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0图]大家小书 陶渊明批评
作者: 萧望卿  来源:北京:北京出版社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陶渊明批评》由萧望卿所著,本著分为四个部分:朱自清序、陶渊明的历史影像、陶渊明四言诗论、陶渊明五言诗论。语言流利华美。朱自清序强调陶渊明诗歌来自日常生活、语言平白的亲切特质;历史影像主要勾勒六朝以来历代文人对陶渊明的认知;四言诗论,则从四言、五言的风格比较角度指出,四言束缚了陶渊明的性情,算不得成
全文:以来历代文人对陶渊明的认知;四言诗论,则从四言、五言的风格比较角度指出,四言束缚了陶渊明的性情,算不得成功;五言诗论,则详述陶渊明的独特创造和一的风格。附录部分收入作者赏析陶渊明《停云》《时运》《答庞参军》三篇,全面呈现了作者对陶渊明细微体贴的理解。
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节选)
作者: 蒋勋  来源:中学生阅读(高中版·读写)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学  作家  秦氏  情感  节选  陶渊明  说文学  诗经  民间  渡河 
描述:蒋勋,台湾著名画家、作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对于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蒋勋有着专业的研究,加之文笔清丽流畅,析理深入浅出,近年来出版的著作很受读者欢迎。《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是作者讲述中国文学之美系列中的一本。在书中,作者仔细梳理古代文学的发展脉胳,并结合《上邪》《
全文:〉到陶渊明》是作者讲述中国文学之美系列中的一本。在书中,作者仔细梳理古代文学的发展脉胳,并结合《上邪》《陌上桑》《桃花源记》等名篇,带领大家发现传统文化的美感,其观点,其语言,都能让人感觉耳目一。本期节选出部分文字,介绍给大家。
意象图式视角下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解读
作者: 罗一丽 覃修桂  来源:四川外国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园田居》  隐喻  认知语言学  意象图式  意象 
描述: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意象图式理论强调,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常用身体经验形成的形象、生动的内心图像来理解各种事物。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考察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剖析这组诗所蕴含的意象、意象图式及其隐喻,揭示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内心感受,从而帮助读者对这组诗中隐含的
全文:》,剖析这组诗所蕴含的意象、意象图式及其隐喻,揭示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内心感受,从而帮助读者对这组诗中隐含的隐喻及诗人的内心情感有更深层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为古典诗词的研究和赏析提供的视角。
文学经典化问题的新探索——《隐逸诗人的历史影像——陶渊明经典化研究》读札
作者: 邓新华 刘传清  来源: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媒体文化  陶诗  文化传播  陶渊明诗歌  陶彭泽  诗歌意象  隐逸诗  山水田园诗  经典问题  经典化 
描述:文学经典问题是近三十年来全球学术界讨论热烈的一个重要话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的文学经典理论主要面临着两大"挑战"。其一,文学经典本身面临被"解构"的危机。事实上,那些早已被传统认可的经典,在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面前,都会遇到挑战。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潮中,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言文学顷刻被打倒;
全文: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面前,都会遇到挑战。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潮中,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言文学顷刻被打倒;"文革"期间,古今中外一切文学经典都被当成"毒草"而遭到横扫。而在当下,视觉文化、媒体文化与消费文化完全占据了文化传播的中心,文学
陶渊明的社会理想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 饶艳  来源:青年文学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和谐社会  社会理想 
描述:陶渊明社会理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桃花源诗并记》中,在作品中诗人用简洁优美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和乐富足所在。这个理想社会是诗人立足现实,反思当时的社会制度的结果,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但它旨在与当时的黑暗现实形成
全文:的结果,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但它旨在与当时的黑暗现实形成对照,成为时人的精神避难所。同时这种美好和谐的社会理想对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理智上的疏离与情感上的亲近——陶渊明诗歌中的自我形象
作者: 高庆  来源: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负面的言说  陶渊明  复杂性  自我形象 
描述:陶渊明一直留给大家简单淳朴的农民和隐士形象,近来却常被阐释为陶渊明形象存在"外在表面"与"真正隐蔽的天性"的双重性差距。但所有陶潜形象的感知我们只能从他留给我们的文本及相关的文本中获得,而其形象的复杂性并不是从文本结构之外揣测获得,而是文本本身就有直接真挚的表达。他的诗歌不仅仅塑造了一个单纯的农夫和
全文:的复杂性并不是从文本结构之外揣测获得,而是文本本身就有直接真挚的表达。他的诗歌不仅仅塑造了一个单纯的农夫和隐士,也真实地揭露了他渴望知音的孤独、对死亡命运的悲叹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儒家精神等等,他理智上疏离尘世,情感上却又时常亲近。陶渊明常通过负面的言说方式来表达他的诗性感受。
陶渊明《饮酒(五)》及三篇英译文主位结构对比分析
作者: 韩艳辉  来源:西南交通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位结构  《饮酒》(五)  古诗英译 
描述:韩礼德建构系统功能语法的目的之一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分析框架。其中主位结构理论已经成为语篇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被广泛用于同一或不同类型的语篇研究中。近几年来也有不少国外和国内学者将其运用于翻译领域的研究,例如用来探讨古诗英译,小说英译的问题。本文拟从语篇功能中的主位结构方面入手,分析陶渊明的五言绝句
全文:韩礼德建构系统功能语法的目的之一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分析框架。其中主位结构理论已经成为语篇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被广泛用于同一或不同类型的语篇研究中。近几年来也有不少国外和国内学者将其运用于翻译领域的研究,例如用来探讨古诗英译,小说英译的问题。本文拟从语篇功能中的主位结构方面入手,分析陶渊明的五言绝句《饮酒》(五)及其三个英译本。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对论文作了总体介绍,包括提出论文的目标和目的,以及对所选语料的相关阐释,并且介绍了几位国内外学者将系统功能语法运用于翻译研究问题的成果;第二章是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中的主位结构的概述,侧重主位述位的划分和主位类型:第三章逐句分析《饮酒》(五)及其三个英译本中的主位结构,研究重点是三个译文中不同的主位选择,并尝试评价其效果;第四章是对本文的总结。我们希望,通过本文对《饮酒》(五)及其英译文的语篇功能分析能给翻译研究带来启示,帮助我们重新审视翻译研究特别是诗歌翻译中的一些难题,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来检验主位结构在诗歌翻译分析中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
无食的春蚕:陶渊明《拟古》其九对曹植人生命运的叙写
作者: 范子烨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互文性  《拟古》其九  鱼山  曹植  陶渊明  春蚕 
描述:陶渊明《拟古》其九是以著明诗人曹植为主人公的代拟体,是以曹植作品为底文的模拟之作。这首诗的独特叙述视角所呈现出的不仅仅是主人公眼中的外部世界,而且是主人公内在的心灵世界。《拟古》其九是诗人对诗人的解读,是诗人对诗人的发现,是诗人对诗人的刻画,是诗人对诗人的揭示,是遥想中的遥想,是追忆中的追忆。这首诗
全文:的解读,是诗人对诗人的发现,是诗人对诗人的刻画,是诗人对诗人的揭示,是遥想中的遥想,是追忆中的追忆。这首诗充分表现了曹植的生存漂泊与心灵漂泊。这是一代诗神的精神诉求,是寻求真理的痛苦呻吟;这是屈原内审式
潇洒的庄严与幽默的崇高——论陶渊明的“《止酒》体”及其思想意旨
作者: 范子烨  来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古辞  幽默  陶渊明  崇高  《止酒》  《江南》 
描述:在中国诗史上,陶渊明的《止酒》诗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诗体风貌,那就是每句诗都含有一个"止"字。对于这种诗体形式以及这首诗的题旨,前人见仁见智,颇多争议。通过掘发《止酒》诗在诗史上的特殊意义以及融会多元思想于一炉的深隐寄托,展示其似浅实深、由浅入深、浅深兼赅、浅深相照的艺术特质,揭示其历史原貌。《止酒》诗
全文:诗酒风流的精神空间,由此后代诗人形成了以止酒为高、以止酒为雅的代代不绝的"止酒情结",而这也成为一种胸怀洒脱的人格象征。美是生命,酒神的舞蹈乃是生命的欢歌。美是凝视自己镜中身影的永恒,陶渊明的饮酒是永恒,陶渊明的止酒是明镜。
与陶渊明相关并称的批评学意义
作者: 李永雅  来源:暨南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并称  陶杜  语义网络  陶渊明  陶谢 
描述:在古代文论中,“文人并称”是指仅保留对象的姓氏,以简略形式同时称谓两名或以上的文人,并经历一定的意义积累过程,长期沿用的现象。并称现象衍生的一系列并称词汇,是古代批评术语中的非常规成员,具有一定的解释学意义。围绕某个诗人形成的并称词汇,据其语义关系,组成了一张辐射形的网络,这张语义网络能反映该诗人的
全文:在古代文论中,“文人并称”是指仅保留对象的姓氏,以简略形式同时称谓两名或以上的文人,并经历一定的意义积累过程,长期沿用的现象。并称现象衍生的一系列并称词汇,是古代批评术语中的非常规成员,具有一定的解释学意义。围绕某个诗人形成的并称词汇,据其语义关系,组成了一张辐射形的网络,这张语义网络能反映该诗人的接受情况,可置于批评学与语言学视野中考察。陶渊明是我国年代久远、地位重要的大诗人,围绕他所形成的并称词汇数量多,意义复杂,具有研究价值。与陶渊明相关并称的批评学意义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对陶渊明接受史的研究具有直接借鉴意义。其次,并称成立时的理据反映了中国古代诗学批评的审美特征。据此划分,与陶渊明相关的并称最突出的形态有:对举式、强调两者在文化内涵上的互补性的并称,如陶谢、明清之前的陶杜;以家族相似为划分依据、学陶风气为内驱力的陶家数并称群。两种形态的并称反映了古代诗学批评的对比意识、互补意识、风格意识与实用(诗歌教习)意识。置于诗学史中可发现,受不同时期的诗学批评的主导审美意识影响,并称的产生方式和普及程度均有不同。最后,并称之间的相互对话,不但反映以上三种意识在批评学中相互作用的情况,还提供了语义生成的可能空间。并称至今仍然隐含着产生新意的可能性,就像它背后的古老的中国文学批评语言一样。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