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遇见陶渊明
作者: 邹贤慧  来源:珠江水运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理想社会  不求甚解  形象  陶诗  桃花源记  田园世界  精灵  陶渊明  自画像  自食其力 
描述:初识陶渊明,是在他那篇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里,诗中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人人自食其力,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为世人耳熟能详的诗句。头脑中陶公形象的逐渐清晰,是在读到他的《五柳先生传》后:“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在诗人的自画像中,俨然看到了
全文:初识陶渊明,是在他那篇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里,诗中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人人自食其力,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为世人耳熟能详的诗句。头脑中陶公形象的逐渐清晰,是在读到他的《五柳先生传》后:“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在诗人的自画像中,俨然看到了一个寡言喜静,不慕名利,好读书又乐在其中的诗人形象。
试论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
作者: 周娟  来源:西江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风  陶渊明  人格 
描述: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青少年时期,心系天下苍生,希望通过仕途来改善社会弊端现实,可惜结果备尝沉浮之苦,虽曾寄身仕宦,但终究露失望之态;晚年看淡仕途与人生,转而将济世的大理想抱负化作对"桃花源"安宁社会的向往,但其内心的品格无疑不表露于其诗句
全文: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青少年时期,心系天下苍生,希望通过仕途来改善社会弊端现实,可惜结果备尝沉浮之苦,虽曾寄身仕宦,但终究露失望之态;晚年看淡仕途与人生,转而将济世的大理想抱负化作对"桃花源"安宁社会的向往,但其内心的品格无疑不表露于其诗句之中。本文就生平故事和作品的分析,来论述一下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作者: 杨文华  来源:中共马鞍山市委党校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法实现  田园生活  劳动人民  园田居  田园风光  清新自然  陶渊明  正统思想  农村生活  田园诗人 
描述:陶渊明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从小就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胸怀"大济苍生"的抱负,曾做过几次小官。但他同时也受到老子和庄子思想的熏陶,以及当时的隐居的风气的影响,所以也产生了喜爱自然,羡慕隐居的思想。当时那种黑暗、腐败、污浊的现实社会,不仅使他的抱负无
全文:陶渊明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从小就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胸怀"大济苍生"的抱负,曾做过几次小官。但他同时也受到老子和庄子思想的熏陶,以及当时的隐居的风气的影响,所以也产生了喜爱自然,羡慕隐居的思想。当时那种黑暗、腐败、污浊的现实社会,不仅使他的抱负无法实现,而且还不得不屈辱和忍让,小心
论陶渊明与庄子之“真”的本质区别
作者: 范文彬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陈寅恪  田园生活  隐逸诗人  道家思想  哲学概念  庄子  饮酒  陶渊明  回归  朱自清 
描述:在诸多陶渊明的研究者当中,有不少人以为陶渊明之思想属于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早在南宋朱熹即有此看法,他说"渊明所说者庄老"①。近人陈寅恪先生也以为陶渊明"外儒而内道,舍释迦而宗天师"②。朱自清同样以为"陶诗里主要思想实在还是道家","他到底还是‘隐逸诗人之宗’"③。如此等等。表面看,陶渊明的作品中的确有
全文:在诸多陶渊明的研究者当中,有不少人以为陶渊明之思想属于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早在南宋朱熹即有此看法,他说"渊明所说者庄老"①。近人陈寅恪先生也以为陶渊明"外儒而内道,舍释迦而宗天师"②。朱自清同样以为"陶诗里主要思想实在还是道家","他到底还是‘隐逸诗人之宗’"③。如此等等。表面看,陶渊明的作品中的确有与道家思想相类似的成分,比如"真"。"真"本为道家的哲学概念,《庄子》中多处论及"真",
陶渊明式归隐移民题材影视剧的美学哲思
作者: 陈响园 程胡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隐  影视创作  陶渊明  逃离   
描述:两千年前,陶渊明生逢乱世,怀才不遇,只得归隐田园,可他却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诗文风格为后人创造了一片"南山"之畔童话般的精神家园。而今,后工业时代的弊端以及消费主义的流毒正一点点侵蚀掉人类寄居于地球之上的诗意。"归隐"与"逃离",是当下影视剧创作的两大主题。影视艺术创作者,应该效法陶渊明,创造一种"
全文:两千年前,陶渊明生逢乱世,怀才不遇,只得归隐田园,可他却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诗文风格为后人创造了一片"南山"之畔童话般的精神家园。而今,后工业时代的弊端以及消费主义的流毒正一点点侵蚀掉人类寄居于地球之上的诗意。"归隐"与"逃离",是当下影视剧创作的两大主题。影视艺术创作者,应该效法陶渊明,创造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在光与影的交织中,为人们幻化出一座治疗心灵疾病的美好精神家园。
隐逸大家陶渊明与梭罗的不同点解读
作者: 徐福义  来源: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不同点  梭罗  陶渊明  隐逸 
描述: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隐逸诗人,因为“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而毅然辞职归隐家乡,隐居后开始进行田间劳作,并把这种“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写进了诗歌,开创了我国田园诗派,成为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楷模.亨利·戴维·梭罗是美国早期文坛巨匠、超经验主义哲学先驱,为了体验纯自然的生活,一度跑到马萨诸塞州的
全文: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隐逸诗人,因为“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而毅然辞职归隐家乡,隐居后开始进行田间劳作,并把这种“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写进了诗歌,开创了我国田园诗派,成为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楷模.亨利·戴维·梭罗是美国早期文坛巨匠、超经验主义哲学先驱,为了体验纯自然的生活,一度跑到马萨诸塞州的瓦尔登湖畔过起了隐居的生活.近年来对两者的比较研究很多,但大多数是相似点的比较,两者隐居的时代背景、原因、精神境界以及对后人的影响等不同点则研究得比较少.
陶渊明与菊
作者: 张清臣  来源:文学与人生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提到中国田园诗人鼻祖陶渊明,人皆言之爱"斗酒聚比邻","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但陶渊明一生更爱菊,与菊曾结下不解之缘. 我们可以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知晓.高洁的菊花衬托出诗人"清风高洁"的品质.难怪苏轼云:"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其实陶渊明咏菊远不止此
全文:提到中国田园诗人鼻祖陶渊明,人皆言之爱"斗酒聚比邻","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但陶渊明一生更爱菊,与菊曾结下不解之缘. 我们可以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知晓.高洁的菊花衬托出诗人"清风高洁"的品质.难怪苏轼云:"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其实陶渊明咏菊远不止此句.《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陶渊明盛赞菊乃真君子,有冷淡之趣,有隐逸之风,不慕荣华,不与桃李争辉,不与群芳斗艳,酷爱霜秋,独居深山野外,只在寒秋献身于自然.
基于《桃花源诗并序》评述陶渊明的理想美
作者: 白莉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理想社会  世外桃源  陶渊明  《桃花源诗并序》  和谐 
描述:人总是因拥有理想而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在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时期,陶渊明面对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隐居田园.当时的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面对这种现状,陶渊明也无可奈何,只好归隐田园.由于他长期生活在田园中,亲自耕田实践,构造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人们
全文:人总是因拥有理想而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在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时期,陶渊明面对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隐居田园.当时的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面对这种现状,陶渊明也无可奈何,只好归隐田园.由于他长期生活在田园中,亲自耕田实践,构造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人们生活安定富庶,没有战争,无忧无虑.他借鉴了老子等哲人们的社会理想,并根据自己对社会的理想,把先前哲人的某些理想社会和自己的理想社会相结合,构造成一个蕴含深厚底蕴的“乐土”文化传统,并显示出具有那个时代的新特点,是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和平安定的追求.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人类向往美好和谐的社会,并且坚定不移地朝着美好和谐的社会走去.
伽达默尔阐释学视角下陶渊明诗歌两译本比较
作者: 刘惠文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渊明诗歌  伽达默尔阐释学  理解的历史性  视域融合 
描述: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被视为中国田园诗歌创始人。南朝萧统对他作品的文学价值大加赞赏并率先在《文选》中对其加以收录,而钟嵘曾评价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之后,陶渊明的声望日隆。对他的评论和研究甚至变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陶学”。随着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发展,他的作品经由多位译者翻译为英文。本论文特别选择方重
全文: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被视为中国田园诗歌创始人。南朝萧统对他作品的文学价值大加赞赏并率先在《文选》中对其加以收录,而钟嵘曾评价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之后,陶渊明的声望日隆。对他的评论和研究甚至变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陶学”。随着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发展,他的作品经由多位译者翻译为英文。本论文特别选择方重1984年的译本和汪榕培2003年的译本为比较对象,利用伽达默尔的“理解的历史性”和“视域融合”两个观点对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和分析。两个译者所处的时代影响个人思维理解不同,翻译方式不同导致两个英译本各具特色。方重的译本情感鲜明,长短句结合较多,有些地方有误译。汪榕培的译本句式工整,多为长句,更注意押韵,语言朴素。伽达默尔认为,不同时代的译者会因为时代特点而具有理解的局限性,也就是理解的历史性。因而,在理解作品的过程中,不同的译者会带着各自不同的视域进入到文本的视域中。同时,面对文本,译者不可能一次性理解原文本的所有意义。因此,译者与文本之间会进行一场平等对话,进行不断协商与妥协,最终达成某种共识,即译者与原文本之间的“视域融合”。再次,译本最终是需要面对目标语言读者,为他们评价和接受。那么译者在翻译作品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读者的视域,那么译者与目标语言读者之间也要求进行对话,经过协商以最终达成某种共识,也就是译者与目标语言读者之间的“视域融合”。该论文从“理解的历史性”观点出发对标题和典故的翻译加以比较分析,说明译者的翻译受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影响;以“视域融合”观点为基础对陶渊明诗歌的意象和叠词的翻译加以比较分析,说明同一原文本会产生多个不同译本以及各译本之间的差异是原文本,译者,目标语言读者三者之间各自视域碰撞和解的结果。同时,本文对伽达默尔阐释学的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合理运用加以思考,对如何将该理论与诗词翻译结合起来提出建议。
千余陶渊明后人 扬子洲重阳祭祖
作者:暂无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扬子洲前洲陶氏宗祠,庄重举行宗祠重建暨重阳祭祖大典,陶氏族人筵开百席,欢聚一堂。记者了解到,扬子洲前洲
全文:扬子洲前洲陶氏宗祠,庄重举行宗祠重建暨重阳祭祖大典,陶氏族人筵开百席,欢聚一堂。记者了解到,扬子洲前洲陶氏后裔被称为“碧流陶”,从进贤三阳迁徙至南昌扬子洲已有800多年历史,目前村里1700余人都姓
上页 1 2 3 ... 5 6 7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