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给陶渊明
-
作者:暂无 来源:济宁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相逢,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来来喝酒喝酒,唯有这杯中物能载我们泛中流短暂的晕眩后我们话别,你回草屋我归寒庐,寒
-
全文:相逢,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来来喝酒喝酒,唯有这杯中物能载我们泛中流短暂的晕眩后我们话别,你回草屋我归寒庐,寒
-
隐士陶渊明
-
作者:暂无 来源:德州学院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的《归园田居》开始的,刚开始我不理解他那种消极避世的态度,认为大丈夫就应该像项羽、陈胜那样有鸿鹄之志,积极
-
全文:的《归园田居》开始的,刚开始我不理解他那种消极避世的态度,认为大丈夫就应该像项羽、陈胜那样有鸿鹄之志,积极
-
给陶渊明 (外三首)王彦山
-
作者:暂无 来源:安庆晚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亲,来来喝酒喝酒,唯有这杯中物能载我们泛中流短暂的晕眩后我们话别,你回草屋我归寒庐,寒风中我们多像两个
-
全文:亲,来来喝酒喝酒,唯有这杯中物能载我们泛中流短暂的晕眩后我们话别,你回草屋我归寒庐,寒风中我们多像两个
-
[0图]陶渊明集评议
-
作者:
龚望 来源: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东晋时代 古典散文 中国 古典诗歌 文学研究
-
描述:一、本书为龚望先生读《陶渊明集》时写在书页空白处(或另粘笺纸)的文字,龚先生逝世后由其子女和许世镕先生共同抄录整理。 二、阅读的版本是丁巳秋上海会文堂刊印的《陶渊明集》仿苏写本,《评议》有的是引自前人写的“诗话”(或其他著作)的原文,有些是著者的心得体会,用“△”标明。 三、在阅读《归园田居六首
-
全文:前人写的“诗话”(或其他著作)的原文,有些是著者的心得体会,用“△”标明。 三、在阅读《归园田居六首》写的《评议》中,有“丁酉七月十二立秋前一日挥汗”字样,说明l957年著者曾阅读此书。 ?四、为阅读方便,将原写在书页空白处(或粘贴笺纸)的文字,抄录时移至相关的诗句(或文章段落)之下。
-
陶渊明与醉石
-
作者:
文甡 来源:中华奇石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在我国第一大江长江以南,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以西,拨地千仞,耸立起一座巍峨大山。其峰峦叠翠,襟江带湖,既为圣山福地,又是避暑胜地,这就是千古名山——庐山。 庐山的险峻峭拔,旖旎胜绝,吸引着古往今来多少名士顶礼膜拜。李白有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全文:刘宋后更名潜。曾祖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武昌太守。父陶逸,安城太守。 陶渊明八岁丧父,家道衰微,与母妹三人苦度日月,常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
“四皓”、“南山”与陶渊明
-
作者:
刘翠 刘石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四皓”、“南山”与陶渊明
-
陶渊明的德性与价值精神的重建
-
作者:
张影洁 来源:名作欣赏(学术专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价值精神 陶渊明 德性 重建
-
描述:陶渊明的德性与价值精神的重建
-
陶渊明的游墓诗情与陶渊明墓地寻踪
-
作者:
范子烨 来源:中华读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陶渊明的游墓诗情与陶渊明墓地寻踪
-
陶渊明遗落在重庆的桃花源
-
作者:
杨泽民 来源:重庆旅游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桃源 “桃花源” 飘逸 陶渊明 重庆
-
描述:到了重庆酉阳,不能不去桃花源。 我还没跨进桃源大门,远远就见一树灼灼桃花,含笑绽放,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少男少女们,有的摆pose拍照、有的闻花停留。当我步入桃花源里,举目仰望,在月芽形山洞的云崖之上,镌刻着“桃花源”三个大字,气度不凡,有如横空出世。一看得知,此乃是我熟悉敬重的马识途先生的手迹,字体古
-
全文:到了重庆酉阳,不能不去桃花源。 我还没跨进桃源大门,远远就见一树灼灼桃花,含笑绽放,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少男少女们,有的摆pose拍照、有的闻花停留。当我步入桃花源里,举目仰望,在月芽形山洞的云崖之上,镌刻着“桃花源”三个大字,气度不凡,有如横空出世。一看得知,此乃是我熟悉敬重的马识途先生的手迹,字体古朴苍劲,潇洒飘逸。 我顺着小径步入洞穴,洞体高朗空旷,若明若暗的光线营造出神奇的氛围,将我引进梦幻般的天地。蜿蜒小溪里的波光云影,幻化仙态。沿着崖壁拾级而上,仿古栈道凸凹迂回、跌宕起伏、不断向上延伸,把我的视线牵到深远……此刻,我凝视着、沉思着、向浩渺的苍穹怅然发问:那里可有荒冢?可有香丘?可有象征永恒不朽的纪念碑? 当我感到迷茫困惑时,我的耳畔仿佛响起了:“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缥缥缈缈天外来声,让人大彻大悟,有生必有死,死和生都是自然规律。什么超脱?什么羽化?仔细听听,原来是陶渊明用枯枝般的手,颤抖着结束了《挽歌》,他欣慰地感到,表明了自己对于生死的最终看法,似乎余兴末尽,他低声咏诵:“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千余年前说话的声音,恍然在我的心上回响。
-
酒与诗:陶渊明与李白精神内涵之异同
-
作者:
洪玉凤 来源: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酒 李白 精神内涵 诗 陶渊明
-
描述:陶渊明与李白,分别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几位诗人之一,他们之间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却都嗜酒,且诗酒不分。酒在其诗歌创作中是一种重要的情感介质,而其诗歌中渗透的"酒味"也折射出两位诗人精神内涵之异同。
-
全文:陶渊明与李白,分别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几位诗人之一,他们之间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却都嗜酒,且诗酒不分。酒在其诗歌创作中是一种重要的情感介质,而其诗歌中渗透的"酒味"也折射出两位诗人精神内涵之异同。
上页
1
2
3
...
7
8
9
...
23
24
25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