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陶渊明诗文选注》商榷
-
作者:
徐新杰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诗文 时代背景 古籍出版 文学史 商榷 正确认识 思想内容 和陶诗 写作年代 艺术特色
-
描述: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上承屈原下启李杜的伟大诗人。他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正逐渐为人们所正确认识。国内外研究陶渊明著作及生平者大有人在,且已出了不少成果。以作品而言,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了王瑶编注的《陶渊明集》,1979年中华书局出了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唐满先同志的《陶渊明诗文选注》1981
-
全文: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上承屈原下启李杜的伟大诗人。他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正逐渐为人们所正确认识。国内外研究陶渊明著作及生平者大有人在,且已出了不少成果。以作品而言,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了王瑶编注的《陶渊明集》,1979年中华书局出了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唐满先同志的《陶渊明诗文选注》1981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选了陶诗五十五首、辞赋散文五篇,抉择是比较精的;除注释外,还有写作年代、时代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的说明,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本。但读过之后,觉得还有些地方值得商榷。
-
“以文为诗”不始于陶渊明:兼与高建新先生商榷
-
作者:
张明华 魏宏灿 来源: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玄言诗 古文运动 以文为诗
-
描述:唐代以来,诗的地位重于文,诗影响其他文体;宋代以后,文的地位重于诗,文影响诗。“以文为诗”产生于唐代诗与文的地位发生根本转变的背景之下,又是古文运动的副产品。“以文为诗”有其特定的内涵和时间限定。陶渊明的时代,似乎还谈不上“以文为诗”的问题。陶诗脱胎于玄言诗,但陶渊明摆脱了玄言诗过份“文化”的不足,
-
全文:唐代以来,诗的地位重于文,诗影响其他文体;宋代以后,文的地位重于诗,文影响诗。“以文为诗”产生于唐代诗与文的地位发生根本转变的背景之下,又是古文运动的副产品。“以文为诗”有其特定的内涵和时间限定。陶渊明的时代,似乎还谈不上“以文为诗”的问题。陶诗脱胎于玄言诗,但陶渊明摆脱了玄言诗过份“文化”的不足,力图恢复诗歌的诗意,他是“以诗为诗”而不是“以文为诗”。尽管其诗中具有一些散文的特点,也不宜称之为“以文为诗”。因为从玄言诗到陶诗,与韩愈等人从散文到诗的道路是根本相反的,前者是在排除“文”的特点,后者却是在引进。“以文为诗”始于陶渊明的说法,还有商量的余地。而对于陶诗所取得的高度成就,也不宜归结为所谓“以文为诗”的结果。
-
“以文为诗”不始于陶渊明:兼与高建新先生商榷
-
作者:
张明华 魏宏灿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诗歌创作 玄言诗 古文运动 “以文为诗” 高建新
-
描述:唐代以前,诗的地位重于文、诗影响其它文体;宋代以后,文的地位重于诗,文影响诗。“以文为诗”产生于唐代诗与文的地位发生根本转变的背景之下,又是古文运动的副产品。“以文为诗”有其特定的内涵和时间限定。陶渊明的时代,似乎还谈不上“以文为诗”的问题。陶诗脱胎于玄言诗,但他摆脱了玄言诗过分“文化”的不足,力图
-
全文:唐代以前,诗的地位重于文、诗影响其它文体;宋代以后,文的地位重于诗,文影响诗。“以文为诗”产生于唐代诗与文的地位发生根本转变的背景之下,又是古文运动的副产品。“以文为诗”有其特定的内涵和时间限定。陶渊明的时代,似乎还谈不上“以文为诗”的问题。陶诗脱胎于玄言诗,但他摆脱了玄言诗过分“文化”的不足,力图恢复诗歌的诗意,他是在“以诗为诗”而不是“以文为诗”。尽管其诗中尚残留一些散文的特点,也不宜称之为“以文为诗”。从玄言诗到陶诗与韩愈等人从散文到诗的道路是相反的,前者是在排除“文”的特点,后者却是在引进。“以文为诗”始于陶渊明的说法,还有商量的余地。而对于陶诗所取得的高度成就,也不宜归结为所谓“以文为诗”的结果。
-
“以文为诗”不始于陶渊明——兼与高建新先生商榷
-
作者:
张明华 魏宏灿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玄言诗 古文运动 以文为诗
-
描述:唐代以前 ,诗的地位重于文、诗影响其它文体 ;宋代以后 ,文的地位重于诗 ,文影响诗。“以文为诗”产生于唐代诗与文的地位发生根本转变的背景之下 ,又是古文运动的副产品。“以文为诗”有其特定的内涵和时间限定。陶渊明的时代 ,似乎还谈不上“以文为诗”的问题。陶诗脱胎于玄言诗 ,但他摆脱了玄言诗过分“文化
-
全文:唐代以前 ,诗的地位重于文、诗影响其它文体 ;宋代以后 ,文的地位重于诗 ,文影响诗。“以文为诗”产生于唐代诗与文的地位发生根本转变的背景之下 ,又是古文运动的副产品。“以文为诗”有其特定的内涵和时间限定。陶渊明的时代 ,似乎还谈不上“以文为诗”的问题。陶诗脱胎于玄言诗 ,但他摆脱了玄言诗过分“文化”的不足 ,力图恢复诗歌的诗意 ,他是在“以诗为诗”而不是“以文为诗”。尽管其诗中尚残留一些散文的特点 ,也不宜称之为“以文为诗”。从玄言诗到陶诗与韩愈等人从散文到诗的道路是相反的 ,前者是在排除“文”的特点 ,后者却是在引进。“以文为诗”始于陶渊明的说法 ,还有商量的余地。而对于陶诗所取得的高度成就 ,也不宜归结为所谓“以文为诗”的结果
-
陶渊明尊崇上帝吗
-
作者:
唐满先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陶诗汇评 东山草堂 《文艺报》 读山海经 读诗札记 晋恭帝 任真自得 己酉岁九月九日 哲理诗
-
描述:《文艺报》一九八二年第十一期发表了郭沫若同志作于一九七○年的《读诗札记四则》,其中第四则是评论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第十首《精卫衔微木》的。郭沫若同志认为,这首诗中的“形夭无千岁”校改为“刑天舞干戚”是不对的,因为陶渊明十分尊崇上帝,不可能为英勇反抗上帝的刑天唱颂歌。本文不准备讨论这句诗的校改问题,
-
全文:《文艺报》一九八二年第十一期发表了郭沫若同志作于一九七○年的《读诗札记四则》,其中第四则是评论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第十首《精卫衔微木》的。郭沫若同志认为,这首诗中的“形夭无千岁”校改为“刑天舞干戚
-
陶渊明尊崇上帝吗
-
作者:
唐满先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文艺报》一九八二年第十一期发表了郭沫若同志作于一九七○年的《读诗札记四则》,其中第四则是评论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第十首《精卫衔微木》的。郭沫若同志认为,这首诗中的“形夭无千岁”校改为“刑天舞干戚”是不对的,因为陶渊明十分尊崇上帝,不可能为英勇反抗上帝的刑天唱颂歌。本文不准备讨论这句诗的校改问题,
-
全文:《文艺报》一九八二年第十一期发表了郭沫若同志作于一九七○年的《读诗札记四则》,其中第四则是评论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第十首《精卫衔微木》的。郭沫若同志认为,这首诗中的“形夭无千岁”校改为“刑天舞干戚
-
陶渊明尊崇上帝吗
-
作者:
唐满先 来源: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山海经 刑天 精卫 宇宙观 校改 尊崇 评论 陶渊明 上帝 郭沫若
-
描述:《文艺报》一九八二年第十一期发表了郭沫若同志作于一九七○年的《读诗札记四则》,其中第四则是评论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第十首《精卫衔微木》的。郭沫若同志认为,这首诗中的“形夭无千岁”校改为“刑天舞干戚”是不对的,因为陶渊明十分尊崇上帝,不可能为英勇反抗上帝的刑天唱颂歌。本文不准备讨论这句诗的校改问题,
-
全文:《文艺报》一九八二年第十一期发表了郭沫若同志作于一九七○年的《读诗札记四则》,其中第四则是评论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第十首《精卫衔微木》的。郭沫若同志认为,这首诗中的“形夭无千岁”校改为“刑天舞干戚
-
陶渊明的“南山”
-
作者:
何虹 来源:陕西教育(教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语言 陶诗 白描手法 陶渊明诗歌 具体物 象征意义 运用 南山四皓 托物言志 君子
-
描述:陶渊明诗歌的语言平淡,是脱尽脂粉,淡而现成,体现为白描手法的运用以及遣词时不设色,乍看如清水一杯,不觉其美,及至细品,愈觉其味。陶诗在描摹造像时常用比喻、象征,托物言志,将自己的情感、理解倾注到风花雪月、山水草木等具体物象之上,使它们一个个从自身确定的本来意义之中挣脱出来,像人
-
全文:陶渊明诗歌的语言平淡,是脱尽脂粉,淡而现成,体现为白描手法的运用以及遣词时不设色,乍看如清水一杯,不觉其美,及至细品,愈觉其味。陶诗在描摹造像时常用比喻、象征,托物言志,将自己的情感、理解倾注到风花雪月、山水草木等具体物象之上,使它们一个个从自身确定的本来意义之中挣脱出来,像人
-
我看陶渊明
-
作者:
林荣雄 来源:百家作文指导:初中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情怀 自我安慰 陶渊明
-
描述:陶渊明,一介书生,一个毫无用处的、充其量是用诗歌歌唱渴望的书生,一个内心充满着恋家情怀而不能纵横四海的懦夫。他不想顶天立地,甘于游山玩水于天地之间,执迷不悟的他甚至说出“乐夫天命复奚疑”这样的话
-
全文:陶渊明,一介书生,一个毫无用处的、充其量是用诗歌歌唱渴望的书生,一个内心充满着恋家情怀而不能纵横四海的懦夫。他不想顶天立地,甘于游山玩水于天地之间,执迷不悟的他甚至说出“乐夫天命复奚疑”这样的话
-
浅谈陶渊明诗歌中的菊花意象
-
作者:
孙钦慧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菊花 隐居 陶渊明
-
描述:陶渊明出身于破落的仕宦家庭,自小接受儒家和道家思潮的影响,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不同的志趣。他远离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其诗中反复出现的菊花意象,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共同寄托着诗人的淡泊情怀,留下了永远的心灵感动。
-
全文:陶渊明出身于破落的仕宦家庭,自小接受儒家和道家思潮的影响,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不同的志趣。他远离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其诗中反复出现的菊花意象,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共同寄托着诗人的淡泊情怀,留下了永远的心灵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