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6)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学术研究 (7)
按年份分组
2009(6)
2006(1)
按来源分组
中国校外教育(2)
吉林大学(1)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
现代教育科学(1)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1)
作家(1)
相关搜索词
试论金源诗坛对陶渊明的接受
作者: 张秋爽  来源:作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昌  大定  陶渊明  金源  接受 
描述:在金源百年诗坛上,陶渊明以其独特风貌出现在金代诗人视野中。金源自大定而治化休明,至明昌而全盛,本土诗人登上诗坛,开始了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解读。
全文:在金源百年诗坛上,陶渊明以其独特风貌出现在金代诗人视野中。金源自大定而治化休明,至明昌而全盛,本土诗人登上诗坛,开始了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解读。
元好问诗学视野中的陶渊明
作者: 张秋爽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接受史  元好问  陶渊明  诗学视野 
描述:金源一代伟大诗人、诗论家元好问将陶诗的美学品质提炼为自然真淳,被视为评价陶诗本质特性的不刊之论,元好问认为陶渊明的诗歌符合风雅传统,由此达到金源陶渊明接受史的高峰。
全文:金源一代伟大诗人、诗论家元好问将陶诗的美学品质提炼为自然真淳,被视为评价陶诗本质特性的不刊之论,元好问认为陶渊明的诗歌符合风雅传统,由此达到金源陶渊明接受史的高峰。
玉抑、克制下的“闲远自得”:陶渊明归隐后的心态分析
作者: 张秋爽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隐  心态  陶渊明 
描述:陶渊明自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辞彭泽令,至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卒于柴桑,20余年一直隐居田园。本文通过对陶之思想、与作品内容与创作年份的对照分析,得出陶渊明在归隐之后的心态是痛苦与平静互相交织,终其一生。
全文:陶渊明自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辞彭泽令,至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卒于柴桑,20余年一直隐居田园。本文通过对陶之思想、与作品内容与创作年份的对照分析,得出陶渊明在归隐之后的心态是痛苦与平静互相交织,终其一生。
压抑、克制下的“闲远自得”:陶渊明归隐后的心态分析
作者: 张秋爽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压抑、克制下的“闲远自得”:陶渊明归隐后的心态分析
压抑、克制下的“闲远自得”:陶渊明归隐后的心态分析
作者: 张秋爽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隐  心态  陶渊明 
描述:陶渊明自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辞彭泽令,至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卒于柴桑,二十余年一直隐居田园。本文通过对陶之思想、作品内容与写作年代的对照分析,得出陶渊明在归隐之后的心态是痛苦与平静互相交织而终其一生的。
全文:陶渊明自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辞彭泽令,至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卒于柴桑,二十余年一直隐居田园。本文通过对陶之思想、作品内容与写作年代的对照分析,得出陶渊明在归隐之后的心态是痛苦与平静互相交织而终其一生的。
压抑、克制下的“闲远自得”:陶渊明归隐后的心态分析
作者: 张秋爽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隐  心态  陶渊明 
描述:陶渊明自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辞彭泽令,至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卒于柴桑,二十余年一直隐居田园。本文通过对陶之思想、作品内容与写作年代的对照分析,得出陶渊明在归隐之后的心态是痛苦与平静互相交织而终其一生的。
全文:陶渊明自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辞彭泽令,至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卒于柴桑,二十余年一直隐居田园。本文通过对陶之思想、作品内容与写作年代的对照分析,得出陶渊明在归隐之后的心态是痛苦与平静互相交织而终其一生的。
金代诗人与诗学视野中的陶渊明
作者: 张秋爽  来源:吉林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金代诗歌  陶渊明  接受 
描述:陶渊明(365?-427)谢世后,其人其诗成了文学史上长久不衰的话题。至北宋,陶渊明成为文人理想人格和诗歌美学的双重典范。金代诗歌一百二十年的发展中陶渊明的身影亦随处可见;金末,随着文学创作高峰的到来,陶渊明的接受也在赵秉文、王若虚和元好问的手中得到全面深化。金代文学在对汉文化的融合与排拒的涵化中前
全文:陶渊明(365?-427)谢世后,其人其诗成了文学史上长久不衰的话题。至北宋,陶渊明成为文人理想人格和诗歌美学的双重典范。金代诗歌一百二十年的发展中陶渊明的身影亦随处可见;金末,随着文学创作高峰的到来,陶渊明的接受也在赵秉文、王若虚和元好问的手中得到全面深化。金代文学在对汉文化的融合与排拒的涵化中前行,对陶渊明的接受一方面体现出接受史上的共性成果,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文化建构和时代背景下的接受心理的自身特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