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士庶关系视角中的陶渊明思想研究
作者: 夏靖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庶族  陶渊明  思想  士族 
描述:东晋时期是门阀政治时期,士人的生活状态与其士庶身份有密切的联系,士人的思想及当时的士风也受门阀政治背景的影响。因而在士庶关系视角中研究士人的思想状况十分必要。陶渊明的思想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在士庶关系视角中考察陶渊明的思想意识的研究还比较少。而陶渊明是魏晋时期一位独特且突出的诗人、思
全文:东晋时期是门阀政治时期,士人的生活状态与其士庶身份有密切的联系,士人的思想及当时的士风也受门阀政治背景的影响。因而在士庶关系视角中研究士人的思想状况十分必要。陶渊明的思想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在士庶关系视角中考察陶渊明的思想意识的研究还比较少。而陶渊明是魏晋时期一位独特且突出的诗人、思想家,因而在士庶关系视角下探讨陶渊明的思想十分有意义。本文第一章交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简单厘清大士族、次等士族和庶族之间的界线。本文的第二章是论述重点之一,这一章主要论述陶渊明的身份问题,将从陶渊明的家世、外家、自身的社会境遇和自我体认这四个方面展开,探讨陶渊明的身份地位。在确定陶渊明的身份定位身份体认后,本文分别在第三章和第四章展开讨论,考察陶渊明的士族意识和陶渊明的庶族意识。陶渊明的思想中既有士族意识,比如门第观念和士族审美情趣,又有庶族意识,如他的不遇之叹,他的安贫之态和自尊自贵的精神。陶渊明的士族意识中有庶族思想的成分,有与士族的相隔阂的地方;而陶渊明的庶族意识则有雅化和玄化的特点。陶渊明的士族意识与庶族意识是相互交错、矛盾统一的。
陶渊明隐逸发微
作者: 沙素芳  来源:山西师范大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真实  热情  陶渊明  隐逸 
描述:钟嵘首次提出陶渊明是千古隐逸诗人之宗,此后陶渊明便被后世人们看作是世外高人,然事实并非如此。在陶渊明被当作隐士被人们接受的同时,就有许多人指出他并非真正的隐士。本文试图将陶渊明与之几乎同时的七十三位隐士作比较,揭示其并非真隐士的真实面孔。 本文主体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隐士概论。主要探讨
全文:钟嵘首次提出陶渊明是千古隐逸诗人之宗,此后陶渊明便被后世人们看作是世外高人,然事实并非如此。在陶渊明被当作隐士被人们接受的同时,就有许多人指出他并非真正的隐士。本文试图将陶渊明与之几乎同时的七十三位隐士作比较,揭示其并非真隐士的真实面孔。 本文主体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隐士概论。主要探讨了隐士的四大特征:首先是遁迹山泽,不问世事。隐士们多把深山老林作为自己的隐居地,不再过问人间的是是非非,尤其是对于政事的关心;其次是拒绝征辟,追逐高名。对于当官,隐士们的态度一般都很鲜明,那就是严词拒绝。他们都是高洁傲岸之人,黑暗的官场只能束缚他们的身心;再次隐士们都是有才之士,无论是在文化传承还是政治方面,他们都表现得相当卓越;最后隐士们多是些清心寡欲、追求闲适之人。他们行事超然绝俗,生活上追求自身的适意,主动捐弃所有,选择贫困。第二部分把陶渊明与隐士们相比较后得出结论:从表面上看,陶渊明是具备隐士元素的一个人,这也是历来人们都把他当作一个隐士的原因。第三部分是文章的“重中之重”。首先是陶渊明在仕隐挣扎后最终选择了回归,这与隐士们拒不为官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论述他“归隐”之后仍然心系国家,不忘政事;...
论陶渊明的侠义情怀
作者: 高思莉 池梦洁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侠义  陶渊明  魏晋 
描述: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公认的乱世。在这个时代,传统封建主流价值体系崩坏,玄学兴起,佛教传入,文学进入自觉阶段。新的社会思潮改变着士大夫的人生追求、生活习尚和价值观念。文人士大夫冲破欲望的藩篱,打开"心"的人生窗户。他们以"颓废"、"任诞"、"放纵"的特殊方式,泯去经过后天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回归于一个
全文: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公认的乱世。在这个时代,传统封建主流价值体系崩坏,玄学兴起,佛教传入,文学进入自觉阶段。新的社会思潮改变着士大夫的人生追求、生活习尚和价值观念。文人士大夫冲破欲望的藩篱,打开"心"的人生窗户。他们以"颓废"、"任诞"、"放纵"的特殊方式,泯去经过后天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回归于一个"真我"。陶渊明,作为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在诗篇中通过对侠士的审美观照,表现出慕侠的精神追求,以独特的方式坚守自我,保持了文人的价值操守和精神信仰。
陶渊明的小康生活
作者: 许莉莉  来源:感悟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很多人一直以为,陶渊明辞官归隐以后,就成了贫下中农,有时揭不开锅,还要去讨饭。梁启超甚至说他“不过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实在穷得可怜”,“真是穷到彻骨,常常没有饭吃”。 其实,陶渊明的祖辈已仕宦三世,是浔阳的名门望族。陶渊明出生后,虽家境中落,但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陶家仍不失为有家产田业的
全文:很多人一直以为,陶渊明辞官归隐以后,就成了贫下中农,有时揭不开锅,还要去讨饭。梁启超甚至说他“不过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实在穷得可怜”,“真是穷到彻骨,常常没有饭吃”。 其实,陶渊明的祖辈已仕宦三世,是浔阳的名门望族。陶渊明出生后,虽家境中落,但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陶家仍不失为有家产田业的官宦门庭。归田后,诗人的居住地可考的就有上京闲居、园田居和南村等处;田庄别业则有西畴、南亩等处,远不止“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归田初,陶渊明在家是饮酒赋诗,琴书自娱,过着舒适的文人闲居生活
陶渊明的小康生活
作者: 许莉莉  来源:文史月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梁启超  贫下中农  赤贫  晚年  陶渊明  庐山  辞官  生活状况  小康生活  农民 
描述:很多人一直以为,陶渊明辞官归隐以后,就成了贫下中农,有时揭不开锅还要去讨饭。梁启超甚至说他“不过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实在穷得可怜”,“真是穷到彻骨,常常没有饭吃”。 其实,陶渊明的祖辈已仕宦三世,是浔阳的名门望族,陶渊明出生后,虽家境中落,但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陶家仍不失为有家产田业的官
全文:很多人一直以为,陶渊明辞官归隐以后,就成了贫下中农,有时揭不开锅还要去讨饭。梁启超甚至说他“不过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实在穷得可怜”,“真是穷到彻骨,常常没有饭吃”。 其实,陶渊明的祖辈已仕宦三世,是浔阳的名门望族,陶渊明出生后,虽家境中落,但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陶家仍不失为有家产田业的官宦门庭。归田后,诗人居住地可考的就有上京闲居、园田居和南村等处;田庄别业则有西畴、南亩等处,远不止“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归田初,陶渊明在家是饮酒赋诗,琴书自娱,过着舒适的文人闲居生活。
陶渊明“质性自然”的内涵
作者: 裴登峰  来源: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艺术境界  人生道路  质性自然  陶渊明 
描述:影响陶渊明人生道路与艺术境界的因素,除了社会环境的外因,还有“质性自然”的个性、求“静”的心态、性情之“趣”、生活之“娱”,其中“真”为最根本特性。因此,他在“养气”、“养志”中,以“屡空”的形式,“守拙”“固穷节”,坚守自己的“素抱”。在不“违己”中,“称心”、“称情”地求得人生之“谐”,践履作为
全文:影响陶渊明人生道路与艺术境界的因素,除了社会环境的外因,还有“质性自然”的个性、求“静”的心态、性情之“趣”、生活之“娱”,其中“真”为最根本特性。因此,他在“养气”、“养志”中,以“屡空”的形式,“守拙”“固穷节”,坚守自己的“素抱”。在不“违己”中,“称心”、“称情”地求得人生之“谐”,践履作为人生最高准则的“道”并臻于“善”。以“达士”“逃禄而归耕”的醒世自觉,以“耕隐”生活方式,唱着“田园牧歌”走向人生之“归”,并以“自然的诗化”创设了“诗化的自然”,达到了难以企及的艺术境界。
[0图]陶渊明集
作者: 陶渊明 吕晓滨注释  来源: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符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作过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和彭泽令,四十一岁由彭泽令上辞官归隐,直至去世。卒后友人私谧“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少怀济世之志,但他生活的年代正是东晋与刘宋政权交特之际,政治昏暗、政局动荡、社会关争复杂、民族矛盾激化,他
全文:盛行,玄学的熏染又使他追求心灵的自适、人格的完整。仕舆隐的矛盾困扰了陶渊明十九年,最终他选择了在盛年辞官归隐,再未出仕,表现出固穷守节、正直不阿、淳朴率真的高洁品格。隐居期间,他笃有一些反映战乱给人
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论庄子、屈原和陶渊明的死亡观
作者: 李石  来源: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死亡观  庄子  死亡哲学  陶渊明  屈原  死亡美学 
描述:本文将庄子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哲学,将屈原、陶渊明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美学,力图说明,哲学与美学的本质区别在于理性与情感的区别。因此,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死亡态度是否纠结于个体的生命情感。庄子从天地自然的生生变化来审视死亡,对于妻子和自身的死也依然超脱,他的死亡哲学是一种理性的召唤与劝导
全文:、表现,从先秦诸子到魏晋南北朝,从庄子、屈原到陶渊明,可说是从哲学到,再到哲学与结合的过渡,体现了“道——儒道——儒道佛”的渐变融合过程。
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论庄子、屈原和陶渊明的死亡观
作者: 李石  来源: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死亡观  庄子  死亡哲学  陶渊明  屈原  死亡美学 
描述:本文将庄子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哲学,将屈原、陶渊明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美学,力图说明,哲学与美学的本质区别在于理性与情感的区别。因此,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死亡态度是否纠结于个体的生命情感。庄子从天地自然的生生变化来审视死亡,对于妻子和自身的死也依然超脱,他的死亡哲学是一种理性的召唤与劝导
全文:、表现,从先秦诸子到魏晋南北朝,从庄子、屈原到陶渊明,可说是从哲学到,再到哲学与结合的过渡,体现了"道——儒道——儒道佛"的渐变融合过程。
陶渊明与苏轼归田情怀之比较
作者: 何阿珺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田  情怀  陶渊明  苏轼 
描述:本文从陶渊明与苏轼的生活环境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分析了两人在面对仕与隐这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必须面对的人生命题时不同的态度,特别是在“归田”问题上两人不同的情怀。陶渊明与苏轼虽都在言"归"、写“归”,但“归心”却迥然相异。“归”之于陶渊明,是一种经过慎重考虑后的绝不动摇的人生选择,是回归心灵、回
全文:之一,“归”是解脱,也是挣扎和寻求,却终究不是其生命价值的终极实现方式。两人在“归田”问题上的不同情怀,也反映到他们各自的诗文创作中,特别是苏轼的和陶,呈现出与陶不同的风格和人生况味。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