒》其五与华兹华斯《致云雀》中的飞鸟意象比较
作者: 罗欣  来源:河西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飞鸟  华兹华斯  自由  陶渊明 
描述:中国田园诗人陶渊明与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却都在各自的诗歌传统中,开创了山水田园诗主题,表达了在自然中获取自由的理想。本文以“飞鸟”意象为切入点,探讨由于中西自然观及思维方式不同,二位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自由的不同理解。
全文:中国田园诗人陶渊明与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却都在各自的诗歌传统中,开创了山水田园诗主题,表达了在自然中获取自由的理想。本文以“飞鸟”意象为切入点,探讨由于中西自然观及思维方式不同,二位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自由的不同理解。
冲淡平和 旷洁悠沅: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初探
作者: 赵惠清  来源:甘肃教育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学  阅读鉴赏  东晋  艺术风格  陶渊明  田园诗  语文 
描述:东晋建立后一百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陶诗则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他成功地将诗歌与日常生活结合,开创了田园诗题材。田园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也构筑了他以及后世文人士大夫痛苦勘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第一段]
全文:东晋建立后一百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陶诗则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他成功地将诗歌与日常生活结合,开创了田园诗题材。田园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也构筑了他以及后世文人士大夫痛苦勘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第一段]
今日“陶渊明”
作者:暂无 来源:浙江老年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诸敏逵夫妇,退休后隐居山林,农耕不息,花果为伴,人称——在杭州听说了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的原党委书记诸敏逵,退休后,与老伴从城里跑到乡下,租地种起了果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呵呵,这种回归自然的农耕生活是不少退休老人心中的理想,可是真正实践的并不多。大胆走出这一步的老人过得
全文: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诸敏逵夫妇,退休后隐居山林,农耕不息,花果为伴,人称——在杭州听说了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的原党委书记诸敏逵,退休后,与老伴从城里跑到乡下,租地种起了果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呵呵,这种回归自然的农耕生活是不少退休老人心中的理想,可是真正实践的并不多。大胆走出这一步的老人过得
陶渊明的人格结构
作者: 赵婧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自我  陶渊明  本我  超我 
描述:本文用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分析陶渊明的人格结构,认为陶渊明的本我是“性本爱丘山”的闲适淡如;自我是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仕与隐、贫与富等苦闷中的“履运增慨然”;超我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刹那间濒临顶峰的审美体验与“纵浪大化中”的释然。陶渊明的人格精神影响深远,是因为他没有囿于自我,而是
全文:本文用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分析陶渊明的人格结构,认为陶渊明的本我是“性本爱丘山”的闲适淡如;自我是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仕与隐、贫与富等苦闷中的“履运增慨然”;超我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对唐代文人的影响
作者: 尹彦维  来源:中学文科(教研论坛)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学  诗歌  人生态度  陶渊明  唐代  门阀制度  语文  社会理想  背景知识  文人 
描述:诗人陶渊明生活在政治腐败、门阀制度盛行的东晋时期。他经过多次努力,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于是对污浊现实彻底绝望,决然走上归隐田园之路,并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他开创了田园诗体,为玄言文学占统治地位的文坛带来了现实内容和生机。李泽厚在《华夏美学》中这样评价:“寄情自然却未忘怀世事,猛志常在但又悠然南山
全文:诗人陶渊明生活在政治腐败、门阀制度盛行的东晋时期。他经过多次努力,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于是对污浊现实彻底绝望,决然走上归隐田园之路,并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他开创了田园诗体,为玄言文学占统治地位
论杜甫与陶渊明对田园的不同心态
作者: 吴增辉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杜甫  田园  出世  陶渊明  入世 
描述:杜甫与陶渊明都曾胸怀大志,都因理想破灭而辞官,而且杜甫心仪陶渊明,诗中大量化用陶渊明的诗句,并一再表现出归隐的念头,二人的经历及情趣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但二人辞官后的心态有着本质的不同。陶渊明对现实彻底失望,坚决归隐,追求个人的自由,守护心灵的安宁,完全是出世的心态;杜甫则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忧患社
全文:杜甫与陶渊明都曾胸怀大志,都因理想破灭而辞官,而且杜甫心仪陶渊明,诗中大量化用陶渊明的诗句,并一再表现出归隐的念头,二人的经历及情趣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但二人辞官后的心态有着本质的不同。陶渊明对现实
金代诗人与诗学视野中的陶渊明
作者: 张秋爽  来源:吉林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金代诗歌  陶渊明  接受 
描述:陶渊明(365?-427)谢世后,其人其诗成了文学史上长久不衰的话题。至北宋,陶渊明成为文人理想人格和诗歌美学的双重典范。金代诗歌一百二十年的发展中陶渊明的身影亦随处可见;金末,随着文学创作高峰
全文:陶渊明(365?-427)谢世后,其人其诗成了文学史上长久不衰的话题。至北宋,陶渊明成为文人理想人格和诗歌美学的双重典范。金代诗歌一百二十年的发展中陶渊明的身影亦随处可见;金末,随着文学创作高峰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