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799)
报纸(86)
学位论文(73)
图书(19)
会议论文(10)
新闻(3)
按栏目分组
学术研究 (901)
人物生平 (86)
缅怀纪念 (3)
按年份分组
2017(13)
2016(60)
2015(75)
2014(69)
2013(56)
2012(81)
2011(59)
2010(63)
2009(52)
2008(72)
2006(26)
2004(36)
2003(26)
2002(21)
2001(19)
2000(21)
1999(10)
1998(15)
1997(14)
1996(18)
1994(11)
1993(9)
1992(8)
1990(10)
1987(7)
1986(6)
1985(12)
1983(8)
1977(2)
按来源分组
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
九江师专学报(14)
名作欣赏(9)
古典文学知识(8)
文史知识(5)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4)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3)
名作欣赏(中旬刊)(3)
中国文学研究(3)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3)
长城(3)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3)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中文自学指导(2)
中国中古文学研究——中国中古(汉—唐)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哈尔滨学院学报(1)
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中国文体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文学遗产》论坛(1)
中州学刊(1)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环球人文地理(1)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1)
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汉学研究(1)
蒲峪学刊(1)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
相关搜索词
从诗文看陶渊明与酒
作者: 陈龙  来源: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文    陶渊明  人生 
描述:陶渊明大半辈子以酒为友,只要有酒,"无夕不饮"。他以酒言志,以酒排忧,以酒取乐,在飘飘然的沉醉中创造出人类理想的桃花源。他好酒的社会原因是避祸与文人互相影响,个人原因是遗传与兴趣。
全文:陶渊明大半辈子以酒为友,只要有酒,"无夕不饮"。他以酒言志,以酒排忧,以酒取乐,在飘飘然的沉醉中创造出人类理想的桃花源。他好酒的社会原因是避祸与文人互相影响,个人原因是遗传与兴趣。
陶渊明诗文的美学意蕴及当代意义
作者: 杨小旭  来源:西北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美学意蕴  审美风格  陶渊明  田园诗 
描述:对陶渊明的研究和接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且至今仍有许多人对他充满兴趣。对陶渊明诗文的审美意蕴的探究,为本文的目标。 审美意蕴也较含混,经过翻阅大量资料,最终将框架定为人格(人性)审美、田园审美和社会审美。这三个方面基本可概括他诗文中所蕴涵的审美观。由于他的至情至性和绝俗超越皆十分感人,
全文:对陶渊明的研究和接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且至今仍有许多人对他充满兴趣。对陶渊明诗文的审美意蕴的探究,为本文的目标。 审美意蕴也较含混,经过翻阅大量资料,最终将框架定为人格(人性)审美、田园审美和社会审美。这三个方面基本可概括他诗文中所蕴涵的审美观。由于他的至情至性和绝俗超越皆十分感人,涉及方面较多,所以人格(人性)审美的论述篇幅较长,这也是理解陶氏审美风格的基础;应该说重点在田园审美的探究,从自然审美的起源、发展到陶氏对田园审美的发现,从田园诗的审美特点、形态特征到创造方式皆有论及;至于社会审美,历来争议不多,故只做简略陈述。 陶渊明是一个用全部生命热情写作的人,一个真诚的人。那些浸透着他灵魂影子的诗文,蕴涵着独特的审美价值。人格结构的剖析是构建其审美大厦的基石,历来颇有争议,主要还是其宗儒宗道之辩。这方面历史上一直争论不休,近代亦有名人多有阐述:如陈寅恪认为他“外儒而内道”,而朱光潜则称他“儒家的倾向大”。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结构中,大概儒道都有一些,只是偏重各异,如李白,道家成分多;而杜甫,儒家倾向大。但陶渊明则不然,争论双方各执一词,很难说服对方。儒道表面看来相左,实际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正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道互补在陶渊明身上表现尤其明显:不为物累,逍遥田园,确有仙风道骨;尊亲重友,刚正不阿,彰显的却是儒者之韵。建立在其儒道互补基础上的人格审美,亦表现出同样的特点。他既有对带有道家审美色彩的羲皇上人的欣赏,也对儒家审美色彩很浓的颜回、荣启期的赞美。 再说陶氏自然审美观中的田园审美。他的自然审美观固然有传统的“比德”成分,但他对中国古典诗歌自然审美观最大的贡献,则在对田园审美的发现,这不但扩大了自然审美的视野,丰富了诗歌的题材,而且创造出美学领域新的审美品类:冲淡美。诗歌中表现农村题材的作品古已有之,如《豳风七月》,但那是民歌,诗中对农村生活并未进行审美观照。文人以审美的眼光写田园风光,当始于渊明。他对虚静的审美,对和悦润畅景色的偏爱,无不体现着思想中儒道互补: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崇尚虚无,反对雕饰;而儒家的“吾与点也”的理想,对润畅优美景色的偏爱,也使渊明吟出了“我爱其静”的诗句,“静”,是他观照自然时又一审美发现。正因为虚静的心态,才使渊明能发现田园所蕴涵的独特之美,而田园诗的典型意象“采菊东篱”式的闲适飘逸,亦成为东方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在对田园进行审美观照的过程中,陶渊明以“直寻"的方式(即文中所谓创作的随机性),使他的诗佳句天成,叮咚成韵,成为难以模拟的“这一个”;其田园诗的审美形态则属于“优美”,那和谐的人格、和谐的情志,使他能以心灵去捕捉对象精神之优美,使自己的创造臻于物我泯一的境界。总之,其田园审美的独特创造性,使陶渊明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独步千古的人物。 至于他的社会审美观,应以《桃花源诗并记》为最典型的体现。这里所展现的淳朴和谐的社会审美,没有压迫和战乱,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桃源仙境,深受道家美学的影响,有浓郁的小国寡民色彩,折射出乱世之中普通百姓的痛苦及他们适彼乐土的愿望。当然,儒家社会审美的影子在桃花源里也未完全隐去,那长幼有序、和谐安详的人际关系,厚道淳朴的民风,不也是儒家的理想吗?其社会审美的和谐淳朴集中显现的桃花源,在丧真的晋末社会里虽只是一种空想,但仍有其积极意义,桃花源也以其美的意境而沉淀到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深层。 对陶渊明诗文审美从人格(人性)审美、田园审美和社会审美三方面的简析,试图构建一个较完整的框架,为未来陶氏美学体系的建立,添一砖半瓦。对当代意义的分析,则出于学以致用的目的,乃有感于当代急速变幻的世界罩一些人精神家园的缺失而提出的,意在帮助他们建立和谐完善的人格结构,学会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能够享受生活、,热爱生命,进而建构一个自在而洒脱的心灵世界。
南朝时期陶渊明的升格运——南朝时期陶渊明接受史的研究
作者: 沈有珠  来源: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德  升格文运  隐逸诗人  诗格  独超众类  隐士  人格 
描述:陶渊明,在其生前,仅以隐士著称,不以文学显达。在他死后的一百年时间里,南朝宋、梁人对陶渊明的认识、评价经历了一个“三级跳”的文学升格运动:从“隐士”到“隐逸诗人”再到“独超众类”、“莫之与京”,为唐宋以后的陶渊明研究不仅留下了大量宝贵资料,并且定下了基调,这是陶渊明接受史的开端,唐宋以后的陶渊明研究
全文:陶渊明,在其生前,仅以隐士著称,不以文学显达。在他死后的一百年时间里,南朝宋、梁人对陶渊明的认识、评价经历了一个“三级跳”的文学升格运动:从“隐士”到“隐逸诗人”再到“独超众类”、“莫之与京”,为唐宋以后的陶渊明研究不仅留下了大量宝贵资料,并且定下了基调,这是陶渊明接受史的开端,唐宋以后的陶渊明研究并未超出其藩篱。
陶渊明的"真意"
作者: 李美歌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文  陶渊明  人格  真意 
描述:东晋诗人陶渊明作为中国田园山水诗的鼻祖,后世多赞颂其诗文精神的醇美真意.综观陶渊明的诗文及其入仕、出仕乃至归隐的过程,贯穿其中的都是这浓浓的"真意".本文从《饮酒》(其五)的"真意"入手,从而阐发"真意"不仅是陶渊明诗文的灵魂,而且是他人生的圭臬这一见解.
全文:东晋诗人陶渊明作为中国田园山水诗的鼻祖,后世多赞颂其诗文精神的醇美真意.综观陶渊明的诗文及其入仕、出仕乃至归隐的过程,贯穿其中的都是这浓浓的"真意".本文从《饮酒》(其五)的"真意"入手,从而阐发"真意"不仅是陶渊明诗文的灵魂,而且是他人生的圭臬这一见解.
陶渊明与他的“农耕诗”
作者: 刘党桦 李金明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  诗文  语文课本  农耕  《饮酒》  陶渊明  苏教版 
描述: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选用了陶渊明的三篇(首)诗文:《归园田居》、《饮酒》(之五)、《桃花源记》。这三篇(首)诗文都表现了陶渊明归园农耕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陶渊明的人淡如菊、味浓如酒、气傲似松、志廉似竹的品格。
全文: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选用了陶渊明的三篇(首)诗文:《归园田居》、《饮酒》(之五)、《桃花源记》。这三篇(首)诗文都表现了陶渊明归园农耕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陶渊明的人淡如菊、味浓如酒、气傲似松、志廉似竹的品格。
文史殊途——从梁启超、陈寅恪的陶渊明论谈起
作者: 戴燕  来源:中华文史论丛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陈寅恪  梁启超  陶渊明 
描述:本文尝试通过对梁启超与陈寅恪的有关陶渊明论述的梳理,说明在现代的文学史研究中,有些研究结论的差异乃至于学术争鸣,实际上是由于研究者的关怀所在以及他们接受的学术训练不同造成的。梁启超的由入史和陈寅恪的由史入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学术路径。
全文:本文尝试通过对梁启超与陈寅恪的有关陶渊明论述的梳理,说明在现代的文学史研究中,有些研究结论的差异乃至于学术争鸣,实际上是由于研究者的关怀所在以及他们接受的学术训练不同造成的。梁启超的由入史和陈寅恪的由史入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学术路径。
归隐之路与不隐之心——浅析陶渊明的隐逸心态
作者: 刘卫莉  来源: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隐  陶渊明  隐逸心态 
描述:陶渊明并不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隐逸诗人。陶渊明在隐逸身形的背后,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陶渊明的隐逸是其从政到从的转志。本文通过分析陶渊明的隐逸特征及诗文内容,来探讨其隐逸心态的实质。
全文:陶渊明并不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隐逸诗人。陶渊明在隐逸身形的背后,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陶渊明的隐逸是其从政到从的转志。本文通过分析陶渊明的隐逸特征及诗文内容,来探讨其隐逸心态的实质。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中国隐逸田园诗人始祖陶渊明
作者: 胡普信  来源:中国酒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人  中国  文学家 
描述:陶渊明(公元365-427),字渊明或元亮,名潜。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学潮流。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其它还有一些辞赋、韵文、散文。他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名士风范和对生
全文:陶渊明(公元365-427),字渊明或元亮,名潜。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学潮流。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
论陶渊明诗文中的生命观
作者: 周进珍  来源:安康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文  生命观  陶渊明 
描述:陶渊明的诗文自梁昭明太子萧统以来便备受推崇,或赞美他诗文中表现出的高尚节操,或激赏他诗文的独特风格。其实,从生命美学的视角看,陶渊明诗文中的生命观亦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即体验真实生命,守护精神家园;追求和谐生命,维护生态家园;尊重自然生命,坦然面对死亡。
全文:陶渊明的诗文自梁昭明太子萧统以来便备受推崇,或赞美他诗文中表现出的高尚节操,或激赏他诗文的独特风格。其实,从生命美学的视角看,陶渊明诗文中的生命观亦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即体验真实生命,守护精神家园;追求和谐生命,维护生态家园;尊重自然生命,坦然面对死亡。
巴赫金诗学视野中的陶渊明诗歌英译:复调的翻译现实
作者: 蔡华  来源:苏州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歌  翻译  陶渊明  英语  文学研究  诗学 
描述:齐梁起,陶渊明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受到关注,后经唐宋时杜甫提携、苏轼推崇,誉满学界,从此陶诗文经典地位少有异议。经典作品往往具有跨时空的可读性和超时空的意义指向。明清时,陶渊明及其诗文研究兼及研究的研究全面展开。1898年,陶诗德语译本问世,自此,陶诗吸引着众多译者为... >> 详细
全文:齐梁起,陶渊明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受到关注,后经唐宋时杜甫提携、苏轼推崇,誉满学界,从此陶诗文经典地位少有异议。经典作品往往具有跨时空的可读性和超时空的意义指向。明清时,陶渊明及其诗文研究兼及研究的研究全面展开。1898年,陶诗德语译本问世,自此,陶诗吸引着众多译者为... >> 详细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