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宋元文人陶渊明情结的文化审视
作者: 高文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宋元文人  特质  隐逸风尚  陶渊明情结  文化审视 
描述:历代无数文人与陶渊明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形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陶渊明情结”。中国文学发展到宋代注重理性思辩与沉静意蕴相杂糅的雅文学范式,再到元代演变为雅俗合流,俗文化逐步占据主流地位的俗文化格局,其形成均与宋元文人的陶渊明情结存在莫相分离的关系。 宋元文人产生了较之唐代文人更为普遍的隐逸风尚及陶渊
全文:历代无数文人与陶渊明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形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陶渊明情结”。中国文学发展到宋代注重理性思辩与沉静意蕴相杂糅的雅文学范式,再到元代演变为雅俗合流,俗文化逐步占据主流地位的俗文化格局,其形成均与宋元文人的陶渊明情结存在莫相分离的关系。 宋元文人产生了较之唐代文人更为普遍的隐逸风尚及陶渊明情结,反映出宋元文化的多面视角,以宋代诗人林逋与元杂剧作家马致远为代表。宋代诗人林逋一生崇陶,不仅没有步入仕途,而且还以此自我标榜。其“陶渊明情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清逸幽雅生活中的隐逸高趣;孤高傲世情怀中的狷介乐道;山水自适心境中的闲适幽深。在历代众多的诗人中,林逋是崇陶效陶最为用心且最为彻底付诸于行动的。 相比之下,元代文人马致远的隐逸与东晋诗人陶渊明真正归于冲淡平和的隐逸并非完全相同。马致远在特殊的社会氛围中把隐逸文化精神发展到极至,构成元代文人“后陶渊明情结”的重要内涵,表现为在对污渎现实的参破与觉醒中,其人生观念与审美意绪的极力张扬,主体人格与生命意识的狂飙突进,不甘与无奈之中的游戏人生,代表着元代俗文学锐意创新的审美倾向。 宋代诗人苏轼与元代诗人刘因的和陶诗蕴涵着特殊的文学意义和美学意义,但同是和陶,两者却各具不同特质。
[0图]中国诗词经典 插图本 陶渊明 中国诗词经典 插图本
作者: 杨义  来源:长沙:岳麓书社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陶渊明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凡是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人,都读过他的《桃花源记》,有人或许还能吟得出他的一两句诗,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类,讲得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渊明的诗歌冲谈平和,他的散文与辞赋也独具一种朴素自然的情致。陶渊明的诗文化代表着一种文化,代表着温润清逸的自然
全文:的诗歌冲谈平和,他的散文与辞赋也独具一种朴素自然的情致。陶渊明的诗文化代表着一种文化,代表着温润清逸的自然、田野、在历代燥热的或刻板的主流文化之旁,给人们的心灵带来几分舒适和自由。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陶渊明田园诗歌的不同英译本
作者: 薛慧  来源: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期待视野  陶渊明田园诗歌  翻译策略  不定点  接受美学 
描述:魏晋风骨一直是中国文人所关心的主题,而陶渊明则是代表人物,为田园诗歌创作做出了卓越贡献。目前关于陶渊明诗歌的研究不少,但大多集中于文学探究,从中可以看出对其诗歌翻译还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和研究。如何把这种以诗歌形式所传达的文化有效地传递给外国读者一直是翻译界探寻的问题。接受美学因其研究对象和范围的交叉
全文:理论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自己对于翻译方法的建议。(1)要重视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又不能过分夸大读者作用,不能够否定传统翻译标准。(2)期待视野个人差异性给翻译带来了发挥的想象空间,鼓励译者
阐释学视角下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研究
作者: 陈明贵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视阈融合  阐释学  诗歌翻译 
描述:多年以来,国内外翻译界都注重将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将译文与原文在形式,内容和艺术风格等方面是否对等作为衡量译文好坏的标准。作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歌翻译研究也遵循了传统翻译研究的思路,致力于追求诗歌译文和原文在音,形,意等方面的对等。此外,传统诗歌翻译研究对于诗歌是否可译,诗歌(尤指古典诗
全文:多年以来,国内外翻译界都注重将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将译文与原文在形式,内容和艺术风格等方面是否对等作为衡量译文好坏的标准。作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歌翻译研究也遵循了传统翻译研究的思路,致力于追求诗歌译文和原文在音,形,意等方面的对等。此外,传统诗歌翻译研究对于诗歌是否可译,诗歌(尤指古典诗歌)应该被译成自由诗体还是格律诗体等问题争执不休,至今也未达成共识。一方面,传统的诗歌翻译研究由于过于注重翻译技巧的选择和使用,而且所订立的诗歌翻译标准大多停留在经验主义的层面,忽视了对历史因素和译者的主观因素的考量,因此其科学性受到很多质疑。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未能从更完整的语境下对翻译过程进行探讨,传统的作者/文本中心翻译研究方法对翻译过程中很多语言之外的现象无法提供合理的解释,阻碍了翻译学科的良性发展。现代阐释学由于其对历史性、译者主体性和读者的接受等问题的关注,为翻译研究,尤其是诗歌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强调了译者在诗歌翻译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深化了对翻译研究本质的认识. 作为中国古代诗人中的一位杰出代表,陶渊明以其清新、淳朴的诗风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倾倒了无数读者,在我国乃至世界诗坛上均享有崇高的声誉。陶渊明的诗文先后被译成日语,朝鲜语,俄语,法语,德语,英语等多种语言,本文通过借鉴西方阐释学的若干理论来分析陶渊明诗歌的三个英译本,分别是阿瑟•韦利的译本(1918),方重的译本(1984)和王榕培的译本(2000)。在简要追溯西方阐释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即“神学阐释学”、“方法论阐释学”和“本体论阐释学”之后,本文详细探讨了阐释学的“效果历史”、“偏见”、和“视阈融合”等核心概念。该理论强调了理解的普遍性,历史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拓展诗歌翻译研究范围,更好促进不同国度间的文化交流。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首先介绍传统翻译研究,尤其是传统诗歌翻译研究的不足,接着引出阐释学,对其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并阐明了诗歌翻译与阐释学的关系。第二章应用阐释学的相关理论,对陶渊明诗歌的三个译本进行比读研究。首先是对陶渊明的三个译本及其译者进行介绍,然后应用阐释学的“效果历史”和“偏见”核心概念对译文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对阐释学的“视阈融合”这个核心概念对陶渊明诗歌的三个译本进行分析研究。其中将“视阈融合”分为两种:即作者和译者的“视阈融合”和译者和读者的“视阈融合”,最后对如何达到最佳的视阈融合进行了探讨总结.第四章为结论部分,评介了三个译本的得失,指出国内译者应更多关注读者的接受,以翻译出更受读者欢迎的中国诗歌作品。
学习《归去来兮辞》 领悟陶渊明隐士情怀
作者: 马华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风格独特  田园生活  隐逸诗人  艺术形象性  陶渊明  诗歌创作  脱离现实  玄言诗  理过其辞  隐士情怀 
描述:东晋时期,士族清谈玄理之风盛行,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这种文学在内容上是“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严重脱离现实。在艺术上则“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失去了艺术形象性和生动性。直到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的出现,才给文坛带来了富于现实内容、风格独特的诗歌创作,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他的诗文充满
全文:东晋时期,士族清谈玄理之风盛行,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这种文学在内容上是“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严重脱离现实。在艺术上则“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失去了艺术形象性和生动性。直到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的出现,才给文坛带来了富于现实内容、风格独特的诗歌创作,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他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率真、淳厚善良的隐士风范和对简朴生活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构筑了一个精神的家园。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他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时就去世了。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度过少年时代,“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陶渊明29岁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
陶渊明诗歌典型意象研究
作者: 任江维  来源:西北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歌  典型意象  陶渊明 
描述:意象是诗歌的基本要素。古典诗歌辉煌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要归结到意象的塑造,特别是典型意象。陶渊明是古典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诗人,历代研究陶渊明的成果非常丰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对陶渊明诗歌意象的研究趋向热烈。但是,总体看来,对于陶诗意象研究缺乏系统,特别是对陶诗典型意象研究不够充分。仕途上的五入
全文:意象是诗歌的基本要素。古典诗歌辉煌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要归结到意象的塑造,特别是典型意象。陶渊明是古典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诗人,历代研究陶渊明的成果非常丰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对陶渊明诗歌意象的研究趋向热烈。但是,总体看来,对于陶诗意象研究缺乏系统,特别是对陶诗典型意象研究不够充分。仕途上的五入五出,儒玄双修,长期的亲和自然隐逸生活,这样复杂的身世阅历,为陶渊明创作诗歌提供了诸多素材。这些素材经过艺术的想象、加工、锤炼,进入诗歌,成为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审美意象。阅读诗歌,读者就能感觉到扑面而来的陶渊明气息。这就要归结于陶渊明诗歌中的典型意象的成功塑造。理解陶渊明和他的诗歌,关键在于对诗歌中呈现的典型意象的分析研究,关键在于对典型意象象征内涵的研究。本文选择了桑、鸟、酒、菊、妻儿五个典型意象,通过反复吟咏,细致体味,统计陶渊明五个典型意象的出现频度,梳理这些意象在漫长的古典诗歌长河中的流变脉络,比较这些意象与其他诗歌中意象的不同,总结得出陶渊明诗歌典型意象的五个方面的特点,即继承既定意象内涵、创新原有象征意义、艺术性地运用意象、主体与意象的空前亲和、意象寄予的丰富蕴藉等。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评高文先生的《和谐与回归——陶渊明精神家园体系研究》
作者: 范进军  来源: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山水  人格魅力  家园  和谐  回归  精神  古典诗词 
描述:我在讲授《中国古典诗词修养》选修课时,曾用一首七绝来概括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山水方滋庄老退,渊明高格颂田园。左思风力刘琨壮,鲍照悲歌一脉连。所谓“渊明高格”,即是指开创我国田园诗派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他的诗不仅给玄言诗盛行的魏晋诗坛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更为重要的是,诗人以自己不愿同浊世同流合污
全文:我在讲授《中国古典诗词修养》选修课时,曾用一首七绝来概括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山水方滋庄老退,渊明高格颂田园。左思风力刘琨壮,鲍照悲歌一脉连。所谓“渊明高格”,即是指开创我国田园诗派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他的诗不仅给玄言诗盛行的魏晋诗坛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更为重要的是,诗人以自己不愿同浊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为历代一切有理想的知识分子树立了洁身自好的榜样。正因为陶渊明诗作艺术上的“高格”和人格魅力上的高格,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像陶渊明这样的著名大诗人,自唐代以来,人们研究的著作可谓不知有多少。今人要想再有所突破,其难度可想而知,然而,高文先生却独辟蹊径,借鉴时下文艺美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和方法,通过构建陶诗“精神家园”的生存空间,来扫描当代人生价值取向的轨迹,追求生存境界和人本的和谐意识,为陶诗的研究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可以说高文先生的《和谐与回归——陶渊明精神家园体系研究》一书,以自觉的学术意识,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一方面用静态的、共时的方法研究中国文学史上持续升温的陶渊明现象,另一方面则把陶渊明精神家园与后代诗人及诗歌的关系紧密结合起来,从思想史和接受史的角度,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分析考察,对中国封建士大夫崇陶、研陶、拟陶、效陶、和陶的文化现象进行挖掘剖析,对他们挥之不去的“陶渊明情结”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爬梳与解构、探论与评判。
归园田居 其二
作者: 陶渊明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诗文作品
描述:‍‍‍‍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地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全文:‍‍‍‍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地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独立高洁人格的精神归属与香草美人传统的文学认同:论陶渊明对屈原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 程丽芳  来源:北方论丛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继承创新  陶渊明  屈原 
描述:目前,研究者对陶渊明与《诗经》的关系论述颇多,而对于陶渊明与屈原及《楚辞》的关系则涉及较少。事实上,陶渊明与屈原的文学创作存在着明显的渊源与承传关系。坎坷的身世经历与孤独的情感体验,人生理想与政治抱负的相同追求,怀才不遇的社会现实,这些共同的经历使得陶渊明对屈原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与认同,并且有意识地
全文:目前,研究者对陶渊明与《诗经》的关系论述颇多,而对于陶渊明与屈原及《楚辞》的关系则涉及较少。事实上,陶渊明与屈原的文学创作存在着明显的渊源与承传关系。坎坷的身世经历与孤独的情感体验,人生理想与政治抱负的相同追求,怀才不遇的社会现实,这些共同的经历使得陶渊明对屈原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与认同,并且有意识地学习、借鉴屈原诗歌的浪漫风格和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在此基础上,又能够发展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作者: 陶渊明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诗文作品
描述: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歇,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呤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全文: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歇,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呤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上页 1 2 3 ... 58 59 60 ... 69 70 71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