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读〈山海经〉》诗浅论
作者: 李阳春  来源:川东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都广之野  神话传说  西王母  现实性  浪漫主义色彩  太阳神  陶渊明  诗歌创作  《山海经》  轮回报应 
描述:伟大诗人陶渊明他生活在一个险恶动乱的时代,又是玄学、佛教、老庄非常活跃的时代。而且,他的故乡江州浔阳又是“道教、佛教、经、玄学各种思潮互相矛盾斗争的典型地区。”陶渊明不可能不受其影响,所以,他说点什么“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话,有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趣,那不是不可理解的。如抓住
全文:的顾虑。其实,陶渊明归居田园后的处世态度是积极的严肃的,他是在新的人生旅途上积极奋进,表现出不屈和坚强的可贵精神。靖节先生说过:“我闻为善,庆自己蹈。彼何偏,而不斯报!”这是他为“闻喜则乐”而早逝
论陶渊明“固穷节”对苏轼晚年“处穷”生活的影响
作者: 梅大圣  来源:乐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园田居》  固穷节  有益于世  陶渊明  李泽厚  《陶渊明集》  和陶诗  人生理想  苏轼  苏拭 
描述:陶渊明在苏轼的心灵中。苏轼晚年遭贬儋耳时,“剧喜陶渊明,追和者几遍”;还说,“流转海外如逃空谷,既无与语者,又书籍举无有,惟陶渊明一集。柳厚诗文数册,常置左右,目为二友”李泽厚说苏轼塑造了超脱人世的陶潜形象,亦证明了苏轼“剧喜”陶渊明的程度。那么,陶渊明给予苏轼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结合苏轼一
全文:陶渊明在苏轼的心灵中。苏轼晚年遭贬儋耳时,“剧喜陶渊明,追和者几遍”;还说,“流转海外如逃空谷,既无与语者,又书籍举无有,惟陶渊明一集。柳厚诗文数册,常置左右,目为二友”李泽厚说苏轼塑造了超脱人世
[0图]陶渊明集全译
作者: 陶潜  来源: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焕笺注本,四部丛刊所收,宋刊巾箱本为底本……目录卷之一诗四言停云并序卷之二诗五言形影神并序卷之三诗五言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卷之四诗五言拟古九首卷之五赋辞感士不遇赋并序卷之六记传赞述桃花源记并诗卷之七疏祭文与俨等疏附录卷之一诗四言停云并序卷之二诗五言形影神并序卷之三诗五言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卷之四诗五言
全文:祭文与俨等疏附录卷之一诗四言停云并序卷之二诗五言形影神并序卷之三诗五言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卷之四诗五言拟古九首卷之五赋辞感士不遇赋并序卷之六记传赞述桃花源记并诗卷之七疏祭文与俨等疏附录陶渊明年谱显示全部信息
贵在真朴 美在自然--陶渊明《乞食》语言特色赏析
作者: 魏丽君  来源:修辞学习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语言通俗  五言诗  语言特色  得食  郭象注  贫困生  陶渊明  韩信  余意  言辞 
描述:饥来驱我去,不分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 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 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漂母 惠,愧我非韩才。衔戢如何谢,冥报以相贻。 这首五言诗是东晋
全文:饥来驱我去,不分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 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 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漂母 惠,愧我非韩才。衔戢如何谢,冥报以相贻。 这首五言诗是东晋
论陶渊明诗文的文法自然美
作者: 吕相康  来源:黄石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其他方法  陶渊明诗文  写作方法  文法  三十年  审美对象  自然美  审美主体  作品  随物赋形 
描述:诗文的写法没有一成不变的定格,它总会因景、因事、因情、因意、因理而变。苏轼说他自己的文章如万斛泉源,不择地势而自然流动,“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经进东坡文集中略》)“随物赋形”就是没有固定的形式、方法、方式,只能随机应变。他还说自己所能掌握的写作方
全文:进东坡文集中略》)“随物赋形”就是没有固定的形式、方法、方式,只能随机应变。他还说自己所能掌握的写作方法,只是“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止”,其他方法自己也说不清。(同上)黄云认为诗文的写作方法就象
重读陶渊明
作者: 吴泽顺  来源:书屋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精神家园  美学价值  葡萄酸  门阀势力  生命的本质  陶渊明  大学生  兼济天下  艺术个性  文人 
描述:中文系大学生自然是要读陶渊明的,但在改革伊始,人人进取的年代,对这位成天只知采菊东篱、有酒自斟的“中国第一大隐”,着实有几分不屑。不就是官场不得意,跑回乡下说朝市的葡萄酸么?比起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来,简直不啻天壤之别。自己发发牢骚倒也罢了,连累后代文人也群起效尤,动辄“达则
全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来,简直不啻天壤之别。自己发发牢骚倒也罢了,连累后代文人也群起效尤,动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或上山,或下乡,或寄迹山水,或结庐而居。清代有个袁才,居然用官换来个破园子(随园),在里面娱情养性。这不都是陶老夫子带的头么?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