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寿年63岁说辨证
作者: 魏正申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享年  诗人  东晋  陶渊明  文学研究 
描述:陶渊明(365—427)享年63岁,本来是个颇为明确的问题.萧统最早编《陶渊明集》,所附陶渊明卒后不久颜延之《靖节征士诔》,有“春秋六十有三”之语.自北宋汲古阁藏《陶渊明集》十卷本以及以后的一些《陶渊明集》所附颜《诔》皆同(南宋曾集本《陶渊明集》所附有“时年六十三”之语,校记曰:“一无六十三字”).
全文:陶渊明(365—427)享年63岁,本来是个颇为明确的问题.萧统最早编《陶渊明集》,所附陶渊明卒后不久颜延之《靖节征士诔》,有“春秋六十有三”之语.自北宋汲古阁藏《陶渊明集》十卷本以及以后的一些《陶渊明集》所附颜《诔》皆同(南宋曾集本《陶渊明集》所附有“时年六十三”之语,校记曰:“一无六十三字”).最早记陶渊明生平的为梁代沈约《宋书·陶潜传》:“潜,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晋书·陶潜传》:“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萧统《陶渊明传》:“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自南宋王质《栗里谱》以来,南宋吴仁杰,清代顾易、丁晏、陶澍、杨希闵以至今人逯钦立、杨勇、王瑶、吴云、钟优民、李华、王孟白、唐满先、孙钧锡、王叔岷、郭维森等,均主此说.当今诸多中国文学史教材也采用此说.
陶渊明的理想王国——浅析《桃花源记》
作者: 滕碧城  来源: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年份:198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桃花源记》  桃源  理想社会  猛志  理想王国  现实社会  陶渊明  世外  门阀制度  《桃花源诗并记》 
描述:《桃花源记》是我国伟大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是他的社会理想的艺术结晶,是他不满现实反抗现实的战斗武器,也是他思想、艺术发展到高峰的表现.陶渊明原来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曾在《杂诗》中写道:“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充分反映他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生活的南北朝时期、
全文: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充分反映他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生活的南北朝时期、宋交替之际,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十分动乱黑暗的时代,当时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陶侃、陶渊明果真是溪族人吗?-与路景云同志商榷
作者: 魏本亚  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门阀世族  世说新语  大司马  门第观念  陶渊明  溪族  长沙郡  少数民族  商榷  士族 
描述:拜读路景云同志的大作《陶渊明门第观念之我见》(见本刊1981年第三期)一文,对陶渊明的门第观念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但路文中提出陶侃、陶渊明是溪族人这一观点,却难以令人置信,似有商榷的必要。路文说:陶渊明“虽出身于士族家庭,但不是门阀世族。在陶氏的家族史上,却曾出过陶侃那样的达官显宦。陶侃是诗人的曾祖
全文:拜读路景云同志的大作《陶渊明门第观念之我见》(见本刊1981年第三期)一文,对陶渊明的门第观念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但路文中提出陶侃、陶渊明是溪族人这一观点,却难以令人置信,似有商榷的必要。路文说:陶渊明“虽出身于士族家庭,但不是门阀世族。在陶氏的家族史上,却曾出过陶侃那样的达官显宦。陶侃是诗人的曾祖,凭战功封长沙郡公,死后进位大司马。但陶侃不是门阀世族,是少数民族溪人,尽管战功卓著,仍被时人所轻。温峤曾骂这位大司马为‘溪狗’(《世说新语·容止篇》)。《晋书·陶侃传》也说他‘望非世族,俗异诸华’,因而被人所耻笑。”
杰出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与叶赛宁:中俄诗歌比较研究
作者: 岳凤麟  来源:国外文学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叶赛宁  田园生活  生活经历  十月革命  俄罗斯  陶渊明  抒情诗  比较研究  田园诗人  诗创作 
描述:诗坛巨匠曲折经历——陶、叶与农村陶渊明和叶赛宁是杰出的田园诗人,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特别是与农村的关系,是他们进行田园诗创作的源泉,也是对他们进行比较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重要基础。因此,让我们首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作一番回顾和考察。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
全文:诗坛巨匠曲折经历——陶、叶与农村陶渊明和叶赛宁是杰出的田园诗人,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特别是与农村的关系,是他们进行田园诗创作的源泉,也是对他们进行比较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重要基础。因此,让我们首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作一番回顾和考察。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做过太守,后家道中落,由于父亲早死,陶渊明从青年时代起家境就很贫困。颜延之说他“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29岁那年(393年),因
处士胸中别有春——陶渊明人格力量探微
作者: 吴华渊  来源: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自我人格  解放意识  陶潜  冲积层  平等观念  《闲情赋》  陶渊明  宇宙人生  人格力量  魏晋 
描述:陶潜,中国诗艺之一代宗师,人格风范之一代楷模。然千百年来,云遮雾翳,难睹真容。我们应该在对民族的深层意识、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结构的承传与变异的挖掘探讨中,正确评估其人、其诗文,让其流光溢彩,更放光芒。本文试图从陶潜的人格力量入手探讨陶风的形式及其存的意义,以期对解开陶潜诗文之所以具有不朽魅力之谜有所裨
全文:陶潜,中国诗艺之一代宗师,人格风范之一代楷模。然千百年来,云遮雾翳,难睹真容。我们应该在对民族的深层意识、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结构的承传与变异的挖掘探讨中,正确评估其人、其诗文,让其流光溢彩,更放光芒。本文试图从陶潜的人格力量入手探讨陶风的形式及其存的意义,以期对解开陶潜诗文之所以具有不朽魅力之谜有所裨益。 魏晋之际。文学进入自觉的时代,前人多有阐述。但在此一美学思想呈辐射式的空前急遽发展的背后,还蕴藏着更为深刻的精神界之变动,这就是出现了中国中古时代的一个文化冲积层。揭开这一文化冲积层,始能窥见形成意识觉醒激流的内在因素,显示陶潜人格的历史地位。
放达之中见悲愤 豪健之中藏忧勤--读陶渊明的《杂诗》
作者: 曹海东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隐逸诗人  陶渊明  杂诗  《诗品》  纵浪大化  豪健  沈德潜  “隐士”  文学批评家 
描述:自从梁朝文学批评家钟嵘的《诗品》把陶渊明奉为“隐逸诗人之宗”后,陶氏似乎与“隐士”之名结下了不解之缘。的确,陶氏归居田园,澹泊自处,或“采菊东篱下”,“灵府长独闲”,或“种豆南山下”,“穷通靡攸虑”,或“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俨然一派“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道家风骨,与那些岩穴孤处、浮云
全文:发现,在那淡忘世情、怡情自得的表层下,潜藏着他那情系现实、愤世疾俗的滚荡的心。诚如前贤所指出的:“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鲁迅语);“人多尚放,独渊明有忧勤语,……有悲愤语”(沈德潜《说诗睟语》)。在此,品读这篇《杂诗》,我们可以感到诗中一颗历尽人生磨难后的心灵在震
试论陶渊明的乐土情结
作者: 王友文  来源:青岛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成阶段  桃源  《归去来兮辞》  理想社会  天道  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晚年创作  陶渊明  《桃花源记并诗》  彼岸世界 
描述:陶渊明晚年创作的《桃花源记并诗》问世以来,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和兴趣,历代各家议论,仁智互见,纷纭杂陈。陶渊明构想的那个“桃源社会”,无疑是产生这一巨大魅力的根本原因。近年来,学人们对“桃花源理想”产生的本源尤为注目,许多论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诠释、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桃源理想的产生,决不是“向壁虚构,凭
全文:陶渊明晚年创作的《桃花源记并诗》问世以来,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和兴趣,历代各家议论,仁智互见,纷纭杂陈。陶渊明构想的那个“桃源社会”,无疑是产生这一巨大魅力的根本原因。近年来,学人们对“桃花源理想”产生的本源尤为注目,许多论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诠释、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桃源理想的产生,决不是“向壁虚构,凭空臆造”的结果,而是渊源有自,有迹可求的。有人认为,它是在儒道理想与“无君论”的基础上参悟的;有人主张,它是陶渊明从躬耕实践、劳动甘苦中萌发、提炼出来的。当然,这些议论都是卓有见地的,正确的。但是若仅止于此,则是不够的,至少是不全面的。因为在引发桃源理想的诸多因素中,还有同样重要的一个方面未被论及,或稍有所涉却语焉不详,那就是陶渊明向往乐土的情结。忽略了这一点,对桃源理想的探究就不可能追本溯源,觅得真释。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继续探讨寻绎一番。 纵览现存的陶渊明的诗文作品,我们发现,乐土情结不但确确实实存在着,而且始终搏动在他的心海中,令他梦牵魂绕,如痴如醉。大体说来,它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生成、发展和定型。 一、追慕上古的生成阶段。29岁以前的陶渊明正处在东晋王朝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时期,他
酉阳对话陶渊明
作者: 唐宋元  来源:散文选刊(下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在美的面前缴械投降的确是一种幸福。 从成都出发,在高速公路上尽情狂奔,时而小憩,至酉阳,已过去整整8个小时。说实话,有点累,有点乏,但兴致很高。县委县府的欢迎宴会之后,不是就寝,而是“老夫聊发少年狂”,作“秉烛”之游——当然,所谓秉烛,不过是借用而已。踏着街灯,我们不知不觉便来到桃花源广场,见许多男
全文:在美的面前缴械投降的确是一种幸福。 从成都出发,在高速公路上尽情狂奔,时而小憩,至酉阳,已过去整整8个小时。说实话,有点累,有点乏,但兴致很高。县委县府的欢迎宴会之后,不是就寝,而是“老夫聊发少年狂”,作“秉烛”之游——当然,所谓秉烛,不过是借用而已。踏着街灯,我们不知不觉便来到桃花源广场,见许多男女老少在跳他们已经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土家舞蹈摆手舞,颇受感染,技痒难熬,混迹其间,依样画瓢,不求形似,只求尽兴,竟舞出一身毛毛汗。正希望来点小风,便有浸浸润润的一片凉意透过夜色袭来。来自何处?举头一望,一道高耸宽广的石壁,于青黛的苍茫之中突围出来,看得不甚清楚,也不需要看得那么清楚,只感到它们犹如一万个史泰龙和一万个施瓦辛格列队于前,在卡拉扬和小泽征尔的联棒指挥下合唱贝多芬的《欢乐颂》。初来乍到,不知就里,石壁就石壁吧,纵是万山齐赴,也只好留待明日再来观阵了。就是这一懒人之思,让我与夜的桃花源失之交臂。是桃花源呀,但这时我并不知道,自以为是地认为是桃花园,怎么也不会与魏晋风度,与陶渊明的田园诗,与王羲之的“兰亭序”联系起来。不过,石壁那朦朦胧胧中的厚重与坚硬、浑沌与苍莽、袒露与含蓄、瘦健与丰腴,已经让我的情感之弦铿然作响,发出了一个帕瓦罗蒂的“海C”。
陶渊明和他的田园诗
作者: 刘春云  来源: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理想世界  诗人  田园生活  劳动人民  陶渊明  田园诗  淳朴 
描述: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陶渊明以诗
全文: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陶渊明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轻、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人们谈论《归去来兮辞》习惯于称道陶渊明的田园之乐和隐逸之欢,而忽视了潜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生悲凉。我在研读文本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诗人抒写欢快喜乐的同时,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一些容易引发人们联想到他的酸心隐痛的词句,揣摩、品味这些词句的深层内涵。我觉得,《归去来兮辞》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篇吐露隐痛,舒展苦闷的心灵悲歌。下面结合文章内容对此稍作分析。 (一)心为形役之悲 文章第一段交代诗人归隐的原因和决心。陶渊明是在晋安帝义熙元年归隐的。关于归隐的原因,《宋书·陶潜传》说:“郡遣督邮至县,吏自应束带见之。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