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6456)
报纸(941)
图书(482)
学位论文(234)
会议论文(56)
诗文作品(23)
新闻(22)
视频(18)
图片(3)
按栏目分组
学术研究 (7228)
人物生平 (941)
作品著述 (33)
影音制品 (18)
缅怀纪念 (12)
珍贵图片 (3)
按年份分组
2017(192)
2016(479)
2015(493)
2014(480)
2013(550)
2012(538)
2011(551)
2010(593)
2009(511)
2008(429)
2007(357)
2006(269)
2005(209)
2004(199)
2003(199)
2002(181)
2001(142)
2000(130)
1999(109)
1998(129)
1997(113)
1996(94)
1995(78)
1994(93)
1990(62)
1989(62)
1986(67)
1980(25)
1965(5)
1956(9)
按来源分组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82)
文学遗产(59)
作家(34)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6)
大众文艺(19)
考试周刊(16)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13)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11)
武汉大学(10)
中国韵文学刊(9)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
北京:文津出版社(8)
青海师范大学(5)
鹅湖月刊(5)
齐鲁学刊(5)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
景德镇高专学报(3)
社会科学家(3)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
大众文艺(理论版)(2)
复印报刊资料(文学研究文摘)(2)
云南大学(2)
平顶山师专学报(1)
平顶山学院学报(1)
快乐阅读(下旬刊)(1)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相关搜索词
构建精彩的古诗词阅读教学课堂:以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为例
作者: 丁仁娟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D刊 学术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诗词  有效性  阅读教学 
描述:构建精彩的古诗词阅读教学课堂,我们必须采取下列教学策略: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巧思辨,启动多向思维;动文笔,补写文本空白;谈感悟,熏陶美好情感。
全文:构建精彩的古诗词阅读教学课堂,我们必须采取下列教学策略: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巧思辨,启动多向思维;动文笔,补写文本空白;谈感悟,熏陶美好情感。
诗之平淡醇美:东晋诗人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作者: 刘红霞  来源:小学生之友(高)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南山下有我种植的豆地,杂草茂盛豆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丛生的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晚的露水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没有什么可惜,只求不
全文: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南山下有我种植的豆地,杂草茂盛豆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丛生的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晚的露水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没有什么可惜,只求不违背自己的意愿,我的心志至死不移.
陶渊明诗歌中的菊花在斯坦贝克《菊花》中的蜕变
作者: 路艳霞  来源:芒种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采菊东篱下  诗歌作品  陶渊明诗歌  意境悠远  斯坦贝克  象征意义  中国古典诗歌  九日闲居  人生理想 
描述:菊花是中国传统的十大名花之一,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栽培历史,经过久远历史长河的洗涤,经历数九冰冷秋霜的锤炼,除为人类和世界展现自然美的魅力外,还成就了自身独具特色的隽永含义或象征意义,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的重要题材,也是其展露内心世界及寄托理想抱负的重要载体
全文:菊花是中国传统的十大名花之一,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栽培历史,经过久远历史长河的洗涤,经历数九冰冷秋霜的锤炼,除为人类和世界展现自然美的魅力外,还成就了自身独具特色的隽永含义或象征意义,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的重要题材,也是其展露内心世界及寄托理想抱负的重要载体
隐于现实中的“小园”:兼庾信与陶渊明作品中“园”意象之异同
作者: 张矢的  来源:吕梁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小园  园意象  意象 
描述:陶、庾二人所塑造的"园意象"同中有异。"同"则俱"恋园欲隐","异"则各具千秋。陶诗之"园"宁静安详,风光绮丽,是真正的隐者的胸中天地。而庾诗的小园则是羁旅者迫不得已聊以自娱的精神家园。
全文:陶、庾二人所塑造的"园意象"同中有异。"同"则俱"恋园欲隐","异"则各具千秋。陶诗之"园"宁静安详,风光绮丽,是真正的隐者的胸中天地。而庾诗的小园则是羁旅者迫不得已聊以自娱的精神家园。
乱世清菊:我与学生共研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作者: 王保俭  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离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题记 北雁南飞,橙黄橘绿时,我又看见这样的一个你,如喧嚣尘世中一株傲然清菊,独立寒秋,勾勒出一道忧郁的风景,我欣赏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淡泊宁静,羡慕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清明,敬仰你“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少年壮志,也悲叹你“眼目识南岭,空叹将
全文:离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题记 北雁南飞,橙黄橘绿时,我又看见这样的一个你,如喧嚣尘世中一株傲然清菊,独立寒秋,勾勒出一道忧郁的风景,我欣赏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淡泊宁静,羡慕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清明,敬仰你“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少年壮志,也悲叹你“眼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的轻叹悲吟。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为例,浅谈古典诗歌的欣赏教学
作者: 邓君  来源:开心(素质教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欣赏  诗歌  新课标 
描述: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文就自己多年来的教学体会,谈谈古典诗歌教学中一点做法。
全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文就自己多年来的教学体会,谈谈古典诗歌教学中一点做法。
南山:永恒之象:读陶渊明诗《饮酒·结庐在人境》
作者: 杨合林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南山  明诗  蒙娜丽莎  饮酒  神韵 
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似一幅画,画中人那从容自得、悠然而远的神韵,犹如蒙娜丽莎的微笑散发着无尽的魅力,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对此感叹、沉思并发问。其魅力究竟何在?这得从全诗说
全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似一幅画,画中人那从容自得、悠然而远的神韵,犹如蒙娜丽莎的微笑散发着无尽的魅力,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对此感叹、沉思并发问。其魅力究竟何在?这得从全诗说
爱而知其恶 恨铁不成钢:读晋·陶渊明诗《责子》
作者: 彭樟清  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志学  明诗 
描述: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全文: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明彻达观 新奇真实——读陶渊明《挽歌诗》三首
作者: 吴小如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魂气  荣与辱  自祭文  拟挽歌辞  陶诗  比兴手法  挽歌诗  萧统《文选》  浮蚁  千秋万岁 
描述: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桔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全文: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桔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陶渊明诗歌的入声韵看其风格
作者: 袁达  来源:南都学坛(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声画  入声韵脚  文心雕龙  陶渊明诗歌  平声  杂诗  声调  癸卯  鳞相  行迹 
描述:刘勰说:“音以律文.”(《以文心雕龙·声律》)如果把诗歌转化成有声语言,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如果一句诗全用低沉的仄声,那就会“沈则响发而断”;如果全用昂扬的平声,那就会“飞则声扬不还”.这就象人口吃不清,“亦文家之吃也”.只有高低相配,参差错落,使其“辘轳交还,逆鳞相比”,才能“声转于吻,玲珑如振玉
全文:刘勰说:“音以律文.”(《以文心雕龙·声律》)如果把诗歌转化成有声语言,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如果一句诗全用低沉的仄声,那就会“沈则响发而断”;如果全用昂扬的平声,那就会“飞则声扬不还”.这就象人口吃不清,“亦文家之吃也”.只有高低相配,参差错落,使其“辘轳交还,逆鳞相比”,才能“声转于吻,玲珑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因此,“声画妍蚩,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韵.”(《文心雕龙·声律》)从音韵学的观点来看,声调韵脚在诗文中规律地出现,可以烘托意象,激动情感,特别是韵脚的选择,更加重要.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