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南北朝陶渊明接受史研究
作者: 李娜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接受史  陶渊明  接受美学  南北朝 
描述:陶渊明接受研究历来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镇,同时也是中国美学研究的重镇。纵观陶渊明接受史研究,每个朝代都有各自的接受特点,历史上曾出现唐—宋—清三个高潮,80年代后,接受理论的传播和运用,给陶学研究带来新的契机,陶诗的价值和意义还在不断地被发掘和评定。然而,作为陶渊明接受开端的南北朝时期,受到的关注
全文:陶渊明接受研究历来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镇,同时也是中国美学研究的重镇。纵观陶渊明接受史研究,每个朝代都有各自的接受特点,历史上曾出现唐—宋—清三个高潮,80年代后,接受理论的传播和运用,给陶学研究带来新的契机,陶诗的价值和意义还在不断地被发掘和评定。然而,作为陶渊明接受开端的南北朝时期,受到的关注却并不多,从整体上对这一时期的陶诗接受研究比较少,重视不够。本文即针对这一现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从接受美学角度对南北朝时期陶渊明接受情况做进一步的考察。第一章,主要对刘宋时期的颜延之《陶徵士诔并序》和鲍照《学陶彭泽体诗——奉和王义兴》进行研究,分析各自接受的特点及原因,并整合归纳出刘宋时期的接受特点。第二章,以齐代的沈约《宋书·隐逸传》和江淹《陶徵君田居》为研究对象,分别探讨了二人是如何对陶渊明进行体认和解读的,进而概括出齐代陶渊明接受的情况。第三章,以梁代的钟嵘《诗品》、萧统《文选》以及陈代的徐陵、张正见、江总等士人的拟陶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他们各自对陶渊明接受的特点,从而进一步归纳梁陈时代对陶渊明接受的规律。第四章,以北朝阳休之《陶集序录》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他提出的陶诗“放逸之致”以及语言“奇绝异”特点的观念。以点带面,进而解读北朝时期陶渊明接受的整体概况。第五章,通过前面南北朝各个时期的个案研究,从整体上观照南北朝陶渊明接受的状况,总结南北朝陶渊明(主要是陶诗)接受的特点、规律,并进一步阐述南北朝陶渊明接受史研究对后代产生的影响。
《诗经》与陶渊明诗中“南山”意象之考证
作者: 晏资坤  来源:科教文汇(下旬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南山  陶渊明  诗经 
描述:像许许多多其他的词一样,由于神话传说、文学作品等因素的作用,"南山"一词还具有丰富的文化附加义,即在理性意义之外,它还具有重要的联想意义。
全文:像许许多多其他的词一样,由于神话传说、文学作品等因素的作用,"南山"一词还具有丰富的文化附加义,即在理性意义之外,它还具有重要的联想意义。
《诗经》与陶渊明诗中“南山”意象之考证
作者: 晏资坤  来源:科教文汇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南山  陶渊明  诗经 
描述:像许许多多其他的词一样,由于神话传说、文学作品等因素的作用,“南山”一词还具有丰富的文化附加义,即在理性意义之外,它还具有重要的联想意义。
全文:像许许多多其他的词一样,由于神话传说、文学作品等因素的作用,“南山”一词还具有丰富的文化附加义,即在理性意义之外,它还具有重要的联想意义。
南山:永恒之象:读陶渊明诗《饮酒·结庐在人境》
作者: 杨合林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南山  明诗  蒙娜丽莎  饮酒  神韵 
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似一幅画,画中人那从容自得、悠然而远的神韵,犹如蒙娜丽莎的微笑散发着无尽的魅力,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对此感叹、沉思并发问。其魅力究竟何在?这得从全诗说
全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似一幅画,画中人那从容自得、悠然而远的神韵,犹如蒙娜丽莎的微笑散发着无尽的魅力,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对此感叹、沉思并发问。其魅力究竟何在?这得从全诗说
论陶渊明美学思想对江南古典园林的影响
作者: 杨俊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江南古典园林  陶渊明  自然  审美心境  人本精神  平淡达观 
描述:结合陶渊明田园诗歌的内容与气质,围绕着崇尚自然、平淡达观、抱朴含真,分析了陶渊明诗歌中所体现的美学思想。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陶渊明美学思想对江南古典园林宁静自然、典雅清新、质朴素雅、意境深远的风格的影响。结合具体实例,指明江南古典园林中多处直接以其诗文作为园名或景点题名,并指出陶渊明美学思想为文人园林
全文:结合陶渊明田园诗歌的内容与气质,围绕着崇尚自然、平淡达观、抱朴含真,分析了陶渊明诗歌中所体现的美学思想。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陶渊明美学思想对江南古典园林宁静自然、典雅清新、质朴素雅、意境深远的风格的影响。结合具体实例,指明江南古典园林中多处直接以其诗文作为园名或景点题名,并指出陶渊明美学思想为文人园林树立了成功的理想范式,对造园者或园主人的审美心境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进而为江南古典园林注入了一种人本精神。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东晋诗人陶渊明
作者: 刘俊昌  来源:初中生辅导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南山  大司马  书法家  东晋  陶渊明  山水田园  文风  中原文化  住宅  曾祖父 
描述:东晋时,随着中原文化的大量渐,江南一带文风鼎盛,大书法家王羲之、大画家顾恺之、大诗人陶渊明相继横空出世。陶渊明,名潜、字渊明。生于公元365年。他生在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一个风景秀丽的山村,因
全文:东晋时,随着中原文化的大量渐,江南一带文风鼎盛,大书法家王羲之、大画家顾恺之、大诗人陶渊明相继横空出世。陶渊明,名潜、字渊明。生于公元365年。他生在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一个风景秀丽的山村,因
魏晋南朝的“溪族”与陶渊明的族属问题
作者: 吕春盛  来源:台湾师大历史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魏晋南朝  陶渊明  溪族  族群关系  陶侃 
描述:東晉南朝史籍有零星關於溪族的記載,向來並不被留意。自從周一良、陳寅恪對此族加以考證,並認為東晉名將陶侃、大詩人陶淵明出於漢族之後,學界關於溪族的研究紛紛而出。儘管如此,由於史料殘闕,關於溪族的族群內涵,至今仍模糊不清。 一般認定有關溪族的幾項特色,仔細思索並不能把所謂的溪族描繪清楚。倒是由漢族即所謂
全文:東晉南朝史籍有零星關於溪族的記載,向來並不被留意。自從周一良、陳寅恪對此族加以考證,並認為東晉名將陶侃、大詩人陶淵明出於漢族之後,學界關於溪族的研究紛紛而出。儘管如此,由於史料殘闕,關於溪族的族群內涵,至今仍模糊不清。 一般認定有關溪族的幾項特色,仔細思索並不能把所謂的溪族描繪清楚。倒是由漢族即所謂五溪蠻的說法加以追蹤,發現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蠻,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含糊的概念,其內涵包括許多非漢族的不同族類,蠻只是對當時長江流域各非漢族群的泛稱,五溪蠻則是對五溪地區各非漢族群的泛稱。因此,所謂的漢族,未必是一個概念明確的特定族群,而只能把溪族理解為當時非漢族群“蠻”的一部分。 依據史料,陶侃曾被當時人罵為“溪狗”,陶侃身上應當保有某些異族的色彩,而不被“中華人士”視為同類。但陶侃並非遠離漢族社會聚族而居,而是已漸融入漢族社會。陶侃出身或與溪族有關,但其建功立業多憑個人才華,未見有漢族勢力之奧援。 陶氏家族到陶侃的曾孫陶淵明時代,幾乎已經不見任何異族色彩了。依據血綠,可以說陶淵明出自南方漢族,但當時漢人不以異族視之,陶淵明內必深處雖潛藏著自我族群的意識,但對外並不承認自己是溪族。至此,可以說溪族出身的陶淵明已漢化融入漢族社會了。
陶渊明及其诗歌在南宋理学家中的接受研究
作者: 李华  来源:广西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接受群体  陶渊明  理学家  南宋时期  诗歌地位 
描述:陶渊明及其诗歌在南宋理学家中的接受研究
全文:
魏晋南北朝菊文化与菊文学创作——兼论陶渊明的菊文化情怀
作者: 唐旭东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南北朝  魏晋 
描述:菊是魏晋南北朝文人的挚爱,众多文人留下了大量关于菊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丰富多彩的菊文化观念,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文化特征,是诗酒风流的时代性社会思潮在文学中的生动反映。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爱菊并在文学创作中真切表现菊文化情怀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就涉菊作品的数量和表现社会现实的深度与广度而
全文:菊是魏晋南北朝文人的挚爱,众多文人留下了大量关于菊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丰富多彩的菊文化观念,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文化特征,是诗酒风流的时代性社会思潮在文学中的生动反映。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爱菊并在文学创作中真切表现菊文化情怀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就涉菊作品的数量和表现社会现实的深度与广度而言,陶渊明的菊文学创作在魏晋南北朝士人中表现并非突出,但却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诗高高地树立起了他作为一个时代象征的菊隐士形象,菊花成为其人格的象征。
从虚字的用弃看东晋南朝五言诗风的转变:以陶渊明、谢灵运为中心的个案探讨
作者: 许勇  来源: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谢灵运  五言诗  陶渊明  虚字 
描述:虚字在诗歌中的运用,特别是在近体诗中的运用,受到诗人与评论家的关注。而虚字在五言诗运用之初,受到关注较少。陶渊明、谢灵运为东晋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们处于五言诗风的转变时期。从两位诗人在虚字用法上的不同态度,可以讨论两者五言诗的区别,并以小窥大,看待东晋南朝之际五言诗风的转变问题。
全文:虚字在诗歌中的运用,特别是在近体诗中的运用,受到诗人与评论家的关注。而虚字在五言诗运用之初,受到关注较少。陶渊明、谢灵运为东晋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们处于五言诗风的转变时期。从两位诗人在虚字用法上的不同态度,可以讨论两者五言诗的区别,并以小窥大,看待东晋南朝之际五言诗风的转变问题。
上页 1 2 3 ... 5 6 7 ... 56 57 58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