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主体的消融与主体的张扬──论陶渊明和华滋华斯的归隐自然之路
-
作者:
李增 来源:外国语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主体 张扬 消融 客体 自然
-
描述:陶渊明与华滋华斯为中西方著名的诗人。为了摆脱尘世的烦恼,缓解自身与社会的冲突,他们都走上了归隐自然之路。然而,鉴于中西方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两人的归隐自然之路表现出不同的取向:陶渊明试图在自然中消融其主体的存在,以达到“无我”的境界,而华滋华斯却在自然中张扬其主体的存在,以实现“有我”的个性。本文从
-
全文:陶渊明与华滋华斯为中西方著名的诗人。为了摆脱尘世的烦恼,缓解自身与社会的冲突,他们都走上了归隐自然之路。然而,鉴于中西方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两人的归隐自然之路表现出不同的取向:陶渊明试图在自然中消融其主体的存在,以达到“无我”的境界,而华滋华斯却在自然中张扬其主体的存在,以实现“有我”的个性。本文从两人的诗歌创作入手,具体描述和分析这两种不同的归隐自然的方式,深刻揭示这两种选择的文化意义。
-
一部有特色的研陶新作:喜读《陶渊明探稿》
-
作者:
李华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学 三重表 吴云 桃花源思想 文学创作 陶渊明 诗文创作 为贫而仕 魏正申 社会现实
-
描述:魏正中同志所著《陶渊明探稿》一书,已由北京文津出版社出版问世了,这是陶学研坛里值得庆贺的一件喜事。 《陶渊明探稿》由我国著名的陶学专家、天津师范大学吴云教授作序,由陶渊明故乡——全国研陶中心学术刊物——《九江师专学报》主编陈忠副教授题跋。吴云先生在《序》中指出:“魏正申同志,196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
-
全文:魏正中同志所著《陶渊明探稿》一书,已由北京文津出版社出版问世了,这是陶学研坛里值得庆贺的一件喜事。 《陶渊明探稿》由我国著名的陶学专家、天津师范大学吴云教授作序,由陶渊明故乡——全国研陶中心学术刊物——《九江师专学报》主编陈忠副教授题跋。吴云先生在《序》中指出:“魏正申同志,196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是已故著名学者逯钦立教授的学生。……逯先生讲课认真,特别是讲授陶渊明及其作品时,重点讲述自己
-
论陶渊明“固穷节”对苏轼晚年“处穷”生活的影响
-
作者:
梅大圣 来源:乐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园田居》 固穷节 有益于世 陶渊明 李泽厚 《陶渊明集》 和陶诗 人生理想 苏轼 苏拭
-
描述:陶渊明在苏轼的心灵中。苏轼晚年遭贬儋耳时,“剧喜陶渊明,追和者几遍”;还说,“流转海外如逃空谷,既无与语者,又书籍举无有,惟陶渊明一集。柳子厚诗文数册,常置左右,目为二友”李泽厚说苏轼塑造了超脱人世的陶潜形象,亦证明了苏轼“剧喜”陶渊明的程度。那么,陶渊明给予苏轼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结合苏轼一
-
全文:陶渊明在苏轼的心灵中。苏轼晚年遭贬儋耳时,“剧喜陶渊明,追和者几遍”;还说,“流转海外如逃空谷,既无与语者,又书籍举无有,惟陶渊明一集。柳子厚诗文数册,常置左右,目为二友”李泽厚说苏轼塑造了超脱人世的陶潜形象,亦证明了苏轼“剧喜”陶渊明的程度。那么,陶渊明给予苏轼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结合苏轼一生行迹和其性格看,主导面应是积极的,尤其是陶渊明那种“固穷节”思想,对苏轼在儋耳“处穷”中如何坚持自己的理想,保持不断进取精神,产生了积极抗争的力量。
-
由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四论陶渊明的诗与人
-
作者:
任立人 来源:殷都学刊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元好问 陶渊明 《论诗三十首》
-
描述: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以诗人兼诗论家的眼光评论陶诗 ,精辟扼要。本文以此为导向 ,从“一语天然万古新”———自然天成的诗歌风格、“豪华落尽见真淳”———任真固穷的人格风范、“南窗白日羲皇上”———崇尚自然的诗意人生、“未害渊明是晋人”———遗世独立的高怀雅致四方面论述陶渊明的诗与人 ,它对从新的角
-
全文: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以诗人兼诗论家的眼光评论陶诗 ,精辟扼要。本文以此为导向 ,从“一语天然万古新”———自然天成的诗歌风格、“豪华落尽见真淳”———任真固穷的人格风范、“南窗白日羲皇上”———崇尚自然的诗意人生、“未害渊明是晋人”———遗世独立的高怀雅致四方面论述陶渊明的诗与人 ,它对从新的角度把握陶诗及进一步理解元诗都有一定价值。
-
主体的消融与主体的张扬──论陶渊明和华滋华斯的归隐自然之路
-
作者:
李增 来源: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主体 张扬 消融 客体 自然
-
描述:陶渊明与华滋华斯为中西方著名的诗人。为了摆脱尘世的烦恼,缓解自身与社会的冲突,他们都走上了归隐自然之路。然而,鉴于中西方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两人的归隐自然之路表现出不同的取向:陶渊明试图在自然中消融其主体的存在,以达到“无我”的境界,而华滋华斯却在自然中张扬其主体的存在,以实现“有我”的个性。本文从
-
全文:陶渊明与华滋华斯为中西方著名的诗人。为了摆脱尘世的烦恼,缓解自身与社会的冲突,他们都走上了归隐自然之路。然而,鉴于中西方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两人的归隐自然之路表现出不同的取向:陶渊明试图在自然中消融其主体的存在,以达到“无我”的境界,而华滋华斯却在自然中张扬其主体的存在,以实现“有我”的个性。本文从两人的诗歌创作入手,具体描述和分析这两种不同的归隐自然的方式,深刻揭示这两种选择的文化意义。
-
真淳淡远的田园意趣——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
作者:
赵慧先 来源: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艺术风格 陶渊明
-
描述:陶渊明乃东晋末年一重要诗人、辞赋散文家 ,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诗以描写田园为主 ,以胸中自然流出的感情 ,以简洁平淡的语言 ,生动传神地创造出一种意境 ,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于平凡中见真淳的审美效果 ,对后世唐宋诗歌的繁荣影响甚大。本文从陶诗本身入手 ,分析“真淳”的思想情感和“似澹 (淡
-
全文:陶渊明乃东晋末年一重要诗人、辞赋散文家 ,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诗以描写田园为主 ,以胸中自然流出的感情 ,以简洁平淡的语言 ,生动传神地创造出一种意境 ,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于平凡中见真淳的审美效果 ,对后世唐宋诗歌的繁荣影响甚大。本文从陶诗本身入手 ,分析“真淳”的思想情感和“似澹 (淡 )而实美”的艺术特性
-
从精神的漫游到诗意的生存——试论陶渊明对中国文人士大夫精神家园的最后建构
-
作者:
王文岭 来源: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时风 精神漫游 个性 田园异化 诗意生存
-
描述:在魏晋南北朝以前 ,田园是朦胧而缥渺的 ,东汉张衡《归田赋》中的田园方才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 ,然而张衡毕竟没有归田。晋宋之际的陶渊明葛巾短褐 ,以农人的装束 ,以文人的心境雅趣 ,躬耕南山 ,放歌丘壑 ,完成了这方精神家园的最后也是最现实的建构。后世的田园向典雅而华美的园林发展 ,成为一般文人士
-
全文:在魏晋南北朝以前 ,田园是朦胧而缥渺的 ,东汉张衡《归田赋》中的田园方才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 ,然而张衡毕竟没有归田。晋宋之际的陶渊明葛巾短褐 ,以农人的装束 ,以文人的心境雅趣 ,躬耕南山 ,放歌丘壑 ,完成了这方精神家园的最后也是最现实的建构。后世的田园向典雅而华美的园林发展 ,成为一般文人士大夫可望而不可及的贵族乐园 ,失却了精神家园最初的特质 ,这是田园的异化 ,也是精神家园的丧失
-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从《形影神》诗看陶渊明的生命价值观
-
作者:
徐柏青 来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形影神》 生命价值观 “纵浪大化” 质性自然 陶渊明
-
描述:从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己的生命价值有独特的思考。他拒绝在天国中求得永恒,更不在乎死后流芳百世,而是希望在“纵浪大化中”实现自我的超越。“纵浪大化”就是返回自然,其意义包括返回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两个层面。对陶渊明来说,返回外在自然就是弃官归隐,享受山水田园之乐;返回内在自然则是实现与天地
-
全文:从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己的生命价值有独特的思考。他拒绝在天国中求得永恒,更不在乎死后流芳百世,而是希望在“纵浪大化中”实现自我的超越。“纵浪大化”就是返回自然,其意义包括返回外在自然
-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从《形影神》诗看陶渊明的生命价值观
-
作者:
徐柏青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形影神》 生命价值观 质性自然 陶渊明 纵浪大化
-
描述: 从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己的生命价值有独特的思考。他拒绝在天国中求得永恒,更不在乎死后流芳百世,而是希望在"纵浪大化中"实现自我的超越。"纵浪大化"就是返回自然,其意义包括返回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两个层面。对陶渊明来说,返回外在自然就是弃官归隐,享受山水田园之乐;返回内在自然则是实现与天
-
全文: 从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己的生命价值有独特的思考。他拒绝在天国中求得永恒,更不在乎死后流芳百世,而是希望在"纵浪大化中"实现自我的超越。"纵浪大化"就是返回自然,其意义包括返回外在自然
-
金代诗人与诗学视野中的陶渊明
-
作者:
张秋爽 来源:吉林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金代诗歌 陶渊明 接受
-
描述:陶渊明(365?-427)谢世后,其人其诗成了文学史上长久不衰的话题。至北宋,陶渊明成为文人理想人格和诗歌美学的双重典范。金代诗歌一百二十年的发展中陶渊明的身影亦随处可见;金末,随着文学创作高峰的到来,陶渊明的接受也在赵秉文、王若虚和元好问的手中得到全面深化。金代文学在对汉文化的融合与排拒的涵化中前
-
全文:陶渊明(365?-427)谢世后,其人其诗成了文学史上长久不衰的话题。至北宋,陶渊明成为文人理想人格和诗歌美学的双重典范。金代诗歌一百二十年的发展中陶渊明的身影亦随处可见;金末,随着文学创作高峰的到来,陶渊明的接受也在赵秉文、王若虚和元好问的手中得到全面深化。金代文学在对汉文化的融合与排拒的涵化中前行,对陶渊明的接受一方面体现出接受史上的共性成果,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文化建构和时代背景下的接受心理的自身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