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论庄子、屈原和陶渊明的死亡
作者: 李石  来源: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死亡观  庄子  死亡哲学  陶渊明  屈原  死亡美学 
描述:本文将庄子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哲学,将屈原、陶渊明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美学,力图说明,哲学与美学的本质区别在于理性与情感的区别。因此,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死亡态度是否纠结于个体的生命情感。庄子从天地自然的生生变化来审视死亡,对于妻子和自身的死也依然超脱,他的死亡哲学是一种理性的召唤与劝导
全文:本文将庄子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哲学,将屈原、陶渊明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美学,力图说明,哲学与美学的本质区别在于理性与情感的区别。因此,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死亡态度是否纠结于个体的生命情感
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论庄子、屈原和陶渊明的死亡
作者: 李石  来源: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死亡观  庄子  死亡哲学  陶渊明  屈原  死亡美学 
描述:本文将庄子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哲学,将屈原、陶渊明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美学,力图说明,哲学与美学的本质区别在于理性与情感的区别。因此,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死亡态度是否纠结于个体的生命情感。庄子从天地自然的生生变化来审视死亡,对于妻子和自身的死也依然超脱,他的死亡哲学是一种理性的召唤与劝导
全文:本文将庄子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哲学,将屈原、陶渊明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美学,力图说明,哲学与美学的本质区别在于理性与情感的区别。因此,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死亡态度是否纠结于个体的生命情感
回归自然:论陶渊明挽歌诗及其独特死亡
作者: 方智颖  来源:青春岁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挽歌辞  死亡观  意境  自然  意象 
描述:死亡母题永远是历代文学家珍爱的,而祖先们对死亡正视、回避或超越的思考是早期文学和哲学诞生的温床。作为杰出的文学家,陶渊明的死亡观亦在其诗歌的字里行间层层剥现出来。
全文:死亡母题永远是历代文学家珍爱的,而祖先们对死亡正视、回避或超越的思考是早期文学和哲学诞生的温床。作为杰出的文学家,陶渊明的死亡观亦在其诗歌的字里行间层层剥现出来。
论陶渊明家园意识的内蕴
作者: 李永建  来源: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语言  田园  陶渊明  死亡  家园意识  真意 
描述:陶渊明有着强烈的归家情结和浓厚的家园意识,他的诗文所构建、心灵向往归依的家,是一个多层、多面的立体存在:自然的田园、农耕的生产方式、适意的生存状态和背依其上的返自然的自由自在的生命形态构成了田园之家;由山气、归鸟这些平凡的自然现象悟到了欲辩忘言的宇宙人生的真意,并由此进入和建构了凡圣互渗相融的真意之
全文:;由山气、归鸟这些平凡的自然现象悟到了欲辩忘言的宇宙人生的真意,并由此进入和建构了凡圣互渗相融的真意之家;死前自挽自祭的先行到死的通透,纵浪大化的洒脱,托体同山阿的肃穆,永归本宅的坦然,一起组成了死亡
陶渊明晚年对死亡的思虑与释然
作者: 玉璟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真实  生死  概括式印象  陶渊明 
描述:陶渊明笔下适然的田园之乐,成为中国文化的特质之一,也是人们对他本人的概括式印象。但是在真实的陶渊明的生活中,既有畅怀适意,也有忧思辗转,这些是大地上的“人”都需要承受的。而这一承受中,也开显出自然大化的深意。陶渊明是一个坦诚的诗人,无论快意忧愁,他都抒发于诗中,从而给了我们一条线索,得以探求他的生活
全文:陶渊明笔下适然的田园之乐,成为中国文化的特质之一,也是人们对他本人的概括式印象。但是在真实的陶渊明的生活中,既有畅怀适意,也有忧思辗转,这些是大地上的“人”都需要承受的。而这一承受中,也开显出自然大化的深意。陶渊明是一个坦诚的诗人,无论快意忧愁,他都抒发于诗中,从而给了我们一条线索,得以探求他的生活的真实面貌。文章试图从陶渊明对生死的反复思虑与最终的释然这个角度,展现真实的陶渊明的一个方面,从而给“概括式”的陶渊明的印象,增添更丰富和立体的层次。
浅谈陶渊明超然的生死观
作者: 常翠霞  来源:赤子(上中旬)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超然  生死观  现代意义  陶渊明 
描述:自汉魏以来,诗文中常有生命苦短的感慨,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却重视精神的永存,轻视肉体的死亡。本文试从其博大精深的艺术世界中寻绎出其超然的生死观,并作现代意义上的探讨。
全文:自汉魏以来,诗文中常有生命苦短的感慨,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却重视精神的永存,轻视肉体的死亡。本文试从其博大精深的艺术世界中寻绎出其超然的生死观,并作现代意义上的探讨。
浅析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三)》的人生观和艺术特点
作者: 刘润坤  来源:北方文学(中)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艺术特点  陶渊明  人生观  拟挽歌词 
描述:陶渊明的《拟挽歌辞三首》是其诗歌主题创新中关于生死主题的代表之作。其中在《拟挽歌辞三首(其三)》一首,诗人通过对待即将到来的死亡,表现出了平淡自然、静穆质朴和豁然从容的人生态度。同时,其平淡幽远而自然清新的艺术特点与其人生态度相容相配,使其诗歌作品从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完整的统一。
全文:陶渊明的《拟挽歌辞三首》是其诗歌主题创新中关于生死主题的代表之作。其中在《拟挽歌辞三首(其三)》一首,诗人通过对待即将到来的死亡,表现出了平淡自然、静穆质朴和豁然从容的人生态度。同时,其平淡幽远而自然清新的艺术特点与其人生态度相容相配,使其诗歌作品从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完整的统一。
艾米莉·狄金森与陶渊明诗的自然观比较
作者: 张娜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生  自然  矛盾  和谐 
描述:中西方在自然观问题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中国人认为自然万物是主体的外化,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感悟人与自然的冥合。西方人在文明进程中强调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感,自然与个体无法达于圆融和谐。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之下,艾米莉·狄金森与陶渊明两位诗人有着相似却又不同的人生之旅与解脱之路,他们的共鸣基于相似的生命
全文:心的侵蚀,她对生命的本真存有最热切的渴望,对自然、人生与死亡等问题有着清醒而深刻的思考,在自然中寻求当下真实的幸福;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人生的踌躇中选择将人格理想重新建构于自然这个背景之上,实现自我生命的超越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