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两位“诗意的栖居”者——陶渊明和梭罗比较研究
作者: 李雁劫  来源: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活中  自然界  瓦尔登湖  生活方式  梭罗  陶渊明  十九世纪  田园诗  哲学思想  人与自然 
描述:美国十九世纪超验主义的实践者梭罗(1817~1862),在家乡附近的瓦尔登湖畔过了两年又两个月高群索居的生活。他身体力行了他的哲学思想,并在散文作品《瓦尔登湖》中记录了简单质朴又充实的生活。作品中表现出人与自然的思索具有生态学意义方面的前瞻性。作为作家,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主要的自然阐释
全文:现出人与自然的思索具有生态学意义方面的前瞻性。作为作家,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主要的自然阐释者。目前,人类由于过度支配自然而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过度奢摩的物欲让人失去了心灵的自由,陷入被异化的尴尬境地,梭罗的思想再次彰显了其研究和实践的价值。
儒释道文化光环之下的隐逸诗人——陶渊明思想研究
作者: 王灵均  来源:安徽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道家  宗教思想  佛教  道教  陶渊明  玄学  儒家 
描述:本文是对陶渊明思想的专题研究,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陶渊明生平和时代思潮。通过分析陶渊明的家庭环境,教育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和魏晋玄学对他的深远影响。他的归隐是经过再三
全文:本文是对陶渊明思想的专题研究,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陶渊明生平和时代思潮。通过分析陶渊明的家庭环境,教育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和魏晋玄学对他的深远影响。他的归隐是经过再三
文史殊途——从梁启超、陈寅恪的陶渊明论谈起
作者: 戴燕  来源:中华文史论丛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陈寅恪  梁启超  陶渊明 
描述:本文尝试通过对梁启超与陈寅恪的有关陶渊明论述的梳理,说明在现代的文学史研究中,有些研究结论的差异乃至于学术争鸣,实际上是由于研究者的关怀所在以及他们接受的学术训练不同造成的。梁启超的由文入史和陈寅恪的由史入文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学术路径。
全文:本文尝试通过对梁启超与陈寅恪的有关陶渊明论述的梳理,说明在现代的文学史研究中,有些研究结论的差异乃至于学术争鸣,实际上是由于研究者的关怀所在以及他们接受的学术训练不同造成的。梁启超的由文入史和陈寅恪的由史入文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学术路径。
我们的休闲和陶渊明完全不同了
作者: 张贺敏  来源:深圳商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文化广场  休闲文化  文化产品  研究中心  文化沙龙  生活方式  陶渊明  休闲产业  特区文化  休闲活动 
描述:话题:文化与休闲——以中心书城为例主办: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协办:深圳尚书吧时间:2007年2月9日下午地点:深圳尚书吧主持人:胡洪侠(《深圳商报》编委、“文化广场”主编)参加者:尹昌龙(市文化局副局长)陈新亮(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野秋(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产业研究室主
全文:话题:文化与休闲——以中心书城为例主办: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协办:深圳尚书吧时间:2007年2月9日下午地点:深圳尚书吧主持人:胡洪侠(《深圳商报》编委、“文化广场”主编)参加者:尹昌龙(市文化局副局长)陈新亮(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野秋(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产业研究室主
陶渊明纪念馆所藏陶集叙录
作者: 吴国富 刘晓祥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集  馆藏版本介绍  陶渊明纪念馆 
描述:本文从版本的角度,对九江县陶渊明纪念馆珍藏的二十多种陶渊明诗文集作了介绍,将它们分列为十三种版本,并对它们的学术价值略作说明,旨在为研究陶集版本及文献者提供一些研究资料。
全文:本文从版本的角度,对九江县陶渊明纪念馆珍藏的二十多种陶渊明诗文集作了介绍,将它们分列为十三种版本,并对它们的学术价值略作说明,旨在为研究陶集版本及文献者提供一些研究资料。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评高文先生的《和谐与回归——陶渊明精神家园体系研究
作者: 范进军  来源: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山水  人格魅力  家园  和谐  回归  精神  古典诗词 
描述:我在讲授《中国古典诗词修养》选修课时,曾用一首七绝来概括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山水方滋庄老退,渊明高格颂田园。左思风力刘琨壮,鲍照悲歌一脉连。所谓“渊明高格”,即是指开创我国田园诗派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他的诗不仅给玄言诗盛行的魏晋诗坛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更为重要的是,诗人以自己不愿同浊世同流合污
全文:”和人格魅力上的高格,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像陶渊明这样的著名大诗人,自唐代以来,人们研究的著作可谓不知有多少。今人要想再有所突破,其难度可想而知,然而,高文先生却独辟蹊径,借鉴时下
柏拉图的“理想国”与陶渊明的“桃花源”比较研究
作者: 黄佳慧  来源:云梦学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桃花源  柏拉图  陶渊明  乌托邦  理想国 
描述: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其政治理想的体现,它向世人描绘了一个带有乌托邦色彩和阶级痕迹的未来理想社会。而中国诗人陶渊明在他的《桃花源诗并记》中也向世人勾勒了心中的桃花源。这个带有东方色彩的理想国是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自由平等,自食其力,幸福安乐的社会。但是这个桃花源是虚幻的,不能实现的乌托邦。东西方的理
全文: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其政治理想的体现,它向世人描绘了一个带有乌托邦色彩和阶级痕迹的未来理想社会。而中国诗人陶渊明在他的《桃花源诗并记》中也向世人勾勒了心中的桃花源。这个带有东方色彩的理想国是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自由平等,自食其力,幸福安乐的社会。但是这个桃花源是虚幻的,不能实现的乌托邦。东西方的理想国由于文化、民族传统、地域,甚至是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诸多差异。却也有着相似之处。该论文从作者的个人背景、所处的时代特征、前人思想的熏陶、写作目的、作者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的特点、写作的体裁与风格,以及作者思想的局限性等几个方面对这两部著作进行比较分析。
2006年全国报刊陶渊明研究论文索引
作者: 周浪 张驰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诗文  论文索引  哲学社会科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  职业技术学院  陶渊明诗歌  华兹华斯  山水田园诗  教育学院学报  陶渊明研究 
描述:1、略论林语堂的翻译观-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英译为例陶/龚爱华、任芳//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一期2、陶渊明对家族风范的承续/李剑锋//九江学院学报一期3、陶渊明《饮酒》诗系年考辨/孔德明//九江学院学报一期
全文:1、略论林语堂的翻译观-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英译为例陶/龚爱华、任芳//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一期2、陶渊明对家族风范的承续/李剑锋//九江学院学报一期3、陶渊明《饮酒》诗系年考辨/孔德明//九江学院学报一期
陶渊明文化形象研究
作者: 吕菊  来源:复旦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偶像崇拜  舟船与渔夫  生活态度  身份  文化形象  面容  社交  演变    北窗高卧  居所    自我神化  桃花源  异域  陶渊明  性格  思想  争论  读者 
描述:本文主要分了五个部分来展开论述,分别是陶渊明形象的建构基础、建构过程、建构层面、建构力量及其留下的文化印迹。第一部分陶渊明形象的建构基础,主要是陶渊明的基本真实和自我神化。前者从形貌、居所与社交三方面的情况来进行考察。从最直观的美术作品中看到的陶渊明形象,就已经经过了民族心理、文化理想的包装和美化。
全文:本文主要分了五个部分来展开论述,分别是陶渊明形象的建构基础、建构过程、建构层面、建构力量及其留下的文化印迹。第一部分陶渊明形象的建构基础,主要是陶渊明的基本真实和自我神化。前者从形貌、居所与社交三方面的情况来进行考察。从最直观的美术作品中看到的陶渊明形象,就已经经过了民族心理、文化理想的包装和美化。背、侧画法表明对陶渊明精神气质的更深入关注和面容五官在此情况下的悄然退避。陶渊明与玫瑰花的另类搭配则表明其形象在流传过程中渗入的其它文化因素和固有形象的变形。陶渊明的居所是自然化的形态,他充满爱意的语气和诗意化的描绘以及方位词语在环境描绘中的普遍使用表明“吾庐”是他对自我和人生进行透彻的思考和再三确认之后自觉选择的象征物,陶渊明是个自我的诗人。他对居所的称呼则体现了中国人的家园与农耕文明和自然的关系。社交关系方面从赠答诗切入,从他的赠答诗的数量比例和创作时间、答诗与赠诗的比例、称呼的方式说明陶渊明归隐后仍被认为是文人群体中的成员,而他也没有拒绝参与这种社交活动,但处于被动地位,他希望通过正式的职务称呼拉开与赠答者的距离,同时不显眼地强调自身的隐士身份。赠答诗也是他塑造自我形象、渴望知音、寻求理解的途径。陶...
巴赫金诗学视野中的陶渊明诗歌英译:复调的翻译现实
作者: 蔡华  来源:苏州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歌  翻译  陶渊明  英语  文学研究  诗学 
描述:齐梁起,陶渊明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受到关注,后经唐宋时杜甫提携、苏轼推崇,誉满学界,从此陶诗文经典地位少有异议。经典作品往往具有跨时空的可读性和超时空的意义指向。明清时,陶渊明及其诗文研究兼及研究研究全面展开。1898年,陶诗德语译本问世,自此,陶诗吸引着众多译者为... >> 详细
全文:齐梁起,陶渊明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受到关注,后经唐宋时杜甫提携、苏轼推崇,誉满学界,从此陶诗文经典地位少有异议。经典作品往往具有跨时空的可读性和超时空的意义指向。明清时,陶渊明及其诗文研究兼及研究研究全面展开。1898年,陶诗德语译本问世,自此,陶诗吸引着众多译者为... >> 详细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