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隐逸的悠然歌者:试析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自我形象
作者: 王若希  来源:美与时代(下半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柴桑  杂言  田园生活  士不遇赋  诗人情感  人生短暂  田居  精神自由  晋宋  自我形象 
描述:《归园田居》五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诗人通过这一组诗歌,分别从回归园田、与友小聚、躬耕园田、携侄出游、远游归来等五个不同的侧面详述了自己的田园生活,表现出一个决心归隐、追求精神自由、悲天悯人、安贫乐道的隐逸的文人形象。
全文:《归园田居》五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诗人通过这一组诗歌,分别从回归园田、与友小聚、躬耕园田、携侄出游、远游归来等五个不同的侧面详述了自己的田园生活,表现出一个决心归隐、追求精神自由、悲天悯人、安贫乐道的隐逸的文人形象。
陶渊明 《归园田居》 的韵味浅析
作者: 芦忠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园田居》  桃李  陶渊明  韵味 
描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
全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
尊重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导读
作者: 尽心  来源:读写月报:高中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导读  内心感受  陶渊明 
描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全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的田园
作者: 黄琛  来源:酒泉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如他的名字一样,陶渊明一生的很多时光就潜在田园里。他的田园是当代人的“桃花源”。读着他脍炙人口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他肩荷锄头,踏着月光,沿着露湿草长的小径缓缓走来。南山、夕露、月光、青松、村舍、炊烟、荆扉、鸡犬、豆苗、秋菊、清琴、前松……这些干净整洁的汉字,这些世人常见的寻常事物,在陶渊明的诗里,
全文:如他的名字一样,陶渊明一生的很多时光就潜在田园里。他的田园是当代人的“桃花源”。读着他脍炙人口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他肩荷锄头,踏着月光,沿着露湿草长的小径缓缓走来。南山、夕露、月光、青松、村舍、炊烟、荆扉、鸡犬、豆苗、秋菊、清琴、前松……这些干净整洁的汉字,这些世人常见的寻常事物,在陶渊明的诗里,
陶渊明与田园
作者: 任崇喜  来源:潮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南山、孤云、夕露、月光、青松、村舍、炊烟、荆扉、鸡犬、豆苗、秋菊、岩石、泉流、浊酒、清琴、前松……这些
全文:,南山、孤云、夕露、月光、青松、村舍、炊烟、荆扉、鸡犬、豆苗、秋菊、岩石、泉流、浊酒、清琴、前松……这些
陶渊明“归隐”有点尴尬
作者:暂无 来源:苏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M美文悦读“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随口念来,让人心向往之。时隔了整整1500多年,为什么我们还如此地喜欢陶渊明。他
全文:M美文悦读“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随口念来,让人心向往之。时隔了整整1500多年,为什么我们还如此地喜欢陶渊明。他
自然之子陶渊明
作者:暂无 来源:红山晚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M美文悦读“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随口念来,让人心向往之。时隔了整整1500多年,为什么我们还如此地喜欢陶渊明。他
全文:M美文悦读“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随口念来,让人心向往之。时隔了整整1500多年,为什么我们还如此地喜欢陶渊明。他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