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淵明的宗教信仰及相關問題
作者: 范子燁  来源:文史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陶淵明(365?-427)不爲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盡人皆知,按照後人的理解,五斗米作為微薄俸禄的代名詞無疑是由他首創的,中國古代詩人也通常是在這種意義上使用這個典故的.如唐孟浩然(689-740)詩:"拂衣去何處,高枕南山南.
全文:陶淵明(365?-427)不爲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盡人皆知,按照後人的理解,五斗米作為微薄俸禄的代名詞無疑是由他首創的,中國古代詩人也通常是在這種意義上使用這個典故的.如唐孟浩然(689-740)詩:"拂衣去何處,高枕南山南.
浅论陶渊明人格之醇厚的人情味
作者: 李彦彦 朱海燕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人情味  人格 
描述:提到陶渊明的人格,人们历来仰赞其辞官归隐、高蹈出世的一面,忽略了其避官不避俗、深情入世的一面。其实,陶渊明人格上的巨大魅力不仅在其志趣高远,更在于他还极富人情味。本文拟就此浅谈一点愚见,以期能对陶渊明其人其诗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全文:提到陶渊明的人格,人们历来仰赞其辞官归隐、高蹈出世的一面,忽略了其避官不避俗、深情入世的一面。其实,陶渊明人格上的巨大魅力不仅在其志趣高远,更在于他还极富人情味。本文拟就此浅谈一点愚见,以期能对陶渊明其人其诗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论陶渊明对《古诗十九首》的接受
作者: 高政锐 张希玲  来源: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自创高格  生死主题  语词接受  陶渊明  《古诗十九首》 
描述:陶诗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在语词接受上,陶渊明拟古而非泥古,创作上自成一格.在风貌特征上,陶诗自创高格,与十九首和而不同.陶渊明创作上所表现的生死观,是对十九首生死主题的回归与升华,同时也标志着文人在寻找精神家园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全文:陶诗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在语词接受上,陶渊明拟古而非泥古,创作上自成一格.在风貌特征上,陶诗自创高格,与十九首和而不同.陶渊明创作上所表现的生死观,是对十九首生死主题的回归与升华,同时也标志着文人在寻找精神家园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浅谈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一首
作者: 李昕  来源:中小学电教(下半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时代背景  学生  山水自然  生活经历  解诗  仕途  园田居  陶渊明  十三年  代表作 
描述:《归园田居》五首诗历来被称为陶渊明的代表作。组诗的第一首则为其代表。这首诗写的是他摆脱尘网仕途,回到他所熟悉的家园以后感到很愉快的心情。学生初读此诗,因为不太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只从字面上领会其大意,
全文:《归园田居》五首诗历来被称为陶渊明的代表作。组诗的第一首则为其代表。这首诗写的是他摆脱尘网仕途,回到他所熟悉的家园以后感到很愉快的心情。学生初读此诗,因为不太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只从字面上领会其大意,
死亡的救赎之曲:论陶渊明的挽歌创作
作者: 王伟萍  来源: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挽歌创作  《挽歌》三章 
描述:在陶渊明的一生中,死亡如影相随.为拂去头上浓重的死亡阴影,陶渊明转而向道、佛寻求救赎,化解其对死亡痛苦和恐惧.三章,为陶渊明轻死哲理之实践,亦是其面对死亡唱响的救赎之曲,在貌似旷达的语词背后深藏的是其对死的浓重哀伤和对生的深深留恋.
全文:在陶渊明的一生中,死亡如影相随.为拂去头上浓重的死亡阴影,陶渊明转而向道、佛寻求救赎,化解其对死亡痛苦和恐惧.三章,为陶渊明轻死哲理之实践,亦是其面对死亡唱响的救赎之曲,在貌似旷达的语词背后深藏的是其对死的浓重哀伤和对生的深深留恋.
文质兼美 情境俱佳:陶渊明《桃花源记》赏析
作者: 万福明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桃花源记》  桃花源  陶渊明 
描述:《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文章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传神,语言精练优美,主题深刻含蓄。在《桃花源记》中,作者为后世虚构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们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成为后世向往中的理想圣地。
全文:《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文章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传神,语言精练优美,主题深刻含蓄。在《桃花源记》中,作者为后世虚构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们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成为后世向往中的理想圣地。
压抑、克制下的“闲远自得”:陶渊明归隐后的心态分析
作者: 张秋爽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隐  心态  陶渊明 
描述:陶渊明自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辞彭泽令,至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卒于柴桑,二十余年一直隐居田园。本文通过对陶之思想、作品内容与写作年代的对照分析,得出陶渊明在归隐之后的心态是痛苦与平静互相交织终其一生的。
全文:陶渊明自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辞彭泽令,至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卒于柴桑,二十余年一直隐居田园。本文通过对陶之思想、作品内容与写作年代的对照分析,得出陶渊明在归隐之后的心态是痛苦与平静互相交织终其一生的。
压抑、克制下的“闲远自得”:陶渊明归隐后的心态分析
作者: 张秋爽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隐  心态  陶渊明 
描述:陶渊明自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辞彭泽令,至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卒于柴桑,二十余年一直隐居田园。本文通过对陶之思想、作品内容与写作年代的对照分析,得出陶渊明在归隐之后的心态是痛苦与平静互相交织终其一生的。
全文:陶渊明自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辞彭泽令,至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卒于柴桑,二十余年一直隐居田园。本文通过对陶之思想、作品内容与写作年代的对照分析,得出陶渊明在归隐之后的心态是痛苦与平静互相交织终其一生的。
率性任达的田园情趣与松菊节操——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教学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作者: 王永汉  来源:江西教育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官僚地主  教学  士不遇  作者  田园生活  官场生活  陶渊明  节操  劳动生活  率性 
描述:陶潜(365-427),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他在《与子俨等疏》中说自己少穷苦,《自祭文》中说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红唏红俗冬陈,看来他早年的生活是相当穷窘的。青年时期,由
全文:陶潜(365-427),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他在《与子俨等疏》中说自己少穷苦,《自祭文》中说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红唏红俗冬陈,看来他早年的生活是相当穷窘的。青年时期,由
浅谈陶渊明诗歌中的悲剧意识
作者: 李浩  来源:云南大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陶渊明的隐士情怀历来为后世文人士子所推崇,士大夫们从他洒脱恬淡、质朴清新的诗歌中汲取高雅的精神建构,并以此为据点建设自己狭隘意义上的“隐居”———与官场俗世在心灵上的背离与脱节。陶诗中固然有浓郁的隐逸风情(这特别表现在其田园诗中),疲于官场的文人们由是以之为砖瓦搭建成自己的栖息地。但在把“学而优则
全文:陶渊明的隐士情怀历来为后世文人士子所推崇,士大夫们从他洒脱恬淡、质朴清新的诗歌中汲取高雅的精神建构,并以此为据点建设自己狭隘意义上的“隐居”———与官场俗世在心灵上的背离与脱节。陶诗中固然有浓郁的隐逸风情(这特别表现在其田园诗中),疲于官场的文人们由是以之为砖瓦搭建成自己的栖息地。但在把“学而优则
上页 1 2 3 4 5 6 ... 9 10 11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