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论陶渊明的辞赋艺术
作者: 王艳玲  来源:社科纵横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艺术  陶渊明  辞赋 
描述:陶渊明诗歌的成就甚高 ,研究者甚多 ,但对他辞赋艺术的探讨却较少。《归来去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三赋各具特色 ,既继承了魏晋抒情小赋的传统 ,又洗净铅华 ,自成一家 ,显示了陶渊明辞赋的艺术成就
全文:陶渊明诗歌的成就甚高 ,研究者甚多 ,但对他辞赋艺术的探讨却较少。《归来去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三赋各具特色 ,既继承了魏晋抒情小赋的传统 ,又洗净铅华 ,自成一家 ,显示了陶渊明辞赋的艺术成就
杜甫陶渊明
作者: 阮氏明红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杜甫  影响  继承  陶渊明 
描述: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具有继承性。中国古代诗人往往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挥 ,形成中国古典诗歌内容思想、艺术风格一脉相承的特点。这一特点明显体现在唐代杰出诗人杜甫身上。本文通过分析杜甫的生平和作品 ,证明杜甫不但认同伟大陶渊明的儒家政治精神、独立自由人格 ,而且曾经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吸纳、继承、发挥
全文: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具有继承性。中国古代诗人往往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挥 ,形成中国古典诗歌内容思想、艺术风格一脉相承的特点。这一特点明显体现在唐代杰出诗人杜甫身上。本文通过分析杜甫的生平和作品 ,证明杜甫不但认同伟大陶渊明的儒家政治精神、独立自由人格 ,而且曾经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吸纳、继承、发挥陶渊明思想和诗艺。
陶行知陶渊明
作者: 王文岭  来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格精神  陶渊明  陶行知 
描述:陶行知先生从美国学成归来,在南京北郊劳山脚下的晓庄,实践生活教育的理论,探求教育救国的道路。陶行知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隐逸文人对独立人格精神的追求中吸取营养,其人格魅力感召后世,被宋庆龄誉为“万世师表”。陶行知先生对中国传统隐士人格精神的接受,对于当代教师人格教育应有所裨益。
全文:陶行知先生从美国学成归来,在南京北郊劳山脚下的晓庄,实践生活教育的理论,探求教育救国的道路。陶行知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隐逸文人对独立人格精神的追求中吸取营养,其人格魅力感召后世,被宋庆龄誉为“万世师表”。陶行知先生对中国传统隐士人格精神的接受,对于当代教师人格教育应有所裨益。
陶渊明斜眼
作者:暂无 来源:大河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是好诗,句是佳句,人也因之显得脱俗潇洒。但一不小心,暴露出陶渊明自己是斜眼的毛病:在东边干活,背对西方,竟能看到南山。一准有严重的眼疾。因此,为了自己的身体,我们今天在采菊、学习、工作或做人时,最好端正态度,力戒近视眼、青光眼、斗鸡眼、斜眼以及在背后到处可见的红眼。冯杰
全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是好诗,句是佳句,人也因之显得脱俗潇洒。但一不小心,暴露出陶渊明自己是斜眼的毛病:在东边干活,背对西方,竟能看到南山。一准有严重的眼疾。因此,为了自己的身体,我们今天在采菊、学习、工作或做人时,最好端正态度,力戒近视眼、青光眼、斗鸡眼、斜眼以及在背后到处可见的红眼。冯杰
抚己有深怀 慷慨独悲歌——试论陶渊明诗文中的悲情
作者: 钟新果  来源:河西学院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文  陶渊明  悲情美 
描述:被后世称为“田园诗人”的陶渊明,似乎是一个极为“静穆”的人。然而,细读其诗文后,会发现在其豁达的外表下面,其实掩藏着很多的有关悲情的内容,从而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悲情美。本文试从以下五方面论述其悲情美:一、忧生患死的悲凄美;二、士不遇的悲怆美;三、羁旅赠别伤悼的悲切美;四、相思苦恋的悲艳美;五、“竟抱固
全文:被后世称为“田园诗人”的陶渊明,似乎是一个极为“静穆”的人。然而,细读其诗文后,会发现在其豁达的外表下面,其实掩藏着很多的有关悲情的内容,从而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悲情美。本文试从以下五方面论述其悲情美:一、忧生患死的悲凄美;二、士不遇的悲怆美;三、羁旅赠别伤悼的悲切美;四、相思苦恋的悲艳美;五、“竟抱固穷节”的悲壮美。
陶渊明对生命的理性思考
作者: 许晓晴  来源:社会科学家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陶渊明  非理性  理性 
描述:陶渊明以一个哲人的心态和思考来面对生命的终极意义,理性地探索着生命悲剧意识的消解方法,在同时代诗人不断发出对生命的留恋、对死亡的恐惧苦痛的氛围中,表现了一个具有高度自觉的主观品格,能够不受时代风气和思潮左右的独立的自我,用自我理性的思考去面对人与生俱来的永远也无法解脱的痛苦———死亡,并且以自我的
全文:陶渊明以一个哲人的心态和思考来面对生命的终极意义,理性地探索着生命悲剧意识的消解方法,在同时代诗人不断发出对生命的留恋、对死亡的恐惧苦痛的氛围中,表现了一个具有高度自觉的主观品格,能够不受时代风气
自然醇厚 淡远潇洒——谈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作者: 高永军  来源:语文天地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阅读指导  《归去来兮辞》  高中  陶渊明  楚辞体式  语文 
描述:东晋时期,士族清谈玄理风靡一时。这种风气对当时文坛影响很大。表现在作品内容上严重脱离现实,艺术上“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直到东晋末年,陶渊明创作的诗文才打破了这种局面。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归去来兮辞》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高度评价。
全文:东晋时期,士族清谈玄理风靡一时。这种风气对当时文坛影响很大。表现在作品内容上严重脱离现实,艺术上“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直到东晋末年,陶渊明创作的诗文才打破了这种局面。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归去来兮辞》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高度评价。
拯救逍遥——陶渊明心灵的探寻
作者: 樊华  来源:中国科教博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逍遥  理想人格  生存方式  拯救 
描述:在东晋那黑暗的年代里,陶渊明是那寂静文学时代的一颗晨星,他是那个时代的天才。也是那个时代的命运悲剧者。他这样一个年少即有抱负的诗人最终却退隐南山,其思想历程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本文力图通过陶渊明的时代、少年理想和中年几次出仕,以及晚年的归隐躬耕于田园,去探寻诗人的内心世界,去体悟诗人那原想拯救苍生
全文:的时代、少年理想和中年几次出仕,以及晚年的归隐躬耕于田园,去探寻诗人的内心世界,去体悟诗人那原想拯救苍生到最后的自我拯救,脱离樊笼,灵肉的共同回归自然的真正洒脱和逍遥。
陶渊明玄言诗--兼论陶、谢诗风的差异
作者: 韩国良  来源:枣庄学院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陶渊明玄言诗--兼论陶、谢诗风的差异
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求生存:解读陶渊明
作者: 严玲琍  来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文化冲突  陶渊明 
描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在其并不算太长的一生中 ,屡次出仕又屡次归隐。对其出仕因 ,中学语文教材中以为是“家境贫寒 ,为谋生”。本文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 ,并对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具体原因作了
全文:剖析。作者认为 :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原因是复杂的 ,不能用“因贫寒 ,为谋生”一语以概。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陶渊明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于一身 ,两种文化两种思想在他的头脑中不断斗争 ,不断地
上页 1 2 3 ... 6 7 8 ... 11 12 13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