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论陶渊明式人格模式的建构
作者: 刁文慧  来源: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忧道又忧贫  躬耕实践  生计  委运任化  人格模式 
描述:晋宋之际,陶渊明为生计而几度出仕,又因遭逢乱世、不遇于时和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的个性而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建构了一种远离庙堂、身居田园而能晏然自处的理想人格模式。这种人格模式包含了三个层面:他以田园为最终的心灵归宿,乐天知命,诗意地栖居;他安享田园之乐又能农耕自食,且自农耕实践出发,超越了传统儒家谋
全文:晋宋之际,陶渊明为生计而几度出仕,又因遭逢乱世、不遇于时和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的个性而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建构了一种远离庙堂、身居田园而能晏然自处的理想人格模式。这种人格模式包含了三个层面:他以田园为最终的心灵归宿,乐天知命,诗意地栖居;他安享田园之乐又能农耕自食,且自农耕实践出发,超越了传统儒家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观念,将谋食作为人生之基本,忧道又忧贫,在亲自躬耕依然有生计之忧的现实下,依然能安贫慕道,固穷守节;在哲学的层面,陶渊明又超越了汉末以来的享乐主义观和儒家立善求名观,委运任化、因循自然。
陶渊明与苏轼归田情怀之比较
作者: 何阿珺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田  情怀  陶渊明  苏轼 
描述:本文从陶渊明与苏轼的生活环境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分析了两人在面对仕与这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必须面对的人生命题时不同的态度,特别是在“归田”问题上两人不同的情怀。陶渊明与苏轼虽都在言"归"、写
全文:本文从陶渊明与苏轼的生活环境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分析了两人在面对仕与这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必须面对的人生命题时不同的态度,特别是在“归田”问题上两人不同的情怀。陶渊明与苏轼虽都在言"归"、写
论陶渊明诗文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作者: 乔卓男  来源:剑南文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癯而实腴  质而实绮  陶渊明 
描述:从古至今,中国杰出的文人骚客可谓是灿若星辰,有诗仙李白的浪漫飘逸,也有诗史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豪放清雄,易安婉约素雅.然而作为魏晋风度的杰出代表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可谓是十分深远.他在少年时代有远大的抱负,与此同时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魏晋玄学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以及当时隐逸之风的影响,他儒玄双修,安贫
全文:从古至今,中国杰出的文人骚客可谓是灿若星辰,有诗仙李白的浪漫飘逸,也有诗史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豪放清雄,易安婉约素雅.然而作为魏晋风度的杰出代表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可谓是十分深远.他在少年时代有远大的抱负,与此同时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魏晋玄学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以及当时隐逸之风的影响,他儒玄双修,安贫乐道崇尚自然,所以他的诗文平淡自然,感情深厚,并且富有理趣.在陶渊明诗文中最显著的特点莫过于"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所以对其诗文中这一特点的分析是我们研究陶渊明的关键所在.
陶渊明、王维诗歌意境之比较
作者: 孙会黎  来源:科技信息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无我之境  韵外之致  意与境浑  王维  陶渊明  意境 
描述:把陶渊明与王维的诗歌意境作比较,其诗歌的意境有共同之处:无我之境,韵外之致,意与境浑;并在同与异的比较过程中,揭示出二人诗歌意境同与异的根源,他们内在精神底蕴根本不同的所在,是由于陶王二人的归隐背景不同,前者是政治性退避,而后者是生活性退避以及二人诗歌风格前后相继,各有千秋的艺术特点
全文:把陶渊明与王维的诗歌意境作比较,其诗歌的意境有共同之处:无我之境,韵外之致,意与境浑;并在同与异的比较过程中,揭示出二人诗歌意境同与异的根源,他们内在精神底蕴根本不同的所在,是由于陶王二人的归隐背景不同,前者是政治性退避,而后者是生活性退避以及二人诗歌风格前后相继,各有千秋的艺术特点
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见”字读法辨析
作者: 郭刚 杨青舟  来源:阅读与鉴赏(教研)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饮酒》诗  文化内涵  陶渊明  意在言外  诗情画意  寄情山水  读法  “见”字 
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饮酒》诗第五首中的名句。因为作品将寻常景象写得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对官场之厌恶、对自然之挚爱,流露了真实的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思想,所以成为世代传诵的名篇。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因于平淡中见淳美且语言含蓄、意在言外,所以引起无数后人对人与自然、与社会以及人际关系
全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饮酒》诗第五首中的名句。因为作品将寻常景象写得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对官场之厌恶、对自然之挚爱,流露了真实的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思想,所以成为世代传诵的名篇。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因于平淡中见淳美且语言含蓄、意在言外,所以引起无数后人对人与自然、与社会以及人际关系和谐
陶渊明新研二题
作者: 顾农  来源: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搜神后记》  陶渊明  周续之  《桃花源诗》 
描述:《桃花源诗并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诗文互补性很强。其文由《搜神后记》中一则小说改写而成,这样他就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成为唐代传奇文与诗配套推出的先行者。周续之与陶渊明齐名,他信仰佛教,曾与戴逵反复进行辩论,周持因果报应论,戴持自然命定论;陶渊明赞成宿命论,不相信因果报应论,颇见于诗文;这同他对
全文:《桃花源诗并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诗文互补性很强。其文由《搜神后记》中一则小说改写而成,这样他就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成为唐代传奇文与诗配套推出的先行者。周续之与陶渊明齐名,他信仰佛教,曾与戴逵反复进行辩论,周持因果报应论,戴持自然命定论;陶渊明赞成宿命论,不相信因果报应论,颇见于诗文;这同他对佛教对慧远采取抵制态度是一致的。陶渊明又曾作诗讽刺周续之,委婉地批评他缺少操守。隐士们之间历来有些纷争。
元曲中的陶渊明形象
作者: 马丽  来源:山西大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道家情怀  元曲  陶渊明 
描述:本文主要立足于元曲中有关陶渊明的作品,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讨陶渊明形象的题材来源,并且结合元代诗歌的相关作品来审视元代文人眼中的陶渊明形象,进一步探究元代文人避世的深层历史原因及意义。具体内容如下: 1、通过分析元杂剧《陶渊明东篱赏菊》来探析作品内容题材的来源。这一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
全文:1、通过分析元杂剧《陶渊明东篱赏菊》来探析作品内容题材的来源。这一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方面是从正史部分来考究题材的来源,主要参考的史书是唐代房玄龄的《晋书.隐逸传》和梁朝沈约的《宋书
高丽中期苏东坡热与陶渊明文学的接受:以李仁老、陈华、李奎报为中心
作者: 李红燕  来源:延边大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仁老  陈华  高丽中期  形象接受  苏东坡热潮  李奎报  陶渊明形象 
描述:“苏东坡热潮”在高丽中期到达了顶点,其原因主要在于此时的宋朝和高丽两国具备了可以进行密切交流的环境,而且这与苏东坡的人品和他的诗文中强烈的魅力是分不开的。高丽的文人们想探索苏东坡爱国爱民的精神、不迎合腐败势力的刚直性格、洒脱的人生观、天人合一的思想、把困难化为忧患的意识和在文学方面卓越的表现力,通过
全文:“苏东坡热潮”在高丽中期到达了顶点,其原因主要在于此时的宋朝和高丽两国具备了可以进行密切交流的环境,而且这与苏东坡的人品和他的诗文中强烈的魅力是分不开的。高丽的文人们想探索苏东坡爱国爱民的精神、不迎合腐败势力的刚直性格、洒脱的人生观、天人合一的思想、把困难化为忧患的意识和在文学方面卓越的表现力,通过创作诗歌传承自己的“苏东坡文化精神”。 “苏东坡热潮”是在学者们探索其与陶渊明形象的密切联系中形成的。如果从宗教的角度看陶渊明的文化思想,它兼备了儒家、佛教、道教的思想,其中以道家思想为根本。这些思想具体可分为归隐,躬耕,安贫乐道,自然爱好,饮酒醉乐,武陵桃源,志节,闲居等,尤其陶源明的“归去来”,不仅体现了他文学方面造诣,而且最重要的是该篇诗歌体现出他最天然最人性化的人品、性格等全部面貌。陶源明就是以这种形象深深的影响着中国和韩国的历史文化、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首先,作为中国隐逸诗人的鼻祖,陶渊明被南北朝时期和之后的唐、宋文人们所推崇,其文学魅力获得了文学界很高的评价。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风以及对人生的态度被后世无数的学者追随,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朝的孟...
韩国古典诗歌中的陶渊明研究:朝鲜朝时期的时调、歌辞为中心
作者: 李红梅  来源:延边大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艺术风格  陶渊明  朝鲜朝  古典诗歌  意象  接受 
描述:本文选取朝鲜朝国语诗歌—时调与歌辞,从中研究朝鲜朝文人对陶渊明的接受与影响。本文是在中国与韩国的文化关系中进行深层分析,阐发朝鲜朝国语诗歌中陶渊明意象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这项研究将对陶渊明研究与朝鲜朝国语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采用社会历史研究法、传记研究法、接受美学研究法、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法
全文:本文选取朝鲜朝国语诗歌—时调与歌辞,从中研究朝鲜朝文人对陶渊明的接受与影响。本文是在中国与韩国的文化关系中进行深层分析,阐发朝鲜朝国语诗歌中陶渊明意象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这项研究将对陶渊明研究与朝鲜朝国语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采用社会历史研究法、传记研究法、接受美学研究法、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法等批评方法。 陶渊明(365年—427年)早在少年时期就已经有了报效国家的治国志向。青年时代的陶渊明目睹着社会的战乱纷争,心系着晋室的日益衰颓,为实现报国之志入仕,第一次出任江州祭酒、第二次出仕做了桓玄的暮佐、第三次出仕入刘裕幕为镇军参军、同年转入刘敬宣府为建威参军、第五次出仕做了彭泽令。但是,在这十三年(393年—405年)的宦海中,均得不到知遇,因此,从仕途治国之志转向志归田园。陶渊明挂冠归田后,痴心田园,终生不仕,在那归田后的二十二年里创作了一百二十多篇诗、辞、赋和散文,有四分之三的作品是在他挂冠归田后写作的。陶渊明活着的时候,他的诗文没有受到多大重视。自从钟嵘在《诗品》中评陶诗曰:“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之后,陶诗的艺术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古代文人十分欣赏陶渊明的隐逸和饮酒等风流...
[0图]陶渊明集
作者: 陶渊明 吕晓滨注释  来源: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符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作过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和彭泽令,四十一岁由彭泽令上辞官归隐,直至去世。卒后友人私谧“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少怀济世之志,但他生活的年代正是东晋与刘宋政权交特之际,政治昏暗、政局动荡、社会关争复杂、民族矛盾激化,他
全文:诗盛行,玄学的熏染又使他追求心灵的自适、人格的完整。仕舆的矛盾困扰了陶渊明十九年,最终他选择了在盛年辞官归隐,再未出仕,表现出固穷守节、正直不阿、淳朴率真的高洁品格。隐居期间,他笃有一些反映战乱给人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