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王羲之与陶渊明:从《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说开去
-
作者:
朱聪敏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D刊 学术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生境界 王羲之 陶渊明 山水观念 创作目的
-
描述:王羲之与陶渊明同为东晋名士,同样胸怀锦绣,最终同样遁离官场,寄情自然,但他们的人生境界、山水观念和创作目的却有着很大的不同。王羲之与陶渊明虽然同样寄情山水,但一个爱悦自然,以之为"心灵驿站";一个融入自然,以之为"精神家园"。从创作目的来看,王羲之作《兰亭集序》"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要追求不朽
-
全文:王羲之与陶渊明同为东晋名士,同样胸怀锦绣,最终同样遁离官场,寄情自然,但他们的人生境界、山水观念和创作目的却有着很大的不同。王羲之与陶渊明虽然同样寄情山水,但一个爱悦自然,以之为"心灵驿站";一个融入自然,以之为"精神家园"。从创作目的来看,王羲之作《兰亭集序》"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要追求不朽,陶渊明"常著文章自娱"是美化生命,后者更能称得上诗意地生活。
-
陶渊明的小康生活
-
作者:
许莉莉 来源:幸福(悦读)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自然灾害 梁启超 贫下中农 园田居 赤贫 晚年 陶渊明 生活状况 小康生活 农民
-
描述:很多人一直以为,陶渊明辞官归隐以后,就成了贫下中农,有时揭不开锅,还要去讨饭。梁启超甚至说他“不过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实在穷得可怜”,“真是穷到彻骨,常常没有饭吃”。 其实,陶渊明的祖辈已仕宦三世,是浔阳的名门望族。陶渊明出生后,虽家道中落,但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陶家仍不失为有家产田业的
-
全文:很多人一直以为,陶渊明辞官归隐以后,就成了贫下中农,有时揭不开锅,还要去讨饭。梁启超甚至说他“不过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实在穷得可怜”,“真是穷到彻骨,常常没有饭吃”。 其实,陶渊明的祖辈已仕宦三世,是浔阳的名门望族。陶渊明出生后,虽家道中落,但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陶家仍不失为有家产田业的官宦门庭。归田后,诗人的居住地可考的就有上京闲居、园田居和南村等处;田庄别业则有西畴、南亩等处,远不止“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
陶渊明的“进”与“退”
-
作者:
彭科 来源: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从教近半年来,自认教学的"机智"一向是自己所欠缺的地方,对于课堂上发生的一些"小状况",往往处理得欠缺火候。学生是我的灵感之源,然而面对学生给我创造的种种"灵感",总是不能做到"游刃有余"四个字,有时甚至感到恐惧。在课堂中,合适该"进",何时该"退",的确是一门值得教师深思的学问。《归园田居》(其一
-
全文:从教近半年来,自认教学的"机智"一向是自己所欠缺的地方,对于课堂上发生的一些"小状况",往往处理得欠缺火候。学生是我的灵感之源,然而面对学生给我创造的种种"灵感",总是不能做到"游刃有余"四个字,有时甚至感到恐惧。在课堂中,合适该"进",何时该"退",的确是一门值得教师深思的学问。《归园田居》(其一),这首充满着陶式清新田园风格的小诗想必对任何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句"久在
-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隐士?--我所看到的陶渊明的隐逸
-
作者:
姚丹丹 来源:青年文学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桃花源记》 尘想 菊东 中有 《杂诗》 文人雅士 精神归宿 辞官 田居 个人性格
-
描述:他,仰面长吁"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成为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一个精神归宿。然而,纷繁混乱的时代及个人性格等因素,使得他终究不能如愿而选择辞官归隐。喜欢鲁迅先生对他的评价:"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掮客学者把他赞颂,予以真隐士的美誉,只是,陶渊明也不过是个凡人而
-
全文:他,仰面长吁"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成为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一个精神归宿。然而,纷繁混乱的时代及个人性格等因素,使得他终究不能如愿而选择辞官归隐。喜欢鲁迅先生对他的评价:"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掮客学者把他赞颂,予以真隐士的美誉,只是,陶渊明也不过是个凡人而已,有着凡人的喜怒哀乐。读他的诗作,我并未听到所谓的真隐士的自豪声,相反是一阵阵将内心缱绻的恋仕思绪隐藏于"采菊东篱,悠见南山"背后的哀叹。
-
君子无路:陶渊明的入世与出世
-
作者:
凌念懿 周荣 来源:皖西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入世出世 陶渊明 君子无路
-
描述:由于陶渊明研究中一直存在理想寄托多于学术理性的现象,因此还原陶渊明是当代学者的一个重要研究取向。陶渊明无论是入世还是出世,既是为实践其社会理想寻求路径的过程,也是对理想与体制冲突自觉的过程。从为社会理想积极投身体制中,到不愿同流危害社会而脱离体制,再到走到体制的对立面,表明专制体制下君子无路,而陶渊
-
全文:由于陶渊明研究中一直存在理想寄托多于学术理性的现象,因此还原陶渊明是当代学者的一个重要研究取向。陶渊明无论是入世还是出世,既是为实践其社会理想寻求路径的过程,也是对理想与体制冲突自觉的过程。从为社会理想积极投身体制中,到不愿同流危害社会而脱离体制,再到走到体制的对立面,表明专制体制下君子无路,而陶渊明也完成了社会变革者、隐逸诗人和思想家三重身份的转变。
-
陶渊明的菊花
-
作者:
沈昊 来源:创作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活 五斗米 阳光 空气 野菊花 充满 菊花 深秋 陶渊明 周敦颐
-
描述:一片怒放的菊花。它们的脚下是东至。曾经,有一位不朽的先人——陶渊明在此隐居。灿烂的阳光投向菊花那坚毅又不失绚丽的身影,也投向陶渊明那坚毅而不失绚丽的一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如是说。的确,那一朵朵菊花,娇艳得宛若天仙。琉璃一般,是繁多的色彩;绣球一般,是紧凑的花瓣;水晶一般,是明丽的光
-
全文:一片怒放的菊花。它们的脚下是东至。曾经,有一位不朽的先人——陶渊明在此隐居。灿烂的阳光投向菊花那坚毅又不失绚丽的身影,也投向陶渊明那坚毅而不失绚丽的一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如是说。的确,那一朵朵菊花,娇艳得宛若天仙。琉璃一般,是繁多的色彩;绣球一般,是紧凑的花瓣;水晶一般,是明丽的光泽;诗文一般,是清雅的魅力。"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唐寅如是说。
-
“四皓”、“南山”与陶渊明
-
作者:
刘翠 刘石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沈从文 陶诗 理解 终南山 饮酒 陶渊明 南山四皓 并行 文化符号 王国维
-
描述:文章讨论商山四皓和南山四皓二称在古代文献中流传和并行的情况,并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解释二称并行的原因;对四皓隐居地的具体所在及其真实性问题发表看法,指出四皓在相当程度上是被后人不断建构的一个文化符号;针对学术界的一些观点,着重辨析陶渊明名句幽然见南山与南山四皓的故事无涉,仍当以理解为实写和表现闲远之趣为
-
全文:;针对学术界的一些观点,着重辨析陶渊明名句幽然见南山与南山四皓的故事无涉,仍当以理解为实写和表现闲远之趣为是,并由此就如何全面、准确地把握陶诗以及其他古典文学作品提出己见。
-
陶渊明论
-
作者:
A·R·戴维斯 包涵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说法 陶渊明的作品 刘裕 颜延之 自我形象 儒家 官职 陶侃 陶渊明论 政治事件
-
描述:到了七世纪末已经分别有了四部陶渊明传,尽管这四部传记并非是毫无联系的.这些传记非常简单,根据较近的观点来看,这些传记中几乎没有什么精确和真实的材料,当然也就很难称得上是“传记”.它们原打算成为陶渊明一生的记录。但陶渊明在他所处的时代的政治历史中的作用事实上是微不足道的,这样一来,对这些传记的作者们来
-
全文:到了七世纪末已经分别有了四部陶渊明传,尽管这四部传记并非是毫无联系的.这些传记非常简单,根据较近的观点来看,这些传记中几乎没有什么精确和真实的材料,当然也就很难称得上是“传记”.它们原打算成为陶渊明一生的记录。但陶渊明在他所处的时代的政治历史中的作用事实上是微不足道的,这样一来,对这些传记的作者们来说他的一生便缺乏显著的材料;因为根据大家公认的对传记概念的理解,传记应当力求以政治事件为线索来写一个人。陶渊明主要是一位诗人和作家,关于他的一部文学
-
陶渊明文学作品中的玄学思想
-
作者:
张静 来源:时代文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道 名教 自然 言意之辨 真
-
描述:陶渊明思想之新与深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生态度,二是创作态度.陶渊明人生态度的总体特征是崇尚自然.在看待生命问题上.他委运大化,顺其自然.表现出超然无惧的清旷风度;在看待生活问题上,他贵身尚生,遗形取神,表现出应物而不累于物的处世风貌;在看待归耕问题上,他追求质性自然,保持个性舒展,表现出超
-
全文:生,遗形取神,表现出应物而不累于物的处世风貌;在看待归耕问题上,他追求质性自然,保持个性舒展,表现出超尘脱俗的人格情操;在看待精神问题上,他称心足意,归朴守真,反叛“诗言志”,表现出体同大化的名士风貌.
-
陶渊明文学作品中的玄学思想
-
作者:
张静 来源:时代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道 名教 自然 言意之辨 真
-
描述:陶渊明思想之新与深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生态度,二是创作态度。陶渊明人生态度的总体特征是崇尚自然。在看待生命问题上。他委运大化,顺其自然.表现出超然无惧的清旷风度;在看待生活问题上,他贵身尚生,遗形取神,表现出应物而不累于物的处世风貌;在看待归耕问题上,他追求质性自然,保持个性舒展,表现出超
-
全文:生,遗形取神,表现出应物而不累于物的处世风貌;在看待归耕问题上,他追求质性自然,保持个性舒展,表现出超尘脱俗的人格情操;在看待精神问题上,他称心足意,归朴守真,反叛"诗言志",表现出体同大化的名士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