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饮酒》诗主旨探究
作者: 郭满禄  来源: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悠然见南山  丘山  采菊东篱下  陶诗  《饮酒》  《杂诗》  义熙  济苍生  论家  十三年 
描述:《饮酒》诗二十首在陶集里占据着显赫的地位,历来论家不穷,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亦有不少论者仅仅据二十首中若干首诗,乃至若干句子,便给《饮酒》诗定下这样那样的结论,这就未免失之于偏颇与武断。本文拟就对陶渊明二十首《饮酒》诗作一全面的探讨,庶几乎得出较为妥贴的评价。当然,这只是一种
全文:《饮酒》诗二十首在陶集里占据着显赫的地位,历来论家不穷,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亦有不少论者仅仅据二十首中若干首诗,乃至若干句子,便给《饮酒》诗定下这样那样的结论,这就未免失之于偏颇与武断。本文拟就对陶渊明二十首《饮酒》诗作一全面的探讨,庶几乎得出较为妥贴的评价。当然,这只是一种愿望而已。 《饮酒》诗写于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诗人53岁之际,这时陶渊明归隐已经12年了。回忆大半生所走之路,诗人有失望,有悲伤,有感慨,也有栖息田园的暂时的宁静与快乐,亦有对未来理想的不懈的
“但识琴中曲,何劳弦上声”——从陶渊明蓄无弦琴看陶渊明的美学观
作者: 徐声扬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美学观  《归去来兮辞》  意而  儒家思想  无弦琴  音乐美  《琵琶行》  昭明太子  答庞参军  禅悦 
描述:陶渊明是否解音律梁昭明太子肖统写的《陶渊明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琴以寄其意。”这段话可能会给读者造成一种错觉,好象陶渊明不解音律,不善弹奏,仅会“一抚一拍”以寄其意而已。果真是这样吗?并不如此。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文中寻找答案。《答庞参军》:“衡门之下,有琴有书
全文:”以寄其意而已。果真是这样吗?并不如此。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文中寻找答案。《答庞参军》:“衡门之下,有琴有书。载弹载咏.爱得我娱。岂无他,乐是幽居。”《诸共游周家墓柏下》:“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但识琴中曲,何劳弦上声”-从陶渊明蓄无弦琴看陶渊明的美学观
作者: 徐声扬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美学观  无弦琴  伦理观  音乐美  固穷  陶渊明  音律  琴书  “无”  儒家 
描述:陶渊明是否解音律梁昭明太子肖统写的《陶渊明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琴以寄其意。”这段话可能会给读者造成一种错觉,好象陶渊明不解音律,不善弹奏,仅会“一抚一拍”以寄其意而已。果真是这样吗?并不如此。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文中寻找答案。《答庞参军》:“衡门之下,有琴有书
全文:”以寄其意而已。果真是这样吗?并不如此。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文中寻找答案。《答庞参军》:“衡门之下,有琴有书。载弹载咏.爱得我娱。岂无他,乐是幽居。”《诸共游周家墓柏下》:“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杜甫的“苦”及陶渊明的“乐”
作者: 本刊辑部  来源:醒狮国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翻杜工部诗集,《江畔独步寻花》跳到眼前: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是杜甫少有的欢愉之作。最后一句中,“恰恰”两字用得简直太美妙了。 这首诗写于公元760年,饱经战火离乱的杜甫,生活总算暂时安定下来,他终于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把几间草堂建成,再也不必东奔西走风
全文:,饱经战火离乱的杜甫,生活总算暂时安定下来,他终于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把几间草堂建成,再也不必东奔西走风餐露宿了。一旦有了固定的屋子,将身体安居下来,心境也会变得明朗开阔一些。我想象着,杜甫站在自家
“琴瑟不调”,还是“与其同志”?:也谈陶渊明夫妻关系
作者: 赵治中  来源: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琴瑟不调  咏贫士  家庭生活  孔子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夫妻关系  人格  作品  妻子 
描述:一千五百多年来,对于陶渊明的研究可谓已相当全面而深入,命题繁富,著述颇丰.但是,关于陶渊明夫妻关系的探讨,只有为数不多的片言只语有所涉及,至今对此仍没有专文探讨.《九江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发表的日本学者伊藤直哉的《略论陶渊明的夫妻关系及文学创作》一文正填补了这一空白.伊文明确提出:“夫妻关系也
全文:的日本学者伊藤直哉的《略论陶渊明的夫妻关系及文学创作》一文正填补了这一空白.伊文明确提出:“夫妻关系也是的一生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缺乏对这个因素的了解,就不能说全面地‘知其人’了”;“他的夫妻关系
论陶渊明对太康繁缛文风的接受与疏离——兼论陶渊明的美学自觉
作者: 李建国  来源:社会科学辑刊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汉魏古诗  美学自觉  繁缛  太康  陶渊明  自然 
描述:陶渊明的创作与太康繁缛文风渊源颇深。陶渊明诗文中有大量袭用陆机、潘岳等太康作家的语例,他的田园诗代表作也明显运用了繁缛的表现方式,这是时代潮流的必然影响。陶诗在语言上最终舍太康而取法汉魏古诗,是有意识选择的产物,反映了陶渊明的美学自觉。汉魏古诗最不可及处即在语言的自然天成,繁缛则是典型的人为作用雕饰
全文:陶渊明的创作与太康繁缛文风渊源颇深。陶渊明诗文中有大量袭用陆机、潘岳等太康作家的语例,他的田园诗代表作也明显运用了繁缛的表现方式,这是时代潮流的必然影响。陶诗在语言上最终舍太康而取法汉魏古诗,是有意识选择的产物,反映了陶渊明的美学自觉。汉魏古诗最不可及处即在语言的自然天成,繁缛则是典型的人为作用雕饰。陶渊明既然以“自然”为旨归,其诗歌语言就会自觉疏离太康而承继汉魏古诗。这种选择不仅体现了陶渊明清醒的理论自觉,更由于魏晋新风的洗礼,使陶诗的“自然”不同于汉魏古诗之“自然”,彰显出奇特的审美个性,成为那个时代文学自觉的一部分。
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论庄子、屈原和陶渊明的死亡观
作者: 李石  来源: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死亡观  庄子  死亡哲学  陶渊明  屈原  死亡美学 
描述:本文将庄子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哲学,将屈原、陶渊明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美学,力图说明,哲学与美学的本质区别在于理性与情感的区别。因此,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死亡态度是否纠结于个体的生命情感。庄子从天地自然的生生变化来审视死亡,对于妻子和自身的死也依然超脱,他的死亡哲学是一种理性的召唤与劝导
全文:本文将庄子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哲学,将屈原、陶渊明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美学,力图说明,哲学与美学的本质区别在于理性与情感的区别。因此,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死亡态度是否纠结于个体的生命情感。庄子从天地自然的生生变化来审视死亡,对于妻子和自身的死也依然超脱,他的死亡哲学是一种理性的召唤与劝导;屈原则以自杀的决绝行为来祭奠个体的人格理想,在决绝中又有各种痛苦、焦灼、挣扎、孤独、恐惧、哀伤、留恋等个体情感上的挣扎;陶渊明处在庄子与屈原之间,他在诗文中对于生死的描述,蕴含了十分深远的哲学思辨,但是又保留了真实生命的个体情感,他的死亡美学体现了一种更加成熟的死亡态度。中国古典对于死亡的探讨、表现,从先秦诸子到魏晋南北朝,从庄子、屈原到陶渊明,可说是从哲学到诗,再到哲学与诗结合的过渡,体现了“道——儒道——儒道佛”的渐变融合过程。
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论庄子、屈原和陶渊明的死亡观
作者: 李石  来源: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死亡观  庄子  死亡哲学  陶渊明  屈原  死亡美学 
描述:本文将庄子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哲学,将屈原、陶渊明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美学,力图说明,哲学与美学的本质区别在于理性与情感的区别。因此,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死亡态度是否纠结于个体的生命情感。庄子从天地自然的生生变化来审视死亡,对于妻子和自身的死也依然超脱,他的死亡哲学是一种理性的召唤与劝导
全文:本文将庄子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哲学,将屈原、陶渊明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美学,力图说明,哲学与美学的本质区别在于理性与情感的区别。因此,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死亡态度是否纠结于个体的生命情感。庄子从天地自然的生生变化来审视死亡,对于妻子和自身的死也依然超脱,他的死亡哲学是一种理性的召唤与劝导;屈原则以自杀的决绝行为来祭奠个体的人格理想,在决绝中又有各种痛苦、焦灼、挣扎、孤独、恐惧、哀伤、留恋等个体情感上的挣扎;陶渊明处在庄子与屈原之间,他在诗文中对于生死的描述,蕴含了十分深远的哲学思辨,但是又保留了真实生命的个体情感,他的死亡美学体现了一种更加成熟的死亡态度。中国古典对于死亡的探讨、表现,从先秦诸子到魏晋南北朝,从庄子、屈原到陶渊明,可说是从哲学到诗,再到哲学与诗结合的过渡,体现了"道——儒道——儒道佛"的渐变融合过程。
给陶渊明(外五首)
作者: 王彦山  来源:阳光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整个冬天,我都在 读你,在摇晃的火车厢 连接处,在奔丧的途中 天微曙,你的诗歌如光 照亮我们的一天,曾经 我们离得那么近,我居 共青城,你在星子 隔河相望就是你的故乡 现在,我们一次次在纸上 相逢,落地为兄弟 何必骨肉亲,来来 喝酒喝酒,唯有这杯中物 能载我们泛中流 短暂的晕眩后我们 话别,你回草屋
全文:整个冬天,我都在 读你,在摇晃的火车厢 连接处,在奔丧的途中 天微曙,你的诗歌如光 照亮我们的一天,曾经 我们离得那么近,我居 共青城,你在星子 隔河相望就是你的故乡 现在,我们一次次在纸上 相逢,落地为兄弟 何必骨肉亲,来来 喝酒喝酒,唯有这杯中物 能载我们泛中流 短暂的晕眩后我们 话别,你回草屋 我归寒庐,寒风中 我们多像两个没家的 孩子,方宅终将易主 薄田也不甚靠谱 月挂东窗,倦乌栖梧桐 有酒盈樽就是人间正道 浊醪中,你的胡子越长越长 你必将隐逸,晋安帝义熙二年 临行前,你说: 我醉欲眠,卿可去 给杜甫 深夜醒来,已是隆冬 秒针如铁,一格格沉入 黑夜,女儿如蚕 在梦里吐丝,我在如厕时 读你的诗,大雾苍茫 我仿佛看到你 仓惶地走在乾元元年 像一片叶子在空中 再也站不住,瑟瑟发抖 如此想来,一千两百多年
颜延之《陶征士诔并序》在陶渊明接受史上的地位
作者: 莫砺锋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接受史  《陶征士诔并序》  陶渊明  颜延之 
描述:被萧统选进《文选》的颜延之《陶征士诔并序》是有关陶渊明的最早文献,也是与陶渊明生前相识者叙述陶氏生平的唯一存世文献。颜延之是陶渊明的挚友,他对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和处世态度有深刻的理解,此诔情文并茂,意味深远。它不但生动地描述了陶渊明的生平,而且准确地揭示了陶渊明的人格特征,从而深刻地剖析了陶渊明在中华
全文:诗人名声永垂青史的陶渊明为何有几度出仕的经历?又如,王弘及檀道济同为江州的地方长官,陶渊明对他们的态度为何颇不相同?种种疑问,都能在其中找到相当确切的解说。在宋之际那个黑暗的时代,若不是文名震世的颜延之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