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儒道人格的美学研究
作者: 江婉瑜  来源:台湾师范大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儒道人格美学  陶渊明  人格美学 
描述:陶淵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顆熠熠明星,為後人留下豐富而珍貴的文學遺產,千百年來淵明所以垂諸不朽,作品千秋傳頌,主要即在人格與作品合而為一,相得益彰,均為高尚而偉大。其所以偉大者,乃在於其不朽之作品,出於不朽的人格。淵明所處的時代,距離我們如此之遙,但人們對他的作品的興趣與研究,卻千古不減。這些研究與詮釋
全文:陶淵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顆熠熠明星,為後人留下豐富而珍貴的文學遺產,千百年來淵明所以垂諸不朽,作品千秋傳頌,主要即在人格與作品合而為一,相得益彰,均為高尚而偉大。其所以偉大者,乃在於其不朽之作品,出於不朽的人格。淵明所處的時代,距離我們如此之遙,但人們對他的作品的興趣與研究,卻千古不減。這些研究與詮釋,卷帙富繁,而研究方向多是從淵明的思想和詩文成就做為研究的範圍。因此,筆者希望能從人格美學的角度來做一番新的探索。而影響淵明人格主要的思想有二:儒家、道家。這二種思想,於淵明有對立、有互補的關係。淵明之所以能在文學史上獲致崇高之榮譽,在於淵明能接受儒、道思想之薰陶,在思想、生活、創作上活出自己的生命情調,呈顯出不同凡俗的人格特質,才能在玄風籠罩下之魏晉文壇,獨樹一幟,別創風格。在本論文中,筆者要探索的是他的思想有多少儒家的部分,又在哪些方面傾向道家,這二家的思想如何影響、啟發淵明人格的修養及藝術的創作。本論文共分五章,其大旨如下:第一章是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研究範疇與題目義界,研究方法與研究大綱等,俾後續論文進行時,皆有準則。第二章則是介紹陶淵明所處的時代背景及生命歷程,透過對政治環境、鄉土環境、時代思潮和淵明三階段的人生歷程(第一為猛志逸四海時期;第二為一心處兩端時期;第三為復得返自然時期)的認識,以期能對淵明儒道人格的形成有清楚的勾勒。第三章是淵明儒家人格的美學研究,先就何謂儒家人格及人格美下一定義,再扣緊儒家人格美所包含的內涵—儒家內在修養的實質及外在事功的表現,探討淵明儒家人格美學的特質。第四章是淵明道家人格的美學研究,先就何謂道家人格及人格美下一定義,再對淵明在道家內在修養的實質上表現做一闡述,接著說明道家思想與退隱觀念的關係,最後探討淵明退隱觀念的形成和發展,以彰顯其道家人格的美學特質。第五章是結論,總結全文,並說明淵明人格的美學價值。
陶渊明、谢灵运思想与诗风较论
作者: 黄菁芬  来源:台湾师范大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谢灵运  诗风  陶渊明  思想 
描述:所謂「詩言志」,詩除了表達出詩人的心聲,也是感情、思想的寄託。「思想」,是一種思維作用或思維歷程。而思維作用或思維歷程,對於一個人一生的言行有決定性或主導的作用。思想是產生行為的原動力,純真的思想,可使行為正確並培養出嶄新的生命力。但思想之於人並非全然不變,一個思想家一生中隨著時間的改變、人生歷練及
全文:所謂「詩言志」,詩除了表達出詩人的心聲,也是感情、思想的寄託。「思想」,是一種思維作用或思維歷程。而思維作用或思維歷程,對於一個人一生的言行有決定性或主導的作用。思想是產生行為的原動力,純真的思想,可使行為正確並培養出嶄新的生命力。但思想之於人並非全然不變,一個思想家一生中隨著時間的改變、人生歷練及某些因素,思想也會跟著改變。可由儒入道亦可由道入儒或由釋入儒,甚至儒釋道三家思想兼具,這是極自然的。而不同的思想,若能互相調適,則可相容互補。 《文心雕龍、時序》說:「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繫乎時序」。任何一個時代的思想家、文學家,其思想、創作莫不受到當代時間、空間的影響。有兩百多年歷史的魏晉時期,不斷發生崩潰與重建的疑惑。在思想方面,兩漢儒學已成非主流,相尋而上的是道家玄學的興起、群體意識的崩塌和個人意識的覺醒,文人思想呈現劃時代的自覺與創新。陶淵明、謝靈運身處於這樣一個混亂、權力鬥爭、玄學興盛的時代,連最基本的安身立命也遭到撼動。衣冠士族感傷亂離,興起了生命漂泊、人生如寄之感。道家的道體思想給予人們一種永恆的啟示,老莊之學風靡一時,影響到當時的思想家及文學家。陶、謝在困頓失意中,以老莊思想解其惑、抒其情,將思想流露於作品之中。雖然在兩人作品中蘊含不少道家思想,但陶、謝思想並非只是單一的歸向於那一家、那一派思想,而是儒、釋、道三家相容並蓄。思想的匯合,構成高超的人格;思想之豐富形成陶謝作品不朽。儒、釋、道三家思想並存而不悖,使陶謝在人格與文學創作上綻放光芒。 歷來對於陶、謝其人其詩之研究,至今未嘗消歇,各類相關研究論文,紛出並陳;各抒所見。不論在考據、詮釋、鑑賞各方面都有嶄新的成果。對於陶謝思想的相關論述亦不少,但卻鮮少將陶、謝兩人思想相提並論。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礎下,進一步探討陶、謝所處的時代氛圍對兩人思想所產生之衝擊及影響,進而分析、統合兩人作品中所蘊含的複雜思想內涵。為陶、謝研究提供新的思維及方向。全文計七章:第一章<緒論>:包含研究動機、研究範圍與方法、研究旨趣。第二章<陶淵明與謝靈運之時代背景>:概述晉宋時代政治、社會、學術思想。第三章<陶淵明之生平及其思想>:從陶淵明生平、家世背景去探討陶詩中所呈現出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佛家思想。第四章<謝靈運之生平及其思想>:從謝靈運生平、家世背景,去探討陶詩中所呈現出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佛家思想。第五章<田園詩宗陶淵明與山水詩祖謝靈運思想與詩風比較>:兩人雖身處於同一個時代,但其性情、寫作題材卻有異。本章主要探討兩家在思想、詩歌藝術及歸隱的異同。第六章<陶謝詩與思想對後世之影響>:「陶謝」千古並稱,二人形跡各異,詩風懸殊,創作成就也有高下之分,但兩人所創作的田園詩、山水詩卻深刻影響了後世。本章總結兩位作家及其作品、思想對後世的影響。第七章<結論>:對全文作一個總結,提出心得及看法。
陶渊明饮酒诗及其生命意涵之研究
作者: 游显惠  来源:台湾师范大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饮酒诗  生命意涵  陶渊明 
描述:古人云:「唯有飲者留其名」。自古以來的大詩人、大文學家皆愛喝酒,有些人因離鄉在外,思鄉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因而藉酒澆愁;或者因宦途失意、科舉落第而獨自感傷喝悶酒;抑或是「有朋自遠方來」把酒暢談,縱論古今,痛痛快快地喝他三百杯‥‥‥。但有一人,平時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喜歡田園農村生活且愛菊嗜酒,尤其在醉
全文:古人云:「唯有飲者留其名」。自古以來的大詩人、大文學家皆愛喝酒,有些人因離鄉在外,思鄉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因而藉酒澆愁;或者因宦途失意、科舉落第而獨自感傷喝悶酒;抑或是「有朋自遠方來」把酒暢談,縱論古今,痛痛快快地喝他三百杯‥‥‥。但有一人,平時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喜歡田園農村生活且愛菊嗜酒,尤其在醉後漫興之作《飲酒詩二十首》樸實無華,所表現的樣貌完全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這人即是晉代大詩人陶淵明。身處東晉末、劉宋初的偉大田園詩人陶淵明,在歷經短暫的從政生涯後,選擇了回歸自然的田園生活。他用最質樸流暢的語言,寫出切身的歡樂與哀愁,處處透顯頓悟及哲理,卻不失其自然的本色。在晉朝,當時的文壇流行玄言詩,無景無情,枯燥乏味。而由漢代延續下來的詩賦傳統,又過於鋪陳華麗,粉飾雕鏤。但是陶淵明卻以清新素雅的語言,寫出意蘊雋永的篇章,不隨波逐流,有一套自我中心的清新格調。筆者喜歡陶淵明那超塵拔俗,像孤峰清流般的詩句,尤其是他的《飲酒詩二十首》當中所表現的意涵。宋代大作家蘇軾在〈與蘇轍書〉裡曾說︰「陶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這裡,蘇軾便認為陶潛的詩甚至高過了李白、杜甫的創作呢!「酒後吐真情」,陶淵明心裡所牽掛、憤恨不平的是為何事?他是身處於什麼樣的情形下,以至於要藉酒抒情呢?本文即以陶淵明酒後漫興時所寫的《飲酒詩二十首》來探討其中的意境及其中所蘊涵的生命意涵觀點,就飲酒詩與教育的層面,做以下六章節的研析與探討: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概況、研究方法,研究期望。第二章〈陶淵明飲酒詩的醞釀〉,從歷史背景的角度切入,敘說陶淵明生平遭遇及其思想抱負、創作態度,並對其飲酒詩的形成背景加以探討。第三章〈陶淵明飲酒詩的生命意境〉,配合其生平際遇,來探尋飲酒詩的格調及意涵,並結合人生五味(酸甜苦辣鹹),來解析二十首酒詩所反映出的當時心境。第四章〈陶淵明飲酒詩的創作特色〉,從創作的藝術及修辭的表現手法觀點作歸納,將其飲酒詩的主要類型作分項舉例說明,從文學角度去認識飲酒詩的不同風貌。第五章〈飲酒詩的生命意涵〉,把生命教育的理論,抽絲剝繭剖析出其中的生命意義,並從詩中的主要脈絡,從生命內涵的層次去探索其飲酒詩中的精神底蘊及其矛盾情懷,並在附件中設計飲酒詩教案作為教學研究的成果。第六章〈結語〉。
浅谈陶渊明的儒道思想
作者: 孙贤亮  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大人民  儒道思想  田园生活  政治理想  东晋  陶渊明  田园诗人  自然  作品  儒家 
描述:东晋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其作品自然、清淡、飘逸,同时又浑厚、含蓄、隽永,历来为广大人民所喜爱,而其作品中所渗透出来的儒道思想也颇值得探讨一番。
全文:东晋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其作品自然、清淡、飘逸,同时又浑厚、含蓄、隽永,历来为广大人民所喜爱,而其作品中所渗透出来的儒道思想也颇值得探讨一番。
《孤鹜已远》连载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与谢灵运
作者: 萧含  来源:学苑教育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孝武帝  谢灵运  五斗米  陶潜  东晋  著名  谢安  陶渊明  彭泽县  士族 
描述:(一)你能为五斗米折腰吗?不能!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斩钉截铁的回答,令彭泽县官衙里的大小官员们,一时间慌作一团,不知所措。这是东晋义熙元年(405年)秋天的
全文:(一)你能为五斗米折腰吗?不能!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斩钉截铁的回答,令彭泽县官衙里的大小官员们,一时间慌作一团,不知所措。这是东晋义熙元年(405年)秋天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与谢灵运
作者: 萧含  来源:学苑教育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谢灵运  少年  陶渊明  六经  颜延之  官场  庐山  嵇康  取指  琴书 
描述:(一)陶渊明天生颖异,自幼好学,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他自己后来的回忆,闪烁着琴声书影;而他的学习,与寻常腐儒不同,其至交颜延之说他学不称师,文取指达,孜孜不倦地探寻文章的源头活
全文:(一)陶渊明天生颖异,自幼好学,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他自己后来的回忆,闪烁着琴声书影;而他的学习,与寻常腐儒不同,其至交颜延之说他学不称师,文取指达,孜孜不倦地探寻文章的源头活
[0图]陶渊明
作者: 庄优铭  来源:国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陶渊明
陶渊明农耕的生命情境与美学意涵
作者: 梁贻婷  来源:成功大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耕  田园  陶渊明  农耕美学  生命情境  自然 
描述:陶淵明不僅為隱者、詩人,亦兼有農人的身分。以「深情」回歸鄉里,將「隱逸」結合「農耕」,化虛擬想像為真切體驗,感受多元族群之間的往來交涉,構築出帶有人間情味的園田世界。「農耕行為」不僅得以看出陶淵明對於農耕文化的重視,也說明他對於這片鄉野風土的深切認同。因此,本文嘗試探究陶淵明務農行為對於農耕文明的承
全文:陶淵明不僅為隱者、詩人,亦兼有農人的身分。以「深情」回歸鄉里,將「隱逸」結合「農耕」,化虛擬想像為真切體驗,感受多元族群之間的往來交涉,構築出帶有人間情味的園田世界。「農耕行為」不僅得以看出陶淵明對於農耕文化的重視,也說明他對於這片鄉野風土的深切認同。因此,本文嘗試探究陶淵明務農行為對於農耕文明的承繼,以及作品中所呈顯出來的生命情境與美學意涵。 藉由躬身力行,「謀食」亦「謀道」,體驗農家生活的苦樂,將「農耕」結合「道德」、「知識」、「浪漫」,開展了農耕的多維向度。長時間的農事體驗後,不僅能自我勉勵,也能有感同身受的同情。仕宦時期,對於田園幽居的浪漫情懷,至歸田晚期,已能有深沉的體悟,呈現的是擺落生命矛盾束縛後的澄明心境。此外,躬耕隴畝,除了主觀的欣賞田園之美,時日一久,亦被田園所形塑。園田中所出現的意象,分別寄寓著陶淵明高潔的人格、樂觀的態度、恬淡的情懷,以及仁愛精神。 陶淵明回返自然、守拙田園,並且以心遠的生命距離棲居人境,散發簡樸真淳與悠然自適的情調。藉由荷鋤耕種,更可貼近自然,也能結合傳神寫意的筆法,自然體現萬物的風韻神采。省淨古樸之中,蘊含著無窮的深意。物我交流互攝、相諧和善,充盈著自由的氣息。陶淵明即在這片田園調養修行,將勞動與休閒相提並論,化解生命之苦,進而能樂在其中。所以說陶淵明即是將勞動情形、勞動過程,結合價值意義,構建出其農耕美學,強調的是根植於日常生活的美感。這片園田,即是他生命的園田。 歸返故土,以躬耕務農的生活方式,尋得自我生命的本質,並在此安身立命。他走向自然、親近土地,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真情,以及這片土地的溫暖慰藉。鄉居歲月,不僅對自我生命有了深層的體悟,對於生態環境,也能以尊重的態度,依循自然法則,任憑自由滋長。將真、善、美有機地融合,以詩意的筆觸,超越塵俗的艱難,人間樂土即能當下求得,突顯了在地性的重要。是以,陶淵明的農耕書寫,即是立足墟里人境,結合風土人情、歷史意識,繼而開創出農耕的生命智慧與美學意涵。
《挽歌》赏析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陶诗一大特点,便是他怎么想就怎么说,基本上是直陈其事的“赋”笔,运用比兴手法的地方是不多的。故造语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看似不讲求写作技巧而更得自然之趣。‍‍‍‍‍‍‍‍‍‍‍‍‍‍这就‍‍是‍‍苏轼‍‍所说的“似枯而实腴”。‍‍‍‍‍‍
全文:,是指其艺术构思而言的。在陶渊明之前,贤如孔孟,达如老庄,还没有一个人从死者本身的角度来设想离开人世之后有哪些主客观方面的情状发生;而陶渊明不但这样设想了,并且把它们一一用形象化的语言写成了诗,其创新
《拟挽歌辞三首》评论赏析
作者: 佚名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陶诗一大特点,便是他怎么想就怎么说,基本上是直陈其事的“赋”笔,运用比兴手法的地方是不多的。故造语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看似不讲求写作技巧而更得自然之趣。这就是苏轼所说的“似枯而实腴”。魏晋人侈尚清谈,多言生死。但贤如王羲之,尚不免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全文:,是指其艺术构思而言的。在陶渊明之前,贤如孔孟,达如老庄,还没有一个人从死者本身的角度来设想离开人世之后有哪些主客观方面的情状发生;而陶渊明不但这样设想了,并且把它们一一用形象化的语言写成了诗,其创新
上页 1 2 3 ... 7 8 9 ... 18 19 20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