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田园诗对《诗经》农事诗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 满晓艳  来源:延边大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事诗  陶渊明  田园诗  《诗经》 
描述:提起田园诗,我们自然会想到我国著名诗人陶渊明,但是对田园生活描写的田园诗,陶渊明并不是最早起始者,因为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了很多对于田园生活、田间劳作方面的诗歌,只是那时被称作为农事诗,这些诗歌语言质朴,叙事性较强,且结构形式还不够规范,而且在数量上所占的比重不够多,质量上都不够成熟。从《诗经》
全文:又从小“游好在六经”的陶渊明,却打破了这个传统,第一次把劳动作为赞美与讴歌的对象,开拓了的诗风,奠定了后世田园诗的艺术风格特色,超出了一般士大夫的思想意识。陶渊明的田园诗能够千古流传,与他的语言的平淡朴素
陶渊明的人生智慧
作者: 江鹏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智慧  玄学  矛盾 
描述:陶渊明的一生充满矛盾,他要为着家族的荣誉,为了生存,进行内心的搏斗,在仕与隐之间徘徊,逼迫自己做出艰难的抉择。生与死的问题,每个人都必然要面对,但陶渊明的感受显然更深,他反复思考着这个问题,他找不到答案,没人能够为他做出解答,最终的归宿是什么,他不知道。陶渊明是孤独的,他已经超越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全文:行为处事,去解决现实中的矛盾和困惑。陈寅恪先生称之为“自然说”,其实也可以说是一种大的自然观,秉持着一种随顺自然的心态,纵浪大化,不喜不惧。
宋元文人陶渊明情结的文化审视
作者: 高文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宋元文人  特质  隐逸风尚  陶渊明情结  文化审视 
描述:历代无数文人与陶渊明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形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陶渊明情结”。中国文学发展到宋代注重理性思辩与沉静意蕴相杂糅的雅文学范式,再到元代演变为雅俗合流,俗文化逐步占据主流地位的俗文化格局,其形成均与宋元文人的陶渊明情结存在莫相分离的关系。 宋元文人产生了较之唐代文人更为普遍的隐逸风尚及陶渊
全文:历代无数文人与陶渊明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形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陶渊明情结”。中国文学发展到宋代注重理性思辩与沉静意蕴相杂糅的雅文学范式,再到元代演变为雅俗合流,俗文化逐步占据主流地位的俗文化格局,其形成均与宋元文人的陶渊明情结存在莫相分离的关系。 宋元文人产生了较之唐代文人更为普遍的隐逸风尚及陶渊明情结,反映出宋元文化的多面视角,以宋代诗人林逋与元杂剧作家马致远为代表。宋代诗人林逋一生崇陶,不仅没有步入仕途,而且还以此自我标榜。其“陶渊明情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清逸幽雅生活中的隐逸高趣;孤高傲世情怀中的狷介乐道;山水自适心境中的闲适幽深。在历代众多的诗人中,林逋是崇陶效陶最为用心且最为彻底付诸于行动的。 相比之下,元代文人马致远的隐逸与东晋诗人陶渊明真正归于冲淡平和的隐逸并非完全相同。马致远在特殊的社会氛围中把隐逸文化精神发展到极至,构成元代文人“后陶渊明情结”的重要内涵,表现为在对污渎现实的参破与觉醒中,其人生观念与审美意绪的极力张扬,主体人格与生命意识的狂飙突进,不甘与无奈之中的游戏人生,代表着元代俗文学锐意创新的审美倾向。 宋代诗人苏轼与元代诗人刘因的和陶诗蕴涵着特殊的文学意义和美学意义,但同是和陶,两者却各具不同特质。
陶渊明饮酒诗及其生命意涵之研究
作者: 游显惠  来源:台湾师范大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饮酒诗  生命意涵  陶渊明 
描述:古人云:「唯有飲者留其名」。自古以來的大詩人、大文學家皆愛喝酒,有些人因離鄉在外,思鄉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因而藉酒澆愁;或者因宦途失意、科舉落第而獨自感傷喝悶酒;抑或是「有朋自遠方來」把酒暢談,縱論古今,痛痛快快地喝他三百杯‥‥‥。但有一人,平時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喜歡田園農村生活且愛菊嗜酒,尤其在醉
全文:古人云:「唯有飲者留其名」。自古以來的大詩人、大文學家皆愛喝酒,有些人因離鄉在外,思鄉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因而藉酒澆愁;或者因宦途失意、科舉落第而獨自感傷喝悶酒;抑或是「有朋自遠方來」把酒暢談,縱論古今,痛痛快快地喝他三百杯‥‥‥。但有一人,平時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喜歡田園農村生活且愛菊嗜酒,尤其在醉後漫興之作《飲酒詩二十首》樸實無華,所表現的樣貌完全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這人即是晉代大詩人陶淵明。身處東晉末、劉宋初的偉大田園詩人陶淵明,在歷經短暫的從政生涯後,選擇了回歸自然的田園生活。他用最質樸流暢的語言,寫出切身的歡樂與哀愁,處處透顯頓悟及哲理,卻不失其自然的本色。在晉朝,當時的文壇流行玄言詩,無景無情,枯燥乏味。而由漢代延續下來的詩賦傳統,又過於鋪陳華麗,粉飾雕鏤。但是陶淵明卻以清新素雅的語言,寫出意蘊雋永的篇章,不隨波逐流,有一套自我中心的清新格調。筆者喜歡陶淵明那超塵拔俗,像孤峰清流般的詩句,尤其是他的《飲酒詩二十首》當中所表現的意涵。宋代大作家蘇軾在〈與蘇轍書〉裡曾說︰「陶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這裡,蘇軾便認為陶潛的詩甚至高過了李白、杜甫的創作呢!「酒後吐真情」,陶淵明心裡所牽掛、憤恨不平的是為何事?他是身處於什麼樣的情形下,以至於要藉酒抒情呢?本文即以陶淵明酒後漫興時所寫的《飲酒詩二十首》來探討其中的意境及其中所蘊涵的生命意涵觀點,就飲酒詩與教育的層面,做以下六章節的研析與探討: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概況、研究方法,研究期望。第二章〈陶淵明飲酒詩的醞釀〉,從歷史背景的角度切入,敘說陶淵明生平遭遇及其思想抱負、創作態度,並對其飲酒詩的形成背景加以探討。第三章〈陶淵明飲酒詩的生命意境〉,配合其生平際遇,來探尋飲酒詩的格調及意涵,並結合人生五味(酸甜苦辣鹹),來解析二十首酒詩所反映出的當時心境。第四章〈陶淵明飲酒詩的創作特色〉,從創作的藝術及修辭的表現手法觀點作歸納,將其飲酒詩的主要類型作分項舉例說明,從文學角度去認識飲酒詩的不同風貌。第五章〈飲酒詩的生命意涵〉,把生命教育的理論,抽絲剝繭剖析出其中的生命意義,並從詩中的主要脈絡,從生命內涵的層次去探索其飲酒詩中的精神底蘊及其矛盾情懷,並在附件中設計飲酒詩教案作為教學研究的成果。第六章〈結語〉。
《饮酒·结庐在人境》赏析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的时代;在文学创作中,相应地有了所谓“人的主题”的兴起。但个性觉醒,既是旧的困境与背谬的结束,又是的困境
全文:的时代;在文学创作中,相应地有了所谓“人的主题”的兴起。但个性觉醒,既是旧的困境与背谬的结束,又是的困境与背谬的发现与开始。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永恒的宇宙的对立。诗人们不断发出哀伤
陶渊明及其辞赋思想主题研究
作者: 豆红桥  来源: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仕隐  《感士不遇赋》  思想主题  《闲情赋》  陶渊明  悲剧意识 
描述:本文以陶渊明《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归去来兮辞》三篇赋作为专题观照,在吸收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着重研读探讨其各自思想主题意蕴,探讨各自文学文化渊源,并试图揭示三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此四个方面的论述来把握审视陶渊明三赋。陶渊明出身寒族,虽然曾祖显赫一时,但到他时,家道早已衰落,远不复从前。
全文:了作者不遇的悲慨。与此前同题之作相比,其超乎同类之处主要在于作者情志及其消解方式上的标。士不遇历史现象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国度的必然产物,也有士自身的具体原因。《闲情赋》主题在学界歧说纷纭。此赋通过叠合
乾嘉时期陶渊明接受研究
作者: 李婷  来源:湖北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诗  陶渊明  乾嘉时期  接受 
描述:陶渊明是开创了中国田园诗,丰富了中国诗歌的主题内容。陶渊明作品平淡、自然的艺术特征,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竖立了一个审美标准。他崇高的人格亦是中国文人的典范,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和精神财富。清代乾嘉时期是学术研究大放异彩的时期,此时的学术研究从整体上来说,是对前人学术研究成果的归纳和总结,这个时
全文:研究的诸多方面,并且运用的方法,拓展了陶诗的研究领域。专,体现在乾嘉时期的陶渊明研究,在选择研究对象上更加细化,有对陶诗某一篇章或是某一类作品的专门研究。深,则体现在乾嘉学者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进
苏轼诗歌创作中的陶渊明因素
作者: 刘畅  来源:辽宁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渊明  诗歌创作  陶渊明因素  和陶诗  苏轼 
描述: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的一位全才作家,其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的中华书局本《苏轼诗集》收苏诗五十卷,共计约二千七百五十八首。在苏轼诗歌创作的过程中,除了那些豪放满怀、气势恢宏的作品之外,同样包含了许多对陶渊明的羡慕、效仿及追和之作,而这些苏诗中的陶渊明因素,在不
全文: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的一位全才作家,其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的中华书局本《苏轼诗集》收苏诗五十卷,共计约二千七百五十八首。在苏轼诗歌创作的过程中,除了那些豪放满怀、气势恢宏的作品之外,同样包含了许多对陶渊明的羡慕、效仿及追和之作,而这些苏诗中的陶渊明因素,在不同的创作阶段所表现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也形成一条清晰的脉络贯彻在其创作的始终,表现出了苏轼诗歌风格的流动性特征。本文即沿着这条脉络,探讨陶渊明对苏轼的影响是怎样随着仕宦起伏和人生经历的变化而逐步加深的。本文的前三章以苏轼人生经历为主线,将其诗歌创作分为三个阶段:从其入仕开始至“乌台诗案”以前为一阶段,此时苏轼诗歌中的陶渊明因素与后期相比并不甚多,但他在思想情感中已经表现出“羡陶”的情结。因此在第一章当中,结合其本阶段的人生经历、思想特征以及“涉陶”诗歌数量,对苏轼“羡陶”情结的发生、发展及深化进行论述。而“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至渡岭海前为第二阶段,为本文第二章。在此阶段苏轼人生受到重创,仕途受阻,心态上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开始逐渐领悟到陶渊明其人其诗的真谛,进而开始“学陶”。本章分为贬居黄、汝和元祐在朝两个具体时期,将其在归耕过程中的怡然自得以及重新被任用时内心对官场的排斥心理进行对比分析,同时重点从诗歌的数量及诗风的角度对其创作中陶渊明因素的加深进行讨论。在岭海时期直至其人生终结为第三阶段,为本文第三章。这一阶段苏轼再遭磨难,对仕宦以及人生都走向了旷达虚无,超然无谓的状态,更是“尽和陶诗”,真正与陶渊明趋近于行迹合一的境界。本章重点讨论苏轼被贬岭海时期的在创作心态、作品总体风格上是如何向陶渊明靠拢并统一的。在苏轼的一生创作当中,作品中所包含的陶渊明因素最为明显的则是其晚年岭海时期所创作的“和陶诗”。因此,本文第四章单独讨论苏轼“和陶诗”的创作原因、内容思想及艺术特色。而在第五章中,主要对苏、陶的异同进行总结,讨论苏轼那些具有陶渊明因素的诗歌在“学陶”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其“学陶”、“效陶”、“和陶”的过程中与陶渊明呈现出了哪些相异之处。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陶渊明诗歌中的意象翻译
作者: 张洁  来源:苏州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渊明  翻译策略  接受美学  意象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意象。众所周知,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因此,诗歌翻译中对于意象的翻译就显得尤其重要,也充满了困难。那么如何能够恰当地将这些意象翻译成英语就成了一大问题。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文化、读者接受等,我们不能一直采用直译的方法来翻译意象,而需要采用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意象。众所周知,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因此,诗歌翻译中对于意象的翻译就显得尤其重要,也充满了困难。那么如何能够恰当地将这些意象翻译成英语就成了一大问题。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文化、读者接受等,我们不能一直采用直译的方法来翻译意象,而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让目标语读者能像本语读者一样明白意象所传达的意义。这篇论文主要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讨论了陶渊明诗歌中意象的翻译。接受美学首次将重心由文本转向了文本与读者的关系上,并提出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才构成了一部作品的意义。这个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接受美学的主要概念包括读者期待、文本的不确定性以及读者的角色和地位。译者应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意象及其传达的意义。因此,本文推荐了几种翻译策略。除了简介与参考文献,这篇论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首先对这篇论文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其次介绍了陶渊明的生活和他的诗歌以及译者对于这些诗歌的翻译情况,还介绍了意象的定义。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主要介绍了接受美学的理论来源和发展。另外,还介绍了与意象翻译相关的研究。第三章阐述了该理论的三个主要概念,即“读者期待”、“文本的不确定性”和“读者的角色和地位”。之后还讨论了接受美学在翻译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第四章首先介绍了陶渊明诗歌中的意象,以及意象与文化的关系。接着给出了四种翻译策略,来翻译陶渊明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它们分别是直译、直译加词、改译及省略译法。第五章是结论部分,概括了本篇论文,指出了该篇论文得出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指出了局限性,并给出了适用于未来研究的建议。
论译者主体性在陶渊明田园诗英译中的适度发挥:以陶诗两英译本为例
作者: 叶春露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渊明田园诗歌  亚瑟·韦利  许渊冲  适度发挥  译者主体性 
描述:古典诗歌翻译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的最集中体现,译者在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他既是原诗歌的读者,又是目标文本的作者。因此,他的主体性发挥适度与否将直接关系到诗歌翻译的长远发展。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随着“文化转向”的出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可、地位也得到极大提升,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层出不穷。陶渊明
全文:古典诗歌翻译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的最集中体现,译者在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他既是原诗歌的读者,又是目标文本的作者。因此,他的主体性发挥适度与否将直接关系到诗歌翻译的长远发展。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随着“文化转向”的出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可、地位也得到极大提升,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层出不穷。陶渊明田园诗歌素以语言质朴、风格清新、情景交融著称,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长期以来受到国内外众多译者和学者的重视。每一首的英译本都有十余种。其中,著名英国汉学家亚瑟·韦利最早开始从事陶诗英译,他选了陶渊明的十二首诗歌译作散体,影响深远。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代表人物许渊冲先生的译本则尽力保留了陶诗原有的优美韵律和深刻内涵,广为流传。作为生活时代相隔七十二年的不同主体,他们的译本都有着明显的代表性,充分体现了他们在不同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影响下的不同的主体性。因此,本文以译者主体性为理论依据,首先厘定了译者主体性的含义,分析了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及个性等因素对主体性发挥的影响。其次,通过分析两位译者在英译陶渊明四首田园诗中的主体性差异,总结出了发挥译者主体性在英译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优势与不足,并试图为译者主体性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适度性发挥寻求一定的解决办法,以期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和主体性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