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加强陶渊明接受史研究
-
作者:
李剑锋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接受美学 研究
-
描述:对陶渊明接受史的轨迹进行描述和探因 ,极有必要提到陶渊明研究日程上来。这主要基于两点 :第一 ,现代西方解释学和接受美学为陶渊明接受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 ;第二 ,国内文学研究现状特别是陶渊明研究现状表明 ,陶渊明接受史研究急待展开
-
全文:对陶渊明接受史的轨迹进行描述和探因 ,极有必要提到陶渊明研究日程上来。这主要基于两点 :第一 ,现代西方解释学和接受美学为陶渊明接受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 ;第二 ,国内文学研究现状特别是陶渊明研究现状表明 ,陶渊明接受史研究急待展开
-
评《20世纪陶学论著》与《陶渊明及其研究论》
-
作者:
刘继才 来源: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学 评论 论著 研究
-
描述:自20世纪以来,陶学研究较封建时代,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更出现了陶学研究的繁盛局面。魏正申先生是这个繁盛时期代表陶学研究高度的学者之一。他最近出版的两部陶学新著,以陶学史家的广阔
-
全文:自20世纪以来,陶学研究较封建时代,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更出现了陶学研究的繁盛局面。魏正申先生是这个繁盛时期代表陶学研究高度的学者之一。他最近出版的两部陶学新著,以陶学史家的广阔
-
[0图]屈原 陶渊明
-
作者:
中国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 来源:深圳:海天出版社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图书
-
描述:屈原 陶渊明
-
[0图]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研究
-
作者:
汪榕培译 来源: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英语(学科: 翻译 对比研究) 学科:
-
描述: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研究
-
[0图]陶渊明研究资料新编
-
作者:
钟优民 来源: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研究资料) 陶渊明(学科: 陶渊明
-
描述: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本书体例依照《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所收条目则为前书所未收录者,资料来源于序、叙、书、议、论、跋等一类“诗文评”等。
-
全文: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本书体例依照《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所收条目则为前书所未收录者,资料来源于序、叙、书、议、论、跋等一类“诗文评”等。
-
陶渊明研究论稿
-
作者:
敖雪岗 来源:南京大学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陶渊明研究论稿
-
全文:
-
陶渊明真的未受佛教影响吗?--答龚斌先生质疑
-
作者:
丁永忠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答疑 佛教 质疑 《陶诗佛音辨》
-
描述:《陶诗佛音辨》是目前国内外研究陶渊明诗文与魏晋佛教关系的第一部学术专著。龚斌先生对该书中的二文三例提出质疑,认为它们与佛教无关,该书作者特此作答。
-
全文:《陶诗佛音辨》是目前国内外研究陶渊明诗文与魏晋佛教关系的第一部学术专著。龚斌先生对该书中的二文三例提出质疑,认为它们与佛教无关,该书作者特此作答。
-
《陶渊明研究资料新编》
-
作者:
钟优民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华书局 辽金元 国家社科基金 资料新 资料汇编 教育出版社 2000年8月 陶渊明研究 诗文评 南北朝
-
描述:《陶渊明研究资料新编》
-
全文:
-
陶澍的陶渊明研究述评
-
作者:
邓新跃 来源:益阳师专学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澍 靖节先生集集注 陶渊明研究
-
描述:陶澍《靖节先生集集注》是清代以传统考据学笺释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品 ,突破了传统文献笺释学的局限 ,不仅在文字校订、版本考索、典故出处、生平及著作考辨等方面有重大发明 ,而且探讨了陶渊明的人格、创作心理以及陶诗思想艺术特征 ,对开拓近现代陶诗研究新局面具有重大贡献
-
全文:陶澍《靖节先生集集注》是清代以传统考据学笺释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品 ,突破了传统文献笺释学的局限 ,不仅在文字校订、版本考索、典故出处、生平及著作考辨等方面有重大发明 ,而且探讨了陶渊明的人格、创作心理以及陶诗思想艺术特征 ,对开拓近现代陶诗研究新局面具有重大贡献
-
再论苏轼学陶“固穷节”的文化内涵──兼谈陶渊明与苏轼理想人格模式
-
作者:
梅大圣 来源:鄂州大学学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固穷节 陶渊明 苏轼 理想人格模式 诗文乐志
-
描述:本文认为,陶渊明是“十分自觉”的主动趋穷,苏轼是因卑鄙凶恶的小人围攻迫害致穷;苏轼晚年在困顿中,接受陶渊明“国穷节”的深刻影响,调整心境和行为方式,获得了人生与文学的双丰收;文章进而揭示了陶、苏二公
-
全文:本文认为,陶渊明是“十分自觉”的主动趋穷,苏轼是因卑鄙凶恶的小人围攻迫害致穷;苏轼晚年在困顿中,接受陶渊明“国穷节”的深刻影响,调整心境和行为方式,获得了人生与文学的双丰收;文章进而揭示了陶、苏二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