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陶渊明的“新自然观”刍论
-
作者:
景蜀慧 来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道教 陶渊明 新自然观 玄学 儒学
-
描述:陶渊明表面上崇尚玄学,但思想深处对儒学有坚定而空灵的信仰,且在知行两方面都达到很高层次。由于家世中的儒学和道教传统,他奉儒具有道教与儒学结合的特点。受道教实践精神影响,陶渊明融合三玄及自身的生命体验,从道家的自然理论中发展出“新自然观”,为其儒学信仰建构了一个笃厚的天道自然观基础,由体致用,因用明体
-
全文:验,从道家的自然理论中发展出“新自然观”,为其儒学信仰建构了一个笃厚的天道自然观基础,由体致用,因用明体,将价值理想具体化为一种人生实践与生活方式,藉以安顿生命,成就人格。其思想理路与道德实践,与宋明新儒家同出一辙,故陈寅格以“孤明先发”誉之。
-
陶渊明,中古文坛一颗闪烁的明星
-
作者:
陈仕持 来源:湘潭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陶渊明的作品,留传下来的不多。其题材并不显豁,语言也不艳丽,甚至并没有表现多少激越的感情。但是,就是这一本薄薄的诗文,赢得了文人学士们普遍的赞赏。唐代以来的诗文作家几乎没有不为它倾倒、不向它学习的。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元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五引)蔡绦说"诗家视渊
-
全文:研究资料汇编》第九页)真德秀说"渊明之作,宜自为一编,以附于《三百篇》、《楚辞》之后,为诗之根本准则。"(宋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首
-
论陶渊明自然率真的人生态度
-
作者:
李文河 傅杰 来源:张家口师专学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归园田居》 仕隐 自然率真 《咏贫士》 仕与隐 人生态度 “真人” 陶渊明 纵浪大化
-
描述:陶渊明曾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珍贵的文学遗产,然而千百年来他为人推崇备至首先还在于他人格的伟大.梁萧统指出:陶渊明“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汗隆,孰能如此乎?”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对陶所作的公正评价,也是最为得道之言.得到如
-
全文:陶渊明曾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珍贵的文学遗产,然而千百年来他为人推崇备至首先还在于他人格的伟大.梁萧统指出:陶渊明“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汗隆,孰能如此乎?”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对陶所作的公正评价,也是最为得道之言.得到如此评论,遍翻文史能有几人?即使到了崇陶至极的宋代,颂陶也不外乎在这几十字里翻跟头.的确,陶渊明老而弥坚的固穷之志.“不委曲而累已”的“济意”追求,还有那“浑身静穆”的“悠然望南山”,“金刚怒目”的“猛志固常在”,都使他的人格平淡而深厚,充实且光辉.然而人格并非老天造就的,它是时代和个人共同选择的结果.陶渊明伟大人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他别具一格的自然率真的人生态度.对此,本文拟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论述.
-
陶渊明“桃花源思想”之开启:魏正申研陶的学术贡献论
-
作者:
刘孟阳 来源:鞍山社会科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桃花源记》 桃源 陶学 20世纪 学术贡献 陶渊明 厚积薄发 魏正申
-
描述:著名陶学大家、学者吴云先生《厚积薄发颇具创见的佳作——评魏正申的〈陶消炎片明集译注》论及《桃花源记》时赞称:魏氏“第一次提出了‘桃花源思想’,这是魏正申几十年来研究陶渊明的全文与全人,以及陶所处的时代的深刻体会。”资深的吴先生赞魏氏“第一次提出‘桃花源思想’”此语一出,陶界皆惊。陶学家赵治中、张驰,
-
全文:的时代的深刻体会。”资深的吴先生赞魏氏“第一次提出‘桃花源思想’”此语一出,陶界皆惊。陶学家赵治中、张驰,李金坤、李华(江西)、刘继才、宋绪连、陈忠及笔者都在文章中涉评“桃花源思想。吴先生在本文中称陶公
-
陶渊明研究史论略
-
作者:
王明辉 来源:河北大学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渊明 研究 接受
-
描述:本文对历史上从南北朝到清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陶渊明研究与接受状态作了条分缕析,力图准确挖掘、深入论证每个历史时期的陶渊明研究与接受不同于其他各期的独特的发展规律。笔者认为,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研究,带有明显的重人轻文的偏颇倾向;隋唐五代的陶渊明研究,则存在若干重大矛盾,这些矛盾的相互斗争变化,构成该段陶
-
全文:本文对历史上从南北朝到清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陶渊明研究与接受状态作了条分缕析,力图准确挖掘、深入论证每个历史时期的陶渊明研究与接受不同于其他各期的独特的发展规律。笔者认为,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研究,带有明显的重人轻文的偏颇倾向;隋唐五代的陶渊明研究,则存在若干重大矛盾,这些矛盾的相互斗争变化,构成该段陶渊明研究的独有特色;宋代的陶渊明研究是古代陶渊明研究的巅峰,高度崇拜陶渊明是该段陶渊明研究的显著特点,以后历朝均未超出其研究成就;金、元时期的陶渊明研究大体处于沉寂状态;明代则大有起色,呈现一派回潮景象;清代是陶渊明研究的结穴,其陶渊明研究的方方面面都成果不菲,带有集大成的总结性质。历史上陶渊明研究与接受的总体特征是呈螺旋式平稳向上向前发展的态势。本文并剖析了造成各个历史时期的陶渊明研究与接受的状态、结果等的各自不同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暨文学本身的复杂原因。
-
陶渊明诗文的美学意蕴及当代意义
-
作者:
杨小旭 来源:西北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美学意蕴 审美风格 陶渊明 田园诗
-
描述:对陶渊明的研究和接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且至今仍有许多人对他充满兴趣。对陶渊明诗文的审美意蕴的探究,为本文的目标。 审美意蕴也较含混,经过翻阅大量资料,最终将框架定为人格(人性)审美、田园审美和社会审美。这三个方面基本可概括他诗文中所蕴涵的审美观。由于他的至情至性和绝俗超越皆十分感人,
-
全文:乐土的愿望。当然,儒家社会审美的影子在桃花源里也未完全隐去,那长幼有序、和谐安详的人际关系,厚道淳朴的民风,不也是儒家的理想吗?其社会审美的和谐淳朴集中显现的桃花源,在丧真的晋末社会里虽只是一种空想
-
《赠羊长史·并序》评论赏析
-
作者:
佚名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
描述: 这诗是陶集赠答诗中的名篇。诗中念古伤今,流露着作者对时局的观感和政治态度,也体现了“君子赠人以言”的古训,对友人进行讽示、忠告,大有别于一般伤离惜别、应酬敷衍之作。羊长史,名松龄,是和作者周旋日久的友人,当时任江州刺史、左将军檀韶的长史。这次是奉使去关中,向新近北伐取胜的刘裕称贺。
-
全文:“隐逸诗人”对现实和政治还是相当敏感、有所干预的。 因为诗所涉及的是很敏感的时政问题,所以其表现也十分隐约、含蓄。全诗分四节。首节八句,悠徐地从“千载外”说起,说是自己生在三季(夏、商、周三代之末
-
乾嘉时期陶渊明接受研究
-
作者:
李婷 来源:湖北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诗 陶渊明 乾嘉时期 接受
-
描述:陶渊明是开创了中国田园诗,丰富了中国诗歌的主题内容。陶渊明作品平淡、自然的艺术特征,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竖立了一个审美标准。他崇高的人格亦是中国文人的典范,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和精神财富。清代乾嘉时期是学术研究大放异彩的时期,此时的学术研究从整体上来说,是对前人学术研究成果的归纳和总结,这个时
-
全文:陶渊明是开创了中国田园诗,丰富了中国诗歌的主题内容。陶渊明作品平淡、自然的艺术特征,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竖立了一个审美标准。他崇高的人格亦是中国文人的典范,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和精神财富。清代乾嘉时期是学术研究大放异彩的时期,此时的学术研究从整体上来说,是对前人学术研究成果的归纳和总结,这个时期的陶渊明研究的特点,概括起来,可谓是全、专、深。全,体现在乾嘉时期的陶渊明研究涵盖了宋代陶渊明研究的诸多方面,并且运用新的方法,拓展了陶诗的研究领域。专,体现在乾嘉时期的陶渊明研究,在选择研究对象上更加细化,有对陶诗某一篇章或是某一类作品的专门研究。深,则体现在乾嘉学者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入挖掘。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来进行探讨:首先是简单地梳理回顾乾嘉之前陶渊明及其诗文的接受状况,并根据不同时期陶渊明及其诗文的接受状况,概括出各个时期的总体特征。陶渊明及其诗文经历了一个由晦而显的漫长过程,从南北朝时期的门庭清冷,唐代的表面热闹,宋代繁荣,元明的低迷,清代的再次繁荣,中间虽然有起有落,但从整个陶学研究史看,一直都是不断地累积和渐进,在材料和理论上为清代陶学研究的归纳和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是乾嘉文人对陶渊明其人接受的论述。乾嘉时期对陶渊明其人的接受,焦点主要投射在对陶渊明生平的探讨、陶公仕与隐的评议、陶公哲学思想归属的争论、人格性情的论说等方面,以求再现乾嘉时期对陶渊明形象的完整展示以及精神世界的解读。乾嘉文人对陶渊明人格的儒化程度远超前朝历代,大有将陶渊明列于孔门圣人之势,这虽然存在有失理智的地方,但也是乾嘉文人评陶特点之-第三部分是乾嘉文人对陶渊明诗文接受及美学特征的具体阐释。作为本文的重心部分,将从陶集版本和陶诗内容的考校、陶诗的艺术魅力的深层透析、陶诗的文学地位以及对后世诗人创作的影响三方面展开,并以陶渊明的诗文为依据,结合乾嘉文人对其诗文的鉴赏和评价,概括出乾嘉时期陶渊明诗文接受的特征,且联系当时学界的诗学态度,探析当时的诗学观念。乾嘉文人对陶渊明诗文的接受虽然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纵深,但持着理性公正的态度,敢于对先贤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而不是一味附合。
-
元曲中的陶渊明形象
-
作者:
马丽 来源:山西大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道家情怀 元曲 陶渊明
-
描述:本文主要立足于元曲中有关陶渊明的作品,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讨陶渊明形象的题材来源,并且结合元代诗歌的相关作品来审视元代文人眼中的陶渊明形象,进一步探究元代文人避世的深层历史原因及意义。具体内容如下: 1、通过分析元杂剧《陶渊明东篱赏菊》来探析作品内容题材的来源。这一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
-
全文:: 1、通过分析元杂剧《陶渊明东篱赏菊》来探析作品内容题材的来源。这一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方面是从正史部分来考究题材的来源,主要参考的史书是唐代房玄龄的《晋书.隐逸传》和梁朝沈约的《宋书
-
陶渊明与醉石
-
作者:
文甡 来源:中华奇石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在我国第一大江长江以南,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以西,拨地千仞,耸立起一座巍峨大山。其峰峦叠翠,襟江带湖,既为圣山福地,又是避暑胜地,这就是千古名山——庐山。 庐山的险峻峭拔,旖旎胜绝,吸引着古往今来多少名士顶礼膜拜。李白有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全文:在我国第一大江长江以南,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以西,拨地千仞,耸立起一座巍峨大山。其峰峦叠翠,襟江带湖,既为圣山福地,又是避暑胜地,这就是千古名山——庐山。 庐山的险峻峭拔,旖旎胜绝,吸引着古往今来多少名士顶礼膜拜。李白有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被誉为神来之笔。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是深谙其道。东晋以来,道教盛行,庐山有道观十八处。庐山东林寺又是佛教净土宗的发祥地,鼎盛时庐山有佛寺三百八十多处。从东晋到晚清,共有五百多位著名文人学者为庐山写下四千多首诗歌和众多文章、著作,摩崖石刻,文人遗迹随处可见,可谓庐山人文景观甲天下。 在这绝胜匡庐的南坡下,隐逸着一位被历代文人景仰的田园诗人——陶渊明。陶渊明(365~427年)。东晋人士,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更名潜。曾祖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武昌太守。父陶逸,安城太守。 陶渊明八岁丧父,家道衰微,与母妹三人苦度日月,常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