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庄子与陶渊明自然观之比较——兼论王国维对陶诗的误读
-
作者:
李春娟 来源:学习与实践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以物观物 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 自然观 以我观物
-
描述:在自然观上,庄子“以物观物”,其境界是“无我之境”,陶渊明“以我观物”,其境界是“有我之境”,虽然庄子与陶渊明常因共同的亲和自然的态度而往往被人并提,但两人在自然观上仍存在巨大差异。王国维的观物理
-
全文:在自然观上,庄子“以物观物”,其境界是“无我之境”,陶渊明“以我观物”,其境界是“有我之境”,虽然庄子与陶渊明常因共同的亲和自然的态度而往往被人并提,但两人在自然观上仍存在巨大差异。王国维的观物理
-
千古隐逸一诗人——试论陶渊明归隐的主要原因
-
作者:
张韵 来源: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载欣载奔 丘山 云飞风起 陶诗 士不遇赋 桃花源诗 隐逸诗 汉魏六朝诗选 北窗下 与山巨源绝交书
-
描述:千古隐逸一诗人——试论陶渊明归隐的主要原因
-
千古隐逸一诗人——试论陶渊明归隐的主要原因
-
作者:
张韵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政治 园林 厌恶 辛弃疾 陶诗 中国文学史 天性 饮酒 陶渊明 主要方面
-
描述:千古隐逸一诗人——试论陶渊明归隐的主要原因
-
金代诗人与诗学视野中的陶渊明
-
作者:
张秋爽 来源:吉林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金代诗歌 陶渊明 接受
-
描述:陶渊明(365?-427)谢世后,其人其诗成了文学史上长久不衰的话题。至北宋,陶渊明成为文人理想人格和诗歌美学的双重典范。金代诗歌一百二十年的发展中陶渊明的身影亦随处可见;金末,随着文学创作高峰的到来,陶渊明的接受也在赵秉文、王若虚和元好问的手中得到全面深化。金代文学在对汉文化的融合与排拒的涵化中前
-
全文:陶渊明(365?-427)谢世后,其人其诗成了文学史上长久不衰的话题。至北宋,陶渊明成为文人理想人格和诗歌美学的双重典范。金代诗歌一百二十年的发展中陶渊明的身影亦随处可见;金末,随着文学创作高峰的到来,陶渊明的接受也在赵秉文、王若虚和元好问的手中得到全面深化。金代文学在对汉文化的融合与排拒的涵化中前行,对陶渊明的接受一方面体现出接受史上的共性成果,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文化建构和时代背景下的接受心理的自身特点。
-
陶渊明诗中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
作者:
吴巍巍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主客二分 天人合一 语言天成 陶渊明
-
描述:本文从意与境的交融及语言的自然天成两个方面对陶渊明诗中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进行了阐述,认为正是这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使陶诗在中国艺术园林中散发出永久的艺术魅力。
-
全文:本文从意与境的交融及语言的自然天成两个方面对陶渊明诗中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进行了阐述,认为正是这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使陶诗在中国艺术园林中散发出永久的艺术魅力。
-
钟嵘称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辨——兼述陶渊明诗接受史上的一个问题
-
作者:
胡大雷 来源:许昌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隐逸诗 田园诗 钟嵘
-
描述:萧统认定陶渊明的隐士身份,亦认定其作品的隐逸内容;但其编撰《文选》却不把陶渊明诗作入“招隐类”、“反招隐类”,《艺文类聚》亦是如此。原因在于传统上隐逸诗作的品格是写山林,而陶渊明诗作则写自己在农村田园的生活,南北朝唐宋人编撰总集入陶渊明诗作于“田家”、“田园”类。钟嵘称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未被
-
全文:萧统认定陶渊明的隐士身份,亦认定其作品的隐逸内容;但其编撰《文选》却不把陶渊明诗作入“招隐类”、“反招隐类”,《艺文类聚》亦是如此。原因在于传统上隐逸诗作的品格是写山林,而陶渊明诗作则写自己在农村田园的生活,南北朝唐宋人编撰总集入陶渊明诗作于“田家”、“田园”类。钟嵘称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未被人们认可。
-
从著名隐士到第一流诗人——从接受美学角度解读陶渊明诗歌之接受
-
作者:
孙友林 来源:南方论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诗歌 禅 期待视野 接受美学
-
描述:关于陶渊明诗歌,不少人都注意到了其接受过程的奇特性,并有一些文章探讨其原因,所得结论虽不无道理,但却不能令人信服。本文结合接受美字的“期待视野”理论,从禅与诗关系的角度探讨陶渊明诗歌的接受史,以便给出合理解释。
-
全文:关于陶渊明诗歌,不少人都注意到了其接受过程的奇特性,并有一些文章探讨其原因,所得结论虽不无道理,但却不能令人信服。本文结合接受美字的“期待视野”理论,从禅与诗关系的角度探讨陶渊明诗歌的接受史,以便给出合理解释。
-
略论唐宋词中的陶渊明意象
-
作者:
殷春华 来源:苏州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辛弃疾 唐宋词 陶渊明意象 苏轼 陶渊明之风
-
描述:陶渊明意象在唐宋词中从开始引入到成熟运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本文旨在从纵向角度对唐宋词中的陶渊明意象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析,从而考察陶渊明意象在唐宋词中的演进历程及其对词体意境所产生的拓宽与提升作用。全文共分八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是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概括总结,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本文的写作目的
-
全文:陶渊明意象在唐宋词中从开始引入到成熟运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本文旨在从纵向角度对唐宋词中的陶渊明意象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析,从而考察陶渊明意象在唐宋词中的演进历程及其对词体意境所产生的拓宽与提升作用。全文共分八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是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概括总结,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本文的写作目的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深入剖析唐宋词中陶渊明意象所包含的三大主要思想内涵,即风流自适的闲雅情韵、寄身山林的隐逸情志和坚持真我的高洁人格。下文紧扣这三大主要思想内涵在词中的展现状况来论述陶渊明意象在唐宋词中的运用情况。 第二章概括分析陶渊明意象在唐五代词中的萌芽状态,并从词体自身的发展状况、词人的创作心态及当时词坛上的主流词风这三个角度论述陶渊明意象在唐五代词中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三章论述苏轼对陶渊明意象入词渠道的拓宽以及苏门词人对陶渊明意象之隐逸思想内涵的发扬。随着词坛中陶渊明意象的不断涌现与成熟,“陶渊明之风”即陶渊明意象的三大主要思想内涵不再是诗文领域中的专利,它们开始被更多词人引入词中并逐步在词坛弥漫开来。 第四章论述“陶渊明之风”在南宋词坛的弥漫情况。主要有两大内容:其一,陶渊明意象之隐逸思想内涵在南宋词坛得到进一步的发扬,不仅有更多成熟的陶渊明意象被用来反映隐逸情志,而且它们所反映的隐逸思想内涵中包含着更为丰富与更具现实意义的思想情感;其二,陶渊明意象之闲雅情韵在南宋词坛中得到广泛的展现,这不仅表现在成熟陶渊明意象的增多上,还表现在退隐之心或出世之情等思想情感的融入丰富了陶渊明意象之闲雅情韵的内涵。 第五章通过辛弃疾的“停云情味”对陶渊明意象之高洁人格意蕴在词坛中的展现进行论证,以此呈现出陶渊明意象之高洁人格意蕴在辛弃疾词中的突出体现以及陶渊
-
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田园诗比较研究
-
作者:
徐瑞祥 来源: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回归自然 华兹华斯 陶渊明 田园诗 诗境
-
描述:华兹华斯(1770-1850)和陶渊明(365-472)是中英诗坛上杰出的田园诗人。华兹华斯被雪莱称为“讴歌自然的诗人”,他选择远离城市的田园生活作为诗歌创作的题材,极力赞美自然的伟大,主张人类应回归自然,以恢复人类的自然本性,拯救人类的心灵。华兹华斯是英国文学史上继弥尔顿和莎士比亚之后最为重要的诗
-
全文:华兹华斯(1770-1850)和陶渊明(365-472)是中英诗坛上杰出的田园诗人。华兹华斯被雪莱称为“讴歌自然的诗人”,他选择远离城市的田园生活作为诗歌创作的题材,极力赞美自然的伟大,主张人类应回归自然,以恢复人类的自然本性,拯救人类的心灵。华兹华斯是英国文学史上继弥尔顿和莎士比亚之后最为重要的诗人。陶渊明,开创中国田园诗歌一派。他质性自然,由于厌倦东晋腐败喧嚣的官场而退居田园。并在坚持躬耕的实践中深化了对人生之道的认识。他倾心歌颂田园生活,在回归自然中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的平静。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田园诗人。虽然华兹华斯和陶渊明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与国度,彼此之间也无影响,但他们的田园诗歌却有着相通之处。两位诗人的田园诗作如同一座桥梁沟通了东西方文学的交流。本文试从两位田园诗人的“回归田园之路”、“诗歌创作题材”和“诗歌创作语言”三方面探讨华兹华斯和陶渊明诗歌的相通之处,并试从两位诗人的“田园诗歌意境营造”、“独特的自然观”和“蕴含在田园诗中的精神追求”三个层面上分析两位诗人诗歌的相异之处。本文通过对华兹华斯和陶渊明的田园诗歌的初步分析比较,不仅要探寻两位诗人的创作思想的异同,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
-
从《饮酒》(其五)诗看陶渊明诗言、象、意巧妙结合的境界
-
作者:
冉芳 来源: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言 象 淡泊闲逸 陶渊明 自然 意
-
描述:文章试揭示陶渊明田园诗“言”“象”“意”精巧的境界结构关系,着重分析了其《饮酒》组诗中很具有代表性的《饮酒》(其五)一诗,以示作者在其诗中往往通过巧妙地运用简练朴素的语言与看似不经意的几个意象组合,准确的传达了作者所认同的人生哲理、丰富而深广的自然意趣。在诗中,显现出主客体相互关照、浑然合一的化境。
-
全文:文章试揭示陶渊明田园诗“言”“象”“意”精巧的境界结构关系,着重分析了其《饮酒》组诗中很具有代表性的《饮酒》(其五)一诗,以示作者在其诗中往往通过巧妙地运用简练朴素的语言与看似不经意的几个意象组合,准确的传达了作者所认同的人生哲理、丰富而深广的自然意趣。在诗中,显现出主客体相互关照、浑然合一的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