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田园诗中的理想与现实
作者: 黄三平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田园诗理想现实 
描述:陶渊明田园诗兼具理想之美和现实之真。在陶诗里,田园自然优美,人们抱朴含真,物我相得,充满诗意和美感;诗人任真自得,性爱自然,躬耕多年,对田园生活体会深刻,描写真实鲜活,理想之美与现实之真在陶渊明田园诗中完美统一。这正是后来的田园诗人难以企及之处。
全文:陶渊明田园诗兼具理想之美和现实之真。在陶诗里,田园自然优美,人们抱朴含真,物我相得,充满诗意和美感;诗人任真自得,性爱自然,躬耕多年,对田园生活体会深刻,描写真实鲜活,理想之美与现实之真在陶渊明田园诗中完美统一。这正是后来的田园诗人难以企及之处。
陶渊明田园诗中的理想与现实
作者: 黄三平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上旬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陶渊明田园诗中的理想与现实
颜延之《陶征士诔并》在陶渊明接受史上的地位
作者: 莫砺锋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颜延之《陶征士诔并》在陶渊明接受史上的地位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瓶无贮粟”解
作者: 范子烨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物质保障  解注文  生活  陶潜  魏晋墓  基本的  陶渊明  陈述  敦煌  粮食 
描述:《陶渊明集》卷5《归去来兮辞》说: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这是诗人对自己出仕原因的陈述。"瓶无储粟"表明诗人的生活非常困苦,连最基本的物质保障都没有。有趣的是,后代佛书常常以此作为清贫生活之代
全文:《陶渊明集》卷5《归去来兮辞》说: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这是诗人对自己出仕原因的陈述。"瓶无储粟"表明诗人的生活非常困苦,连最基本的物质保障都没有。有趣的是,后代佛书常常以此作为清贫生活之代
颜延之《陶征士诔并》在陶渊明接受史上的地位
作者: 莫砺锋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接受史  《陶征士诔并序》  陶渊明  颜延之 
描述:被萧统选进《文选》的颜延之《陶征士诔并》是有关陶渊明的最早文献,也是与陶渊明生前相识者叙述陶氏生平的唯一存世文献。颜延之是陶渊明的挚友,他对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和处世态度有深刻的理解,此诔情文并茂
全文:被萧统选进《文选》的颜延之《陶征士诔并》是有关陶渊明的最早文献,也是与陶渊明生前相识者叙述陶氏生平的唯一存世文献。颜延之是陶渊明的挚友,他对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和处世态度有深刻的理解,此诔情文并茂
浅析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农”情结
作者: 丁海霞  来源:读写算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所谓“农”即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个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关系到国民的素质、经济的发展。而研究“农”现象目的就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
全文:所谓“农”即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个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关系到国民的素质、经济的发展。而研究“农”现象目的就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
自传:由史学而至文学的第一篇: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作者: 于海峰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不求甚解  白居易  司马迁  叙述模式  史传文学  自传  典型事例  陶渊明  传记作品  史学 
描述:刘知几在《史通.传》中说:"作者自序,其流出于中古乎?屈原离骚经,其首章上陈氏族,下列族考;先述厥生,次显名字。自叙发迹,实基于此。降及司马相如,始以自叙为传。然其所叙者,但记自少及长,立身行事而
全文:刘知几在《史通.传》中说:"作者自序,其流出于中古乎?屈原离骚经,其首章上陈氏族,下列族考;先述厥生,次显名字。自叙发迹,实基于此。降及司马相如,始以自叙为传。然其所叙者,但记自少及长,立身行事而
「前隐逸」与「後仕宦」的视野递换:陶渊明官游主题中出处记忆的造现
作者: 叶常泓  来源:中央大学人文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出处  记忆  陶渊明  宦游  商隐逸  後仕宦 
描述:陶渊明(365?-427)於壮年十余载间尝经「出四处」之跌宕,而其以宦游为主题或明确涉及宦游的诗赋,今存十一。此诸作品,再现了陶渊明透过若干诡谲多层的修饰技巧、传播策略及意义建构,而重新编辑、变造的出处记忆。在标示撰於宦游途中的作品里,陶渊明立足於「前隐逸」的视野而描述宦避、追念归田,以经过正面化
全文:陶渊明(365?-427)於壮年十余载间尝经「出四处」之跌宕,而其以宦游为主题或明确涉及宦游的诗赋,今存十一。此诸作品,再现了陶渊明透过若干诡谲多层的修饰技巧、传播策略及意义建构,而重新编辑、变造
「前隐逸」与「後仕宦」的视野递换-陶渊明宦游主题中出处记忆的造现
作者: 葉常泓  来源:中央大学人文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出处  前隐逸  记忆  陶渊明  宦游  後仕宦 
描述:陶渊明(365?-427)於壮年十余载间尝经「出四处」之跌宕,而其以宦游为主题或明确涉及宦游的诗赋,今存十一。此诸作品,再现了陶渊明透过若干诡谲多层的修饰技巧、传播策略及意义建构,而重新编辑、变造的出处记忆。在标示撰於宦游途中的作品裡,陶渊明立足於「前隐逸」的视野而描述宦游、追念归田,以经过正面化
全文:陶渊明(365?-427)於壮年十余载间尝经「出四处」之跌宕,而其以宦游为主题或明确涉及宦游的诗赋,今存十一。此诸作品,再现了陶渊明透过若干诡谲多层的修饰技巧、传播策略及意义建构,而重新编辑、变造
苏轼之“发明”与陶渊明的经典化
作者: 边利丰  来源:“21世纪的文艺理论:国际视阈与中国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九届年会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文学经典是文学研究当中一个极富争议的核心问题:文学史本身就是各种文学经典的呈现史、排列史,文学理论的建构也总是围绕文学经典展开的。从现实层面来看,文学经典往往又表征着一个时期国家、民族的思想秩序和文化秩序,因而对文学经典发言权、阐释权的争夺总会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内容。由于文学本身的个性化、
全文:文学经典是文学研究当中一个极富争议的核心问题:文学史本身就是各种文学经典的呈现史、排列史,文学理论的建构也总是围绕文学经典展开的。从现实层面来看,文学经典往往又表征着一个时期国家、民族的思想秩序和文化秩序,因而对文学经典发言权、阐释权的争夺总会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内容。由于文学本身的个性化、
上页 1 2 ... 6 7 8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