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死亡的救赎曲:论陶渊明的挽歌创作
作者: 王伟萍  来源: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挽歌创作  《挽歌》三章 
描述:在陶渊明的一中,死亡如影相随.为拂去头上浓重的死亡阴影,陶渊明转而向道、佛寻求救赎,化解其对死亡痛苦和恐惧.三章,为陶渊明轻死哲理之实践,亦是其面对死亡而唱响的救赎曲,在貌似旷达的语词背后深藏的是其对死的浓重哀伤和对生的深深留恋.
全文:在陶渊明的一中,死亡如影相随.为拂去头上浓重的死亡阴影,陶渊明转而向道、佛寻求救赎,化解其对死亡痛苦和恐惧.三章,为陶渊明轻死哲理之实践,亦是其面对死亡而唱响的救赎曲,在貌似旷达的语词背后深藏的是其对死的浓重哀伤和对生的深深留恋.
试论困扰陶渊明一的两对矛盾
作者: 杨兴龙  来源:黑龙江史志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出仕  归隐  陶渊明  矛盾 
描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三次出仕归隐,困扰他一的矛盾,一是出仕和归隐的矛盾,二是躬耕与生活实际的矛盾。他因家贫和政治理想的实现而出仕,但他"质性自然"、不善逢迎,动乱的现实和残酷的斗争使他厌倦了官场生活,最终毅然选择归隐,即使饱受饥寒之苦也义无反顾,这也正体现了陶渊明高尚的人格和节操。他的这种做法,对后
全文: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三次出仕归隐,困扰他一的矛盾,一是出仕和归隐的矛盾,二是躬耕与生活实际的矛盾。他因家贫和政治理想的实现而出仕,但他"质性自然"、不善逢迎,动乱的现实和残酷的斗争使他厌倦了官场生活
陶渊明《闲情赋》与丁尼《磨坊主的女儿》比较研究
作者: 朱芳 俞伟丽  来源: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磨坊主的女儿》  丁尼生  《闲情赋》  陶渊明  比较研究 
描述:陶渊明在人们的心目中多为闲云野鹤、隐逸高士的形象.而是他的一篇充满想象翅膀的爱情佳作,在这篇作品中,他极为精细工巧,极为生动逼真,极为别出心裁地刻画了对女子的爱慕之情.历来对该作品有着不同的看法,或褒或贬.
全文:陶渊明在人们的心目中多为闲云野鹤、隐逸高士的形象.而是他的一篇充满想象翅膀的爱情佳作,在这篇作品中,他极为精细工巧,极为生动逼真,极为别出心裁地刻画了对女子的爱慕之情.历来对该作品有着不同的看法,或褒或贬.
论陶渊明式人格模式的建构
作者: 刁文慧  来源: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忧道又忧贫  躬耕实践  生计  委运任化  人格模式 
描述:晋宋之际,陶渊明为生计而几度出仕,又因遭逢乱世、不遇于时和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的个性而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建构了一种远离庙堂、身居田园而能晏然自处的理想人格模式。这种人格模式包含了三个层面:他以田园为最终的心灵归宿,乐天知命,诗意地栖居;他安享田园之乐又能农耕自食,且自农耕实践出发,超越了传统儒家谋
全文:为最终的心灵归宿,乐天知命,诗意地栖居;他安享田园之乐又能农耕自食,且自农耕实践出发,超越了传统儒家谋道不谋食、道不贫的观念,将谋食作为人生基本,道又贫,在亲自躬耕依然有生计之忧的现实下
虽留身后名 一亦枯槁:陶渊明晚年心态及成因探微
作者: 宋展云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门阀政治  贫寒隐士  陶渊明  晚年心态 
描述:文章通过分析陶渊明晚年诗文中固穷表象下所呈现的凄凉意蕴,以及陶渊明的理想人生与困窘现实的巨大差距,揭示出晋宋之际门阀士族没落、新兴寒士阶层崛起,及处在两者之间的陶渊明的无奈与悲哀。
全文:文章通过分析陶渊明晚年诗文中固穷表象下所呈现的凄凉意蕴,以及陶渊明的理想人生与困窘现实的巨大差距,揭示出晋宋之际门阀士族没落、新兴寒士阶层崛起,及处在两者之间的陶渊明的无奈与悲哀。
陶渊明《闲情赋》系年考辨
作者: 赵婧 史国强  来源: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系年  《闲情赋》  陶渊明 
描述:《闲情赋》的系年历来众说纷纭,未有定论。本文在辨析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闲情赋》系年作进一步分析考证,提出此赋的写作时间应为陶渊明彭泽辞官之前的母丧居时期。
全文:《闲情赋》的系年历来众说纷纭,未有定论。本文在辨析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闲情赋》系年作进一步分析考证,提出此赋的写作时间应为陶渊明彭泽辞官之前的母丧居时期。
玉抑、克制下的“闲远自得”:陶渊明归隐后的心态分析
作者: 张秋爽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隐  心态  陶渊明 
描述:陶渊明自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辞彭泽令,至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卒于柴桑,20余年一直隐居田园。本文通过对陶思想、与作品内容与创作年份的对照分析,得出陶渊明在归隐之后的心态是痛苦与平静互相交织,终其一
全文:陶渊明自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辞彭泽令,至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卒于柴桑,20余年一直隐居田园。本文通过对陶思想、与作品内容与创作年份的对照分析,得出陶渊明在归隐之后的心态是痛苦与平静互相交织,终其一
压抑、克制下的“闲远自得”:陶渊明归隐后的心态分析
作者: 张秋爽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隐  心态  陶渊明 
描述:陶渊明自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辞彭泽令,至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卒于柴桑,二十余年一直隐居田园。本文通过对陶思想、作品内容与写作年代的对照分析,得出陶渊明在归隐之后的心态是痛苦与平静互相交织而终其一的。
全文:陶渊明自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辞彭泽令,至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卒于柴桑,二十余年一直隐居田园。本文通过对陶思想、作品内容与写作年代的对照分析,得出陶渊明在归隐之后的心态是痛苦与平静互相交织而终其一的。
压抑、克制下的“闲远自得”:陶渊明归隐后的心态分析
作者: 张秋爽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隐  心态  陶渊明 
描述:陶渊明自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辞彭泽令,至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卒于柴桑,二十余年一直隐居田园。本文通过对陶思想、作品内容与写作年代的对照分析,得出陶渊明在归隐之后的心态是痛苦与平静互相交织而终其一的。
全文:陶渊明自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辞彭泽令,至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卒于柴桑,二十余年一直隐居田园。本文通过对陶思想、作品内容与写作年代的对照分析,得出陶渊明在归隐之后的心态是痛苦与平静互相交织而终其一的。
陶渊明人生论稿
作者: 李本红 吴怀东  来源:云梦学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创作动机  人生态度  陶渊明 
描述:陶渊明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觉的反思精神,他始终面对着严重的人生危机。贫困是纠缠其一的问题,而精神问题则更为严重:隐居前,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矛盾转化为仕与隐的尖锐冲突;隐居于田园之中,他并非一直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要面对新的心理矛盾和精神痛苦,即孤独感、死亡忧患和功名情结。
全文:陶渊明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觉的反思精神,他始终面对着严重的人生危机。贫困是纠缠其一的问题,而精神问题则更为严重:隐居前,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矛盾转化为仕与隐的尖锐冲突;隐居于田园之中,他并非一直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要面对新的心理矛盾和精神痛苦,即孤独感、死亡忧患和功名情结。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