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新解
作者:暂无 来源:资料卡片杂志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新解
《闲情赋》主旨新探——纪念陶渊明逝世1560周年
作者: 王振泰  来源: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昧者  理趣  士不遇赋  男女之情  深之  美人香草  济苍生  晋宋  沉郁顿挫  人生理想 
描述:关于陶渊明《闲情赋》主旨,近几年来,许结①、李健②等同志文章,冲破被普遍认为之权威观点——爱情说,认为是志抒怀,托意遥深之作。读后,令人叹服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笔者兴奋之余,亦率尔操觚,为其推波助澜。 渊明生逢晋宋之际,历经九帝,对黑暗凶暴之统治,深有所感,极为不满。惜哉!少壮时节之“大济苍生
全文:关于陶渊明《闲情赋》主旨,近几年来,许结①、李健②等同志文章,冲破被普遍认为之权威观点——爱情说,认为是志抒怀,托意遥深之作。读后,令人叹服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笔者兴奋之余,亦率尔操觚,为其
从《归园田居》(其一)看陶渊明的语言艺术追求
作者: 张觉  来源:修辞学习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其朴素自然、含蓄浑厚的风格著称于世。正如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所称赞的那样,陶诗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陶诗语
全文: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其朴素自然、含蓄浑厚的风格著称于世。正如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所称赞的那样,陶诗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陶诗语
陶渊明赋辞评注
作者: A·R·戴维斯 包涵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残文  离尘  司马迁  作家  《闲情赋》  片断  陶渊明  楚辞  作品 
描述:A·R·戴维斯是奥大利亚悉尼大学东方文化研究室教授。他的力作《陶渊明:他的作品及意义》一书,1983年初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的“前言”和“绪论”,曾在本刊1985年三期转载,受到欢迎。今刊出《陶渊明赋辞评注》,系该书第五章。
全文:A·R·戴维斯是奥大利亚悉尼大学东方文化研究室教授。他的力作《陶渊明:他的作品及意义》一书,1983年初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的“前言”和“绪论”,曾在本刊1985年三期转载,受到欢迎。今刊出《陶渊明赋辞评注》,系该书第五章。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与道家的崇尚自然
作者: 朱家驰  来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陶诗  诗歌  艺术风格  陶渊明  文学史  《筱园诗话》  崇尚自然 
描述:陶诗的艺术风格在我国文学史上很有代表性,历来是治陶者不断深入探求的命题。钟嵘称陶诗“笃意真古”①。萧统其“语时事指而可想,论怀抱旷而且真”②。“真”者,“不假于物而自然也”⑨。严沧浪说陶诗“质而自然”④。胡应鳞说陶诗“开千古平淡之宗”⑤朱庭珍在《筱园诗话》里讲得最为熨贴
全文:陶诗的艺术风格在我国文学史上很有代表性,历来是治陶者不断深入探求的命题。钟嵘称陶诗“笃意真古”①。萧统其“语时事指而可想,论怀抱旷而且真”②。“真”者,“不假于物而自然也”⑨。严沧浪说陶诗“质而自然”④。胡应鳞说陶诗“开千古平淡之宗”⑤朱庭珍在《筱园诗话》里讲得最为熨贴
陶渊明美学思想简论
作者: 张永明  来源:甘肃社会科学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美学思想  形式主义  社会动乱  简论  陶渊明  艺术成就  玄言诗  山水诗 
描述:一陶渊明生活的东晋和晋宋易代之际,是社会动乱、政治极端黑暗的时代。作家们为全身避祸,几乎都趋奉于玄诗及山水诗的写作,玄虚浮华之辞风靡一时,文坛上盛行着形式主义之风。与当时的颓靡风潮迥异其趣,独行
全文:一陶渊明生活的东晋和晋宋易代之际,是社会动乱、政治极端黑暗的时代。作家们为全身避祸,几乎都趋奉于玄诗及山水诗的写作,玄虚浮华之辞风靡一时,文坛上盛行着形式主义之风。与当时的颓靡风潮迥异其趣,独行
试论陶渊明哲理诗的表现艺术
作者: 朱家驰  来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情与哲理  反常合道  黄文焕  《劝农》  喻人  立善  陶渊明  杂诗  表现艺术  哲理诗 
描述:诗主性情,固然是不错的,然仅仅表现性情,也未必就是佳作。因为构成一部真正伟大艺术作品的基础,除性情之外,“同诗的艺术一起而来的还有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345页)鲁迅也讲过类似的道理:“盖世界大文,无不能启人生之閟机,而直语其事实法则,为科学所不能言者。所谓閟机,即人生之诚理是已。” (
全文:诗主性情,固然是不错的,然仅仅表现性情,也未必就是佳作。因为构成一部真正伟大艺术作品的基础,除性情之外,“同诗的艺术一起而来的还有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345页)鲁迅也讲过类似的道理:“盖世界大文,无不能启人生之閟机,而直语其事实法则,为科学所不能言者。所谓閟机,即人生之诚理是已。” (《鲁迅全集》第一卷203页)就诗论诗,理若不至,情亦浮泛。唯其情依乎理,方能使情在更
自然之子:陶渊明与华兹华斯
作者: 朱攸若  来源: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自然之子  大诗人  英格兰西北部  华兹华斯  陶渊明  诗歌意境  彭泽  十九世纪初  威廉·华兹华斯  大自然 
描述:公元五世纪初,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辞去了彭泽令的官职,回到浔阳江边躬耕自给,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生活。此时,在遥远的英伦三岛上,英国人的祖先盎格鲁撤克逊人还在北欧原野上漂泊,英国诗歌之父乔叟要到近千年之后才开始创作他的伟大诗篇《坎特伯雷故事》。然而,到了十九世纪初年,在英格兰西北部风光旖
全文:公元五世纪初,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辞去了彭泽令的官职,回到浔阳江边躬耕自给,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生活。此时,在遥远的英伦三岛上,英国人的祖先盎格鲁撤克逊人还在北欧原野上漂泊,英国诗歌之父乔叟要到近千年之后才开始创作他的伟大诗篇《坎特伯雷故事》。然而,到了十九世纪初年,在英格兰西北部风光旖旎的湖区,出现了一位大诗人——威廉·华兹华斯。他和我国东晋时代的诗人陶渊明都是诗歌领域里的开拓者,并各自在本国诗歌发展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们同样力求摆脱传统的束缚,以清新朴素的语言,白描的艺术手法,深邃的思想内涵,创造出崇高的诗歌意境,尤其是他们二人在气质上坡为相似,表现为对大自然的神往,对山峦与溪流的迷恋,对羊群与飞鸟的喜爱,可以说是超越了时间与空间。
从陶渊明遗风看更新观念
作者: 松明  来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更新观念  外出务工  温饱  陶渊明  经济发展  田园诗人  农村改革  经济思想  农民 
描述:不久前,笔者曾到我国晋代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老先生的故乡一带搞调查,有幸一睹诗翁笔下绮丽壮美的古浔阳田园秀色,真令人心旷神怡,耳目一新。特别使人兴奋的是,世代躬耕于此的农民弟兄们,如今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已经过上了衣食不愁、温饱有余的好生活,再不会有象诗翁晚年那样饥寒交迫,沿街乞讨,“行行至斯里,叩
全文:不久前,笔者曾到我国晋代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老先生的故乡一带搞调查,有幸一睹诗翁笔下绮丽壮美的古浔阳田园秀色,真令人心旷神怡,耳目一新。特别使人兴奋的是,世代躬耕于此的农民弟兄们,如今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已经过上了衣食不愁、温饱有余的好生活,再不会有象诗翁晚年那样饥寒交迫,沿街乞讨,“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的窘态了。但是,我们也发现,许多农民在温饱之后不思进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当我们来到一个上百户人家的村子访问时,正值冬闲,许多农民故土难离,厮守田舍,抱膝聊天,整个村子竟无人外出务工经商,尽管此地离一个繁华的中等城还不到十五公里。这不禁使人想起陶老先生当年写下的“歌颂”这一情景的名句:“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我们中国的农民历来是最容易满足的,不少人只要能把肚子填饱了,
一部有见解的论著——读《陶渊明论略》
作者: 曹础基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诗  见解  新形势  梁启超  现实主义  诗品  晋宋之际  陶渊明研究  形影神三首  陶渊明论 
描述:陶渊明是一个普遍得人喜爱而又被人热心研究的作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学术界着眼于对其进行阶级分析,判定其为进步还是落后、甚至是否反动的性质上。从文学本身,也曾围绕着现实主义还是反现实主义的问题展开过论争。这虽并非毫无仰益,但对陶渊明研究中存在的实质性问题的解决,作用不大。近十年来研究的深入与扩展,
全文:陶渊明是一个普遍得人喜爱而又被人热心研究的作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学术界着眼于对其进行阶级分析,判定其为进步还是落后、甚至是否反动的性质上。从文学本身,也曾围绕着现实主义还是反现实主义的问题展开过论争。这虽并非毫无仰益,但对陶渊明研究中存在的实质性问题的解决,作用不大。近十年来研究的深入与扩展,局面已经改变。李文初同志的《陶渊明论略》一书,是新形势下的可喜成果。它是作者十多年来在教学、科研上所花心血的结晶。细读全书,我感到作者的用意显然不在全面地、系统地去评述陶渊明及其创作,而贯注于研究中的症结,不避枝经肯萦,进行条分缕析。因而它是言之有物的,是一本有见解的评陶之作,不仅对于一般读者,而且对于专业工作者来说,都是很有价值的。作者之有见解,首先表现在不泥古。如《诗品》关于陶渊明评述的最后一句话:“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历来人们只在其评价是否公允上产生过异议,而没有人怀疑过它是否真的是钟嵘说的。李氏却以独到的眼光揭示了其中的破绽,指出从钟嵘仁推至陶渊明还不到九十年,何以谓之“古”了又从有关古籍记载中归纳出齐梁人称汉以前为“古“,而并不称魏晋为“古”的结论。进而又具体地分析了这/\九十年间被《晋书》、《...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