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始终无法消释的矛盾与纠结:也读陶渊明《形影神》三首
-
作者:
邵明珍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华书局 哲学观 饮酒 陶渊明 人生观 死亡 纠结 作品 文史知识 矛盾
-
描述:学界历来认为陶渊明的《形影神》三首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观和人生观,因而备受重视。其原作如下: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
-
全文:学界历来认为陶渊明的《形影神》三首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观和人生观,因而备受重视。其原作如下: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
-
「前隐逸」与「後仕宦」的视野递换:陶渊明官游主题中出处记忆的造现
-
作者:
叶常泓 来源:中央大学人文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出处 记忆 陶渊明 宦游 商隐逸 後仕宦
-
描述:陶渊明(365?-427)於壮年十余载间尝经「三出四处」之跌宕,而其以宦游为主题或明确涉及宦游的诗赋,今存十一。此诸作品,再现了陶渊明透过若干诡谲多层的修饰技巧、传播策略及意义建构,而重新编辑、变造的出处记忆。在标示撰於宦游途中的作品里,陶渊明立足於「前隐逸」的视野而描述宦避、追念归田,以经过正面化
-
全文:的出处记忆。在标示撰於宦游途中的作品里,陶渊明立足於「前隐逸」的视野而描述宦避、追念归田,以经过正面化变造程序的退处记忆,去评估当下的仕宦经验。在标示撰於归田期间的作品里,则递换为立足於「後仕宦
-
「前隐逸」与「後仕宦」的视野递换-陶渊明宦游主题中出处记忆的造现
-
作者:
葉常泓 来源:中央大学人文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出处 前隐逸 记忆 陶渊明 宦游 後仕宦
-
描述:陶渊明(365?-427)於壮年十余载间尝经「三出四处」之跌宕,而其以宦游为主题或明确涉及宦游的诗赋,今存十一。此诸作品,再现了陶渊明透过若干诡谲多层的修饰技巧、传播策略及意义建构,而重新编辑、变造的出处记忆。在标示撰於宦游途中的作品裡,陶渊明立足於「前隐逸」的视野而描述宦游、追念归田,以经过正面化
-
全文:的出处记忆。在标示撰於宦游途中的作品裡,陶渊明立足於「前隐逸」的视野而描述宦游、追念归田,以经过正面化变造程序的退处记忆,去评估当下的仕宦经验。在标示撰於归田期间的作品裡,则递换为立足於「後仕宦
-
陶渊明晚年对死亡的思虑与释然
-
作者:
玉璟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真实 生死 概括式印象 陶渊明
-
描述:陶渊明笔下适然的田园之乐,成为中国文化的特质之一,也是人们对他本人的概括式印象。但是在真实的陶渊明的生活中,既有畅怀适意,也有忧思辗转,这些是大地上的“人”都需要承受的。而这一承受中,也开显出自然大化的深意。陶渊明是一个坦诚的诗人,无论快意忧愁,他都抒发于诗中,从而给了我们一条线索,得以探求他的生活
-
全文:陶渊明笔下适然的田园之乐,成为中国文化的特质之一,也是人们对他本人的概括式印象。但是在真实的陶渊明的生活中,既有畅怀适意,也有忧思辗转,这些是大地上的“人”都需要承受的。而这一承受中,也开显出自然大化的深意。陶渊明是一个坦诚的诗人,无论快意忧愁,他都抒发于诗中,从而给了我们一条线索,得以探求他的生活的真实面貌。文章试图从陶渊明对生死的反复思虑与最终的释然这个角度,展现真实的陶渊明的一个方面,从而给“概括式”的陶渊明的印象,增添更丰富和立体的层次。
-
老庄思想与陶渊明的生死观
-
作者:
姚蓉 来源: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死观 陶渊明 老子理想
-
描述:陶渊明对生命十分珍视,非常留念,同时又不得不美化死亡来摆脱他对生的焦虑。他经常处于痛不欲生与害怕死亡和重生与羡死的矛盾中。于是他采用了在生存中注入死亡意识以及以生存意识去看待死亡的方法来解决这些矛盾。其生死观与老庄的思想是一脉相存的
-
全文:陶渊明对生命十分珍视,非常留念,同时又不得不美化死亡来摆脱他对生的焦虑。他经常处于痛不欲生与害怕死亡和重生与羡死的矛盾中。于是他采用了在生存中注入死亡意识以及以生存意识去看待死亡的方法来解决这些矛盾。其生死观与老庄的思想是一脉相存的
-
学科视野下的百年陶渊明研究
-
作者:
钟书林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学科视野 百年 陶渊明研究
-
描述:在近百年中,陶渊明研究一直为古代文学研究关注的中心之一。从20世纪初叶的走出国门到当下的研究范式转型,在不同时代中研究名家辈出,展现了陶渊明及诗文的魅力,以及陶渊明研究自身学科体系的形成。不同时代的陶渊明研究,是各自时代文化潮流特征的投射与反映。
-
全文:在近百年中,陶渊明研究一直为古代文学研究关注的中心之一。从20世纪初叶的走出国门到当下的研究范式转型,在不同时代中研究名家辈出,展现了陶渊明及诗文的魅力,以及陶渊明研究自身学科体系的形成。不同时代的陶渊明研究,是各自时代文化潮流特征的投射与反映。
-
和谐的人生:林语堂视野下的陶渊明
-
作者:
魏甜甜 来源:西江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和谐的人生 陶渊明 林语堂 人格
-
描述:林语堂对陶渊明的评价非常高,认为陶渊明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化上最和谐的产物。林语堂在陶渊明的生命形态中感悟到人类精神生命的高度和广度,提炼出植根于中国文化精神又诗化自适的“幽默人格”。
-
全文:林语堂对陶渊明的评价非常高,认为陶渊明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化上最和谐的产物。林语堂在陶渊明的生命形态中感悟到人类精神生命的高度和广度,提炼出植根于中国文化精神又诗化自适的“幽默人格”。
-
元好问诗学视野中的陶渊明
-
作者:
张秋爽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接受史 元好问 陶渊明 诗学视野
-
描述:金源一代伟大诗人、诗论家元好问将陶诗的美学品质提炼为自然真淳,被视为评价陶诗本质特性的不刊之论,元好问认为陶渊明的诗歌符合风雅传统,由此达到金源陶渊明接受史的高峰。
-
全文:金源一代伟大诗人、诗论家元好问将陶诗的美学品质提炼为自然真淳,被视为评价陶诗本质特性的不刊之论,元好问认为陶渊明的诗歌符合风雅传统,由此达到金源陶渊明接受史的高峰。
-
《文选》陶渊明挽歌诗中的死亡意象及其他
-
作者:
陈远洋 来源:山花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死亡观 陶诗 高级形态 陆机 死亡意象 陶渊明 挽歌诗 抒情诗 人文意象 文选
-
描述:《文选》中的挽歌诗无疑以陶渊明的为最佳,祁宽评日“昔人自作祭文挽诗者多矣,或寓意骋辞,成于暇日,宽考次靖节诗文,乃绝笔于祭挽三篇,盖出于属圹之际者,辞情俱达,尤为精丽……”事实上,陶渊明挽歌诗已经由一般性的祭挽之词上升到文人抒情诗,这是中古文人挽歌诗的最高级形态。 与陆机一样,陶渊明本有挽歌诗三首,
-
全文:有三层。一层是生人作死者观,该诗一开始就写送自己出丧,在走向坟墓的道路上,死亡的悲哀让天地为之动情,以至九月而严霜;万物为之感哀,遂有风啸并马嘶。荒草茫茫,白杨萧萧的远郊,一个悲情氤氲的写意空间呈现在眼前。
-
陶渊明《拟挽歌辞》的生死观
-
作者:
符箴 来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死观 《拟挽歌辞》 陶渊明
-
描述:陶渊明的魏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拟挽歌辞》中对死亡的思考正体现了他的“委运任化”的死亡观。本文结合魏晋文人创作挽歌诗的习惯和特点,试着分析《拟挽歌辞》所反映的死亡观和陶渊明思想的结合,论述《拟挽歌辞》在写作上的特点。
-
全文:陶渊明的魏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拟挽歌辞》中对死亡的思考正体现了他的“委运任化”的死亡观。本文结合魏晋文人创作挽歌诗的习惯和特点,试着分析《拟挽歌辞》所反映的死亡观和陶渊明思想的结合,论述《拟挽歌辞》在写作上的特点。